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军垦二代”的使命与梦想

2017-01-27 01:17张远强
兵团工运 2017年10期
关键词:尔格团场牧民

□王 军 张远强

一个“军垦二代”的使命与梦想

□王 军 张远强

“张老板嘛,好人,待我们像亲兄弟一样,他是‘亚克西’的汉族人”。36岁的波拉提别克这样告诉笔者。冬日的昭苏高原,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分外妖娆。2016年12月10日,张拥军捎带着面粉、清油、糖果,来到结亲对象——波拉提别克家嘘寒问暖,波拉提别克紧紧地握住张拥军的手动情地说:“咱们从今以后是一家人了……”

提起张拥军,草原牧民无不竖起大拇指说:“张老板嘛,好人。”张拥军是七十六团二连职工,2012年入党,先后多次荣获团场先进生产者,自营经济致富能手、和谐小康家庭、工会积极分子、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2015年被师评为劳动模范,被兵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职工自主创业示范户。

艰辛的创业之路

紫外线烤出的黝黑肤色藏住了张拥军过往的沧桑。“父母亲是河南支青,1966年他们加入兵团戍边建设的队伍,1968年有了我,我是典型的军垦二代。”笑容可掬的张拥军快言快语地诉说着自己的过去。

1977年,在汽车排修车的父亲因公负伤,半身残废,全家7口人的生活陷入困境,第二年全家返回河南老家。1984年初中毕业后张拥军孤身一人怀揣150元返团创业,成为一名给别人打工的农机车手,起早贪黑耕耘着脚下这块黑土地,年收入只有800多元;1986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在界河边上犁地的张拥军忙碌了大半个夜晚,稍息后加点餐,月光下,他忽然看到不远处放着绿光的夜眼,定神一看,竟有两只狼朝他的方向跑来,嘴里发出了骇人的嚎叫声。那一刻,在强烈的恐惧中吓得魂不附体的张拥军来不及捡拾残余饭菜,连滚带爬地回到车里,并迅速加大机车油门,按响喇叭,两只狼无可奈何地迅速朝着界河边的沙棘林跑去。提起这事,现在他还心有余悸。1986年底,张拥军自己购买一台二手55型拖拉机,凭借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他优化服务态度,注重作业质量,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逐步走上一条经营农机与发展种植业的致富之路。到2007年已成为拥有2台大马力、1台东方红拖拉机的农机大户。

2005年,不甘于现有发展规模的张拥军,又依托团场以牧兴团的主导方针,抓住团场畜牧业贷款的大好扶持政策和团场得天独厚的自然养殖资源,投资8万元购买了32头牛、80只羊,开始了牧业养殖的发展道路。起初由于不懂养殖技术,加上市场影响,当年亏损1.2万元。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买回大量科普书刊挤时间学习钻研,还经常向兽医请教,并积极参加团里和羊场举办的畜牧业科学养殖和疫病防治培训班。就这样,张拥军逐渐掌握了羊药浴、驱虫以及疾病防护方面的养殖知识,知识面越来越宽,养殖技能越来越丰富,牛羊也管理的越来越好,三年内净赚十多万元;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到2008年,他已发展成为3栋育肥圈、600只生产母羊的养殖大户,每年仅出售冬羔,年收入18万元以上。

“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想起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张拥军感慨的说。2008年,团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出台优惠政策,给予购买进口马铃薯收获机的农机户配套500亩地种植马铃薯,土地费100元/亩;机敏的张拥军抢抓这一黄金机遇,贷款106万元购买1台进口的马铃薯收获机,从此他起早贪黑,精心经营农机与种植土地,经过三年的滚动发展,张拥军感慨地说:“收获了种植史上与农机史上的‘第一桶金’,三年内成功赚回一台进口马铃薯收获机。”2011年,他以50元/亩的地价,成功竟标该团六连马后地1023亩,当年种植的大麦平均单产达340公斤,偶遇史上大麦最好价,赢利20多万元;第二年以101元/亩的竞标价种植油菜,6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把1023亩油菜全都砸趴了,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张拥军连续一个星期追肥、浇水,油菜奇迹般地又缓过来了,年底收获亩均193公斤,又赢利30多万元。那几年他种植油菜、小麦的规模在2000亩左右,又经营着农机,五年内成为闻名团场的农机大户、种植大户,累计赚利300多万元。

民族团结的楷模

“团场给予我帮助,我也要回报大家,力所能及地帮助一些贫困牧民早日过上好日子。”张拥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他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与民族待业青年结对子和扶贫帮困工作,雇佣有劳力、有技术、无资金的贫困户5—9人从事农牧业工作,一年每人付1.5万元左右的报酬,解决了他们的基本生活。在十几年的农牧业机械和养殖业生产中,给贫困牧民只收取打草成本,累计让利贫困牧民3万余元。

九连哈萨克族牧民赛尔格家境困难,底子薄,6个孩子,生活非常拮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张拥军主动找赛尔格商量,从2005年起雇其放牧,将自己家闲置的房屋让他免费居住,并每年发放报酬1.8万元,平常买些面粉、清油、蔬菜支助,相处的就像一家人。为了变“输血”为“造血”,2009年,他给赛尔格150只代放生产母羊,每年交羔30%,5年后生产母畜归他所有。2010年赛尔格的三女儿患急性阑尾炎,一家人不知所措,他急忙开车将赛尔格三女儿送至昭苏医院动手术,并垫付7500元,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赛尔格本人患有肺气肿、大女儿患的肺结核,几年来,他为赛尔格全家垫付医疗费共3万余元。如今,赛尔格自家已拥有生产母羊140只、马1匹、牛2头,购买了一辆微型小卡车,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

43岁的一连蒙古族牧民特克斯巴特,2007年与妻子离婚后,整天酗酒,无所事事,家境一贫如洗。2008年,张拥军长期雇其放牧,免费给予房子、煤、电、水使用,并为其购买电视机、洗衣机,每年支付2万元左右的劳务费。如今,再婚后的特克斯巴特一家四口成为拥有牛马牲畜的脱贫户,过着安定生活。

扶贫之路,越走越坚定。自从2012年入党后,我对自己要求高了,感觉责任也更大了 ”,张拥军说。2014年团场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当年又遇上特大干旱,二连21户“兴边富民”贫困牧民的牲畜过冬草料不够,他无偿提供自家6159捆麦草,解决贫困牧民牲畜过冬的大难题,为贫困牧民无偿援助4.9万元。2015年,免费为二连5户贫困民族牧民赠送饲草250捆。当年深秋,一场突如其来的霜冻降临,造成九连10户贫困牧民即将收获的青贮玉米倒塌,如不及时收割,600多亩青贮玉米将全部烂在地里;面对困境,他主动从阿克达拉乡调用机车,自己承担运费,解决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而他种植的75亩青贮玉米全部被雪压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他先后帮助哈萨克族贫困牧民30余人,付劳酬30万余元。今年,十连贫困牧民种植了100亩青贮玉米,由于雨水好,饲草充裕,100亩青贮玉米销售不出去,张拥军知道后,以市场价买下400多吨青贮玉米,解了贫困户的燃眉之急。

他深知,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每逢节假日,他都要为自己打工的少数民族送上节日的祝福,还孜孜不倦地宣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三个离不开思想”。他总是说:“搞农牧业生产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两不误,掌握政策对我们发家致富有好处。”他的所作所为激发了哈萨克族贫困职工群众的创业热情,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民族职工群众走出草原,走出毡房参加劳务增加收入,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成为勤劳致富、扶贫帮困工作中的楷模。

草原上擎起的一面旗帜

12月10日,在该团松柏合作社的现代化养殖小区内,张拥军轻点鼠标,电子监控系统立刻看到百米外棚圈内牲畜的“一举一动”;驾驶员驾驶饲草料自动抛洒机轻松自如喂养数百头牛、数百只羊……放眼望去,投资990万元的现代化的养殖园区展现在眼前,消毒区、办公区、饲草料区和5栋养殖圈规划得井然有序,这是他进军现代化养殖业的可喜变化。

牲畜再也不惧怕拖拉机等机械的轰鸣声,它们反而对这种机械的声音感到特别的亲切。当拖拉机声音响起时,原本卧着的牲畜立刻起立,纷纷翘首以盼。因为牲畜们已经“知道”,当棚圈附近有拖拉机声音响起时,“开饭”时间就到了……张拥军满脸笑容的介绍着现代养殖场的情况。

2013年5月,张拥军与7名专业养殖户成立了松柏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三年多的运作,合作社发展社员85户,其中贫困牧民59户,现存栏牛746头,羊7206只,马98匹。张拥军投资990万元,在团场的高新技术养殖园区建设自己的养殖点,修建5栋现代化养殖圈舍,园区分为消毒区、办公区、饲草料区和6000平方米的棚圈,配备了新型粉草机、铲车、饲料粉碎机、饲草料自动抛洒机等先进的牧业机械,并形成了全自动化养殖生产线,配备自动搅拌投喂机、装载机、饲料粉碎混合机、视频监控巡查系统,首次在团场建成集标准化、自动化、精细化为一体的示范养殖区。张拥军说:“现代化的养殖模式省工省时,鼠标一点就可监控到养殖小区里一切情况,提高了工作效率,已初步建成科技含量高,管理和饲养技术先进的规模畜牧业养殖示范区。”这个壮硕的西北汉子用“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精气神诠释了兵团精神的壮志豪情。

为搞好养殖业,张拥军夫妻俩把家搬进了合作社,吸收4户牧民帮助他们料理养殖区的日常事务。如今他家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在伊宁和团场都购买了三套楼房,家中添置了小车2辆,现代电器一应俱全,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小日子过得无比甜蜜。对于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激动地说:“是党的政策好啊,各级领导干部的亲切关怀,才使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一定要感恩党、回馈党的富民政策。在付出中收获幸福,在给予中散发光辉,用自身实践谱写出‘扶贫致富、民族团结’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尔格团场牧民
牧民歌唱冬奥会
浅谈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团场林业经营制度改革
——关于团场林业发展的思考
加强团场财政资金监管的思考
空欢喜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十八世纪伊犁伯德尔格回众刍议
商人买马
杀人回忆
新时期职工教育在团场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及措施
新型团场建设中的金融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