论重庆大足石刻观音形象特征

2017-01-27 11:42武维臣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85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7期
关键词:饰物璎珞观音

武维臣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 850000 )

论重庆大足石刻观音形象特征

武维臣 (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 850000 )

大足石刻观音形象表现出精致而不刻意的突出特征,具体体现在形的画味、突主、用线、怡情和表意上。

大足石刻;观音;形象特征

观音信仰为中国四大菩萨信仰之首。而重庆大足石刻观音造像,无论从龛窟数量、素材种类、造型特征等,都是极其突出的,被美誉为“中国观音造像陈列馆”。

据笔者实地考察及参考陈习删《大足石刻内容总录》可知,大足县境内可辨认题材中,涉及观音题材的龛窟有130龛,约占大足石刻造像总龛编号的23%。从分布上看,多集中在北山,从雕刻时间上看,多为五代和宋朝造像,且以宋朝最多,从形制上看,多为单尊主像,兼存组合形制。在名目类别上是极其丰富的,它包括显教、密教中多种名目类别观音;在造型特征上是极具特色的,作为晚期造像典作,其民族化、世俗化、本土化特征显著。关于大足石刻观音造型特征的研究,虽多有论及,但并不深入。故本文对大足石刻观音造型特征的研究具有一定艺术价值。

一、形多含画

关于大足石刻造像的塑绘结合,陈习删在《大足石刻内容总录》一书中说绘画与雕塑同源,绘画中的人物画和造像常以宗教人物为题材。笔者认为大足石刻观音造像的“形”亦多含画意。首先表现在构图方式上。大足石刻造像虽有圆雕、半圆雕等,但其安排多按平面展开,具有绘画因素,宝顶山造像最为明显。大足石刻观音多尊组像上,场景多为故事或义理中几个具有联系的情节画面,具有“连环画”式的可读性,而不是像西方雕塑家们选取故事情节中的某个瞬间画面来表现。如北山180号《十三变相观音窟》中不同名目的观音造像,以主尊观音为主,两侧观音及其上方小像均按“U”字型依次展开,具有平面性,主像“游戏坐式”与侧像“立地式”又形成了对比视觉效果,而侧上方小像的刻画,亦增添了画面的情节性,可见整体构图具有平面绘画性。其次表现在形象剪裁上。宋代画家与雕塑艺匠们联系紧密,雕刻艺匠亦多能画,故刻其形象多含画意。具体表现在整体形象与半身剪裁上。整体形象与宋代绘画难分彼此。宋人重文好静,画尚简括。观大足石刻观音形象,其气文静,其形淡雅,难说两者没有关系。而半身剪裁上亦与画家夏圭、马远作品“半边式”、“一角式”构图契合。宋人绘画“形”多托“意”,重视意象表达,不拘泥形的局限,观大足宝顶山18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中观音半身形象,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细部的刻画上,郭相颖在《试谈大足北山“心车神窟”的艺术特色》一文中这样写到:“既有精巧的细部刻画,又有完美的整体效果。单尊上,结合性格的需要又有变化。真可谓精工富丽,巧夺天宫”1。因此可见,大足石刻观音造像的“形”多含画意。

二、形多突主

关于宾主,元代美术鉴赏家汤垕说“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谓如山水,则山水是主,云烟、树石、人物、禽畜、楼观皆是宾;且如一尺之山是主,凡宾者远近折算须要停匀”。而笔者认为,宾主关系不仅体现在山水画中,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中亦有体现,人物自身、人物与饰物、饰物与饰物间均有宾主关系。人物自身间,头主身宾,身体衬托头部,雕刻时身体简洁概括,头部精细传神,精细如颊间肤质,概括如赤足大脚。而到了宝顶山18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中,观音更是只刻了上半身形象。而此处半身形象或有空间限制、主观取舍等因素,但其表现部分恰为主要部分,而不是身体部分,故可见头身关系中头部的主体性。人物与饰物间,人主饰物宾,艺匠们常通过饰物衬托主体人物。如大足石刻观音造型中服饰衣褶对身体动势的衬托,和冠饰璎珞对造像身份的交代等。人物在人物与饰物关系中本就具有主体性,而饰物只是协调头身关系的手段,正如汤垕山水画中云烟、树石、楼观等宾虚同理。而饰物与饰物间,亦分宾主。据笔者实地考察知,大足石刻观音造像衣饰主要有“U字领天衣”、“对襟天衣”和“半披肩式天衣”等,下身长裙,造型简洁大方,冠饰多为花冠,繁缛细腻,项间多饰璎珞,耳多垂宝珰,腕带镯或钏,精美玲珑。可见,衣饰简洁衬托璎珞,璎珞虽精却不及冠饰繁缛。因此,大足石刻观音造像衣饰和璎珞比,璎珞为主衣饰为宾,璎珞和冠饰比,冠饰为主璎珞为宾。而在雕刻时主要部分精细繁缛,衬托部分简洁概括。古代艺匠们正是通过饰物间的宾主安排,影响观者视觉感受,进而形成饰物衬托人物,头重脚轻之宾主。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中的宾主关系不只存在于单尊造像上,亦多表现在多尊安排上,只是多尊造像间的宾主关系更为明显,此不多论。由此可见,大足石刻观音造像的“形”多衬托主体。

三、形多用线

中国绘画尤为讲究线条变化,西方绘画更多追求块面形态。关于线条的疏密关系,古人常云“疏能跑马,密不透风”。又如清代画家王翚《晴翚画跋》中说到:“繁不可重,密不可窒,要伸手放脚,宽闲自在”。而大足石刻观音造像却融合了绘画中的线条,且疏密有序,故为一特色。宁强在《大足石刻中的绘画性因素试析—兼谈敦煌艺术对大足石刻的影响》中说:“大足石刻形象刻画上更多地用线来处理。服饰衣纹上,大量使用阴刻线。毛发胡须上也只是留其轮廓,加刻阴线而成”2。王官乙在《大足石刻的艺术特征》中说:“大足石刻造像在整洁的体面上运用线条来表现衣纹,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3。笔者认为,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中绘画线条,疏而不空,密而不重,且疏中有意,密中有趣。如北山136号《转轮经藏窟》中玉印观音、日月观音等,服饰线条简洁概括,洒脱中不乏控制,随意中更显自信与成熟,冠饰、璎珞线条繁缛密集,错落中难掩其雅趣,花草纹样等更显其情韵。疏者,正如清代画家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言:“疏者,要安顿有致,潇洒有意”。密者,正如《黄宾虹画语录》中云:“密中要有立锥之地”。又如许地山诗中云:“乾坤虽小房栊大,不足回旋睡有馀”。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中的线条,常以线带面。如衣纹等常在整体中刻线,以线释形,就连精细繁缛的璎珞纹样等,都是紧贴身体,如平面上勾了线条。故大足石刻观音造像的“形”多用线。

四、形多怡情

大足石刻观音冠饰多为“花草冠”,项、胸多饰璎珞,其纹亦多花草。龙红先生在《风俗的画卷—大足石刻艺术》一书中曾说,大足石刻菩萨造像中花草纹样与宋人怜花、惜花风尚有关4。笔者认为,宋人尚文好静,惜花草只是其一方面,亦有怡情之意。大足石刻观音造型中精细花草纹样的雕刻,则更多体现的是怡情,花草纹样不过是其载体,精细雕刻是其审美要求,而怡情为其最终目的。大足石刻观音造型中花草纹样,除装饰意义外,亦有宗教和怡情之意。如佛教中有“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乾坤”之言,以花草阐述空间宇宙观,又赋予花瓣数量特殊的宗教义理等,故可见其花草纹样的宗教寓意。宋人尚文喜花草,而花草植物的培养本就具有怡情之能,而其纹样繁缛细致的刻画,更显其怡情雅趣。故,可说大足石刻观音造型中花草纹样有怡情之意。宋人尚文,而文人心思细腻,观察入微,贴近生活,注重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的和谐统一。故对艺术、生活品等表现出更为“精细”的审美要求。具体表现在对珍贵材料和精细做工的追求上,生活品亦多转向工艺品,追求实用性与观赏性融为一体5。可见,“精细”为宋代普遍审美要求。艺术创作从来都是情感抒发、思想表达的方式。周积寅曾说:“画为心物熔冶之结晶,亦为感情之产物”6。潘天寿亦云:“自然之景物可以如画,然究非真画也;摄影之景物可以如画,然亦非真画也。故画之贵乎师造化、师自然者,不过借自然之形相耳。无此形相不足以语画,然画之至极,则终在心源”7。可见,艺术为情之产物,花草为怡情之载体。故,大足石刻观音造型中的“形”有怡情之意。

五、形多表意

形为象的外在表现,意为形的内在灵魂。东汉王充《论衡.论死篇》中云:“形维气而成,气须形而知”。而南朝(梁).范缜《神灭论》中亦云:“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可见形与意间的互存关系。而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中形多表意,首先体现在形对其职能的表现上。《法华经》中观世音菩萨门品第二十五章释:“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8。而到了大足宝顶山8号《千手观音》那里,则表现的更为明显,近千只手似孔雀开屏般炫目璀璨(准确为830只手),可见其形对千手千眼(职能)的突出表现。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在《大足石刻》一书中称其为“天下奇观”9。其次体现在形对造像神态的雕刻上。如北山113号《水月观音》,神态温婉,悠闲自若,游戏坐式坐于台,背后圆形背光如满月。再如北山125号《数珠手观音》,含笑含情,目光下视,手持数珠,轻盈灵动,千娇百媚,落落大方,身后椭圆背光,更是体现出圆满之美。可见其形细腻生动,神态鲜活,形多刻神。最后体现在形对其人性气质的塑造上。神往往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缺少“人”的性格。而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不仅具有人性气质,而且还具有母性光辉。如北山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中各尊观音,及136号《转轮经藏窟》中玉印观音、不空羂索观音、数珠手观音、白衣等观音,含蓄宁静,端庄大方,亲和典雅,无不表现出母性气质。而含颦欲笑,微睁双目,丰腴面颊等更将其人性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可见,其形对人性气质的塑造。正如“神从形生,无形,则神无所依。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未能成画”。故大足石刻观音造像中的“形”多表意,形意互依。

注释:

1.刘长久,胡文和,李永翘.大足石刻研究[C].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37-138.

2.宁强.大足石刻中的绘画性因素试析—兼谈敦煌艺术对大足石刻的影响[J].敦煌研究,1987(1):24.

3.刘长久,胡文和,李永翘.大足石刻研究[C].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133.

4.龙红.风俗的画卷—大足石刻艺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41-143.

5.廖奔.宋艺术论[J].文艺研究,2002(1):78.

6.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上[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6:77-80.

7.叶尚青记录整理.潘天寿论画笔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6.

8.鸠摩罗什等著.佛教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0.11:449-452.9.黎方银.大足石刻[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107.

武维臣,男,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教师。

猜你喜欢
饰物璎珞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宋代礼冠饰物形象意涵
离婚吧,霍先生
离婚吧,霍先生
《红楼梦》中的饰物研究
观音送子图
璎珞:聚八方珍宝,饰流光仙裳
瓶盖diy个性小雪人饰物
一串红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