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书、屏幕和智能设备:数字时代人类阅读活动的走向和归宿*

2017-01-27 06:13王鹏涛
中国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字

□文│王鹏涛

阅读行为与人类文明相伴而生。自古以来,人类的阅读活动样式丰富、类型多元,在历史长河中型塑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对人的身心娱乐、智力开发和终身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21世纪以来,人类利用传播科技的最新成果,发明并推广了电子书、在线数据库、手持阅读设备、可穿戴设备等新兴的载体工具,凭借它们人类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多元,在线阅读、移动阅读等新兴阅读方式不断涌现,图像、视频、VR技术、人工智能等为人类享受新的阅读体验提供有力支持,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形式丰富、多介质融合、交互性高、下载方便、契合个性诉求的数字书刊,阅读变得空前的快捷而有趣。然而与此同时,注意力资源日渐短缺、选择难度加大、迷茫困惑和浪费时间的感受日益加重。这些问题是人类进入数字时代必须面对的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

一、数字阅读日渐形成新的人文景观

数字阅读的勃兴与技术创新的步伐同时演进,无论是甲骨刻字、蔡伦造纸还是后来的油墨印刷以及新兴的电子书、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都与技术革命紧密相连。在数媒技术巨大势能的强力驱动下,电子书、在线数据库、移动设备甚至智能可穿戴设备的诞生,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以舒适的方式获取知识信息,只要可以联网,其他问题皆不在话下。广义上看,阅读范围更广,阅读形式更多,读者个性更加张扬。读书不再只有青灯黄卷、正襟危坐这一种形式,数字阅读可以和娱乐、旅行、社交、购物等融为一体,有些文献不必逐字逐句阅读,有声读物、视频、电影就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情节复杂的故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例如,背诵英语词汇青年学子就不再依赖于词典,而是使用百词斩、扇贝、拓词等APP。再如,有些职业训练和技术习得课程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辅助完成,教学过程更加直观高效,等等。这些变化本身都与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以及用户习惯的转变有关,青年一代接受数字化出版物的比率逐年提高,数字阅读从小众渐渐走向大众,市场成熟导致商业模式定型,商业模式的固化又反过来加速了阅读消费的繁荣。因此,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再将阅读当作一种孤立的个体学习行为加以讨论,而是要将它放在多媒体融合的语境下,结合全球传媒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综合考察。

二、数字阅读发展中的问题与隐忧

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颠覆性地改变了出版业的商业逻辑和经营法则,数字产品普惠大众的速度在产业化进程中日益提高。数字阅读的繁荣在给人们带来多元选择、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隐忧。

1.注意力资源匮乏,大幅消耗精力

面对海量信息,读者的时间分配难度日益增大。一方面,各种类型的文献指数级增长,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实在令人难以取舍;另一方面,劣质文献、垃圾信息或者低水平重复的信息充斥于各种渠道平台,普通读者难以在短时间内判断价值高低,注意力涣散问题严重,已经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

2.浅阅读盛行,娱乐化倾向泛滥,严肃阅读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严肃的经典之作在人类文明演进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万卷虽多,钩玄提要,数语而已”。阅读经典的数量和频率决定着个体的基本素养和能力水平。而在数字媒体时代,人们被各种肤浅的庸俗作品重重包围,这些浅显的作品读起来简单省力,具有一定的娱乐效果,人们常常因此忽略了投入专门的时间去开展深度阅读,长此以往,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个体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害的。

3.产业转型升级成功,但个体的阅读结构却走向失衡

数字出版属于新媒体经济、信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等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但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不等同于阅读方式会健康发展,出版业的转型和阅读活动的合理性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人类阅读活动到底走向何方、归宿何处,需要理性地规划布局。就本质而言,个体的阅读消费必须结构合理,这种合理既包括深阅读与浅阅读的比例合理,也指不同介质、渠道的搭配合理,这是因为从效果看数字阅读更有利于或者说更倾向于浅阅读,而深层阅读、批判性阅读更多是通过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来完成。目前的现状是人们的阅读结构并不合理,随波逐流、盲目跟从、效率低下的现象很常见。

4.数字阅读与知识获取、思维优化和能力提升之间存在矛盾

阅读活动的形式无论如何演变,但获取知识、优化思维和提升能力始终是阅读的终极目的,而读者想要独立思考、准确进行价值评判,就不能局限于数字阅读这一种方式。然而事实上,读者在接触浅层次数字阅读之后,更容易上瘾或者基于其他考虑而大量减少传统阅读的比例,甚至会有意无意地忽略传统阅读,久而久之必定会带来很多后遗症。此外,在我国数字阅读中还存在用户不尊重版权希望免费获取文献、移动设备对人类视力或身体其他部位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等现象,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三、数字阅读理想图景的展望

2015年9月~2016年9月,笔者在英国剑桥大学研修期间,曾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伦敦大学学院的传媒研究者探讨数字出版物的使用问题。由于学术习惯差异,英国学者拒绝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未来趋势做细节性预判,他们认为在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下,盲目预测未来只能得出一些大而无当的观点,对学术进步和指导现实并无裨益。但是,几位学者一致同意,在移动终端接受度日渐提高的前提下,数字阅读习惯逐步在普及,虽然阅读纸质图书在英国依然盛行,但是青年一代对移动智能设备的热爱不容轻视,数字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用户在媒体选择上更为多元,我们必须直面这种剧变,提前做好应对不同情况的战略布局。概括、提炼笔者与几位学者访谈,大家的共识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数字阅读的推广应该绕开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读者心智尚不成熟,阅读技能还不完备,价值观还未定型,理性还不发达,如果任由他们将大量时间用在移动设备上,这对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养成是极其不利的。虽然在经典图书的推荐方式、阅读习惯养成的责任分配、是否需要强制推行纸质书阅读等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是对于青少年应该谨慎节制地接触移动设备,专家们的意见高度一致。换言之,数字阅读的商业推广应该有一个合理边界,即不能轻易波及青少年群体,青少年群体应该鼓励其通过纸质书来培养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至于成年人则可任其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2.阅读消费将与其他生活方式进一步交融

数字阅读的推广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为载体,具有多媒体融合的展现形式,同时,阅读的场所、时间和身体姿势可以随意选择,这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模式为主导的阅读方式将与人类的工作、学习、娱乐、购物和社交等高度融合。换言之,阅读消费与其他生活方式的边界将变得不再清晰。比如读者阅读过程中除了享受精神熏陶,还可以及时分享心得实现在线社交,或者关注商家推荐的相关产品进行网络购物。相应地,出版商的处境变得更为复杂,一方面产业融合决定了阅读消费和其他消费的边界模糊消失,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出版商必须开展跨界合作;另一方面,关注、尊重读者,持续地产出优质的内容、观点,不断地在展现形式和传播渠道方面增加技术含量,依然是出版商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

3.数字阅读普及与国民阅读之间的关系需要区隔

数字阅读的普及符合人类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抗拒的社会历史潮流,数字阅读技能本身也是国民阅读素质的一部分。世界各国都有国民必读的经典书目,在中外学者的眼中,这些经典书目的阅读是构建民族认同、文化归属和国民自信的基本条件之一,加之经典图书的内容、语言具有一定的历史痕迹相对艰深,因此,对于这些书籍只能采取精读的方式来消化吸收。数字阅读具有快速、便捷、多感官认知的优势,但是也存在注意力容易涣散,“短平快”导致理解深度有限等问题,故而数字阅读与经典阅读之间的功能细分必须设法找到平衡点。我们认为,从中外经验分析,一方面经典图书的出版模式可以多元化,主动融合其他媒体技术的特长,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认知深度;另一方面数字阅读的推广应该在主题选择上有所取舍,如侧重大众读物、普通教育类图书以及科普读物。

4.数字阅读的载体将以屏幕、手持设备为主,智能化水平将越来越高

从理解媒介产品的角度看,出版物发展至今,通过移动设备或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屏幕进行阅读在技术上已趋成熟,数字出版物的功能要素必须考虑屏幕、移动、便携等对用户的吸引力,产品的使用场景包括室内(教室、图书馆、住宅等),也包括室外(交通工具、野外或者闹市等),因此,出版商不得不考虑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飞跃性变迁,不得不考虑阅读行为与社交、购物和娱乐等活动的无缝交融。从满足用户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将在可移动的智能设备上完成,阅读设备将满足读者的文献管理需要以及其他衍生诉求,读者在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平台上的文献之间转换成本将逐步降低,跨屏阅读或使用将变得越来越常见,人工智能将使阅读活动变得越来越人性体贴、新奇有趣和实物场景化。

四、数字时代人类阅读理念和实践范式的理性展望

数字时代人们面临的媒介产品更多,技术和设计的创新使得出版物形式多样,场景化出版营销让阅读体验更加契合时空情境,然而人类的阅读活动仍然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面临种种变数,我们的思路必须紧扣如下几个关键点:

1.深度阅读依然是学习知识、优化思维和提升能力的内在要求

数字阅读在功能上有独特优势,但是它不能取代传统的深度阅读。对于经典文献以及基础专业知识、艰深学术论文,严肃阅读仍然不可或缺,而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对心智技能提升作用较小的读物则可以选择数字阅读的方式,或者通过数字设备储存收藏,以备需要时检索即可。这种分类原则主要是考虑到了知识信息的半衰期,亦即根据知识信息本身的价值(能为个体带来的潜在收益的大小)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来决定阅读方式选择,半衰期长的文献值得投入更多精力和严肃的态度。如对先贤大哲的作品,就要抱有高度敬畏的态度,仔细甄别信息内涵、深度浸入历史语境、耐心地沉潜把玩和领悟文字背后的深意,而对影响力随着时间迅速衰减的信息则可以选择浅阅读的方式来接受。简言之,润物细无声的深度阅读主要是提升人的基本素养,而短平快浅的功利性阅读则主要用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个性化订阅与被动接受推送之间关系的妥善处理

数字化阅读中个性化订阅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个性化订阅的优点在于可以自己筛选内容题材,根据需要和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个性化订阅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对于出版商而言,根据用户的行为指标和历史数据,可以计算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而主动推送。此时,读者可以选择被动接受,也可以选择自行取消。这种基于一定计算框架的智能推荐在数字出版领域越来越流行,但这种做法如若过度使用也会导致阅读范围狭窄、推荐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传统阅读方式可以很好地补救上述缺陷,读者可以在图书馆或者书店里,随性翻阅浏览,随机寻找适合的读物,在新媒体时代这仍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读书方法。此外,面对各种权威专家、意见领袖的推荐,读者也应该保持头脑清醒,不能盲目从众,一味追逐热点,个性化订阅的关键在于独立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做出取舍。

3.阅读过程中的时间分配和自我管理

数字时代,人类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数量庞大,很多信息的价值并不高,会对时间精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有效管理注意力资源,更加高效地学习生活,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将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上。比如,每天留出专门时间进行纸书阅读,在这个时段可以关闭通讯工具,专心地以传统的方式进行阅读。就家庭而言,书香氛围的营造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全家人一起阅读交流,对儿童的心智模式、情感成长都有裨益。为了保证家庭阅读活动能有效持续下去,每个成员都需要调整工作生活节奏,因此,自我约束是坚持传统阅读的关键。对于垃圾信息、娱乐信息、庸俗信息,如无聊段子、抖机灵、低级搞笑、网络谣言等,要提高警惕。减少刷微信微博、看娱乐八卦、逛各类论坛、接收垃圾资讯以及查看不良刺激性图片的时间和频次。此外,浅阅读和快餐式阅读数量和比例也要有意识控制,单一片面地陷入肤浅的信息海洋只会让人变得越来越浅薄无知。

4.立体式综合性阅读技能的深入培养

在数字媒体时代,面对海量的知识信息,我们习惯了上网检索、快速浏览、简单收藏,却忽略了传统的理解、记忆和应用等基本技能。总而言之,一个成年人需要具备阅读技能包括文献检索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分类管理能力、工具书使用能力、笔记摘要能力、记忆运用能力、对新设备的快速适应能力。从广义上讲,对于时间的科学分配、理性辨识出版物价值、阅读过程中意志力的专注、阅读进度的管理、读后借助各种方式分享心得、阅读效果的自我评估等,都是立体式阅读能力的构成部分。信息社会中的人唯有掌握这套“组合拳”,才能有效地应对媒介环境复杂变化提出的种种挑战。

5.以自由开放的心态拥抱阅读方式革命

技术的迅速迭代使数字阅读有许多可贵的优势,比如在线工具书的查找方便,再如用户群体细分后的文献推送精确及时,又比如教育类APP在辅助学生学习方面更加人性高效。用户只要可以联网,就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信息,速度和方便性是空前的。面对新兴阅读方式,很多人会持怀疑和观望态度,技术恐惧只会让用户失去很多利用技术红利的良机,错失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因此,理性的选择应该是拥抱技术变革,尝试运用新设备,在数字文献的获取、阅读、理解、运用和评论、传播方面,能够适应形势变化,不断试错,灵活调整,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应该对数字媒体发展初级阶段出现各种不良现象独立地进行批判省思,理性规划和调控自己的阅读生活,使其保持多元、丰富和平衡。

总之,面对数字阅读的加速崛起和传统阅读的日渐式微,人们关于数字阅读的大众普及和理性运用的思辨集中在两种方式的比例分配和有机融合上,争鸣的焦点不在于抵制数字阅读或者放弃经典阅读,而在于两种方式如何根据个体需要和社会取舍进行理性权衡,在调适和坚守之间做好取舍。笔者认为,合理的选择是,一方面对于国内外公认的人文经典、每个学科共识性的经典读物,我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认真阅读,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反复咀嚼,内化成自身的素养,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传统纸质图书和深度阅读;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以主动开放的态度迎接技术革命带来的阅读革命,通过尝试学习驾驭各种新的阅读方式,培养接受新事物和使用新产品的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案和阅读习惯,成为一个能高效利用新媒体发展成果和完善自身的社会人。唯有合理的阅读消费结构才能推动产业结构和文化市场趋向均衡,才有利于我国精神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数字
数字
创意数字“6”
数字等
是什么被挡住的数字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数字看G20
数字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