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书”对图书装帧设计的启示

2017-01-27 06:13赵志文
中国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书籍装帧书籍设计师

□文│赵志文

充分发挥图书装帧的最佳效果,创造出与书籍内容相映相应、互生互发的审美境界,才是美的而又有个性特色的图书装帧。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理念在出版同仁中,不仅取得了愈来愈多的共识,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世界最美的书”及“中国最美的书”奖项在国内十余年的推广与发展,既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也同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坚守和发展 传承与创新

书籍装帧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受到思想文化、物质材料和技术进步的影响,也得益于传统艺术的滋养。鲁迅先生说过,“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的,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中国书籍装帧的设计语言,应该说就是在时代与传统的合力下创造出来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出现了多维度的变化与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都已成功转企,商业资本的逐利性与图书出版所应具备的文化属性之间,似乎存在了某种悖论。社会的浮躁也导致大众消费心态呈现娱乐化、快餐化、庸俗化的趋向。网络、电视等现代媒体的纷扰,“眼球经济”带给人们的是目不暇接的信息与图片,致使大众进入浅层性、碎片式的阅读,久而久之人们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弱化。真正的阅读应该是深层次的精神阅读,一本思想深邃、语言生动,而且装帧精美的纸质图书,带给我们的心灵愉悦是无法比拟的。帮助读者回归纸质阅读和深度阅读,作为一名书籍设计师责无旁贷。

商业的资本化与坚守文化品位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两者如果结合得好,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在2004年度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唯一的金奖给了“中国最美的书”选送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该书的内容为梅兰芳纪念馆现存的两类珍品:戏曲人物画与戏曲的脸谱。整套书采用了中国传统书籍装帧的经典样式,具有中国典籍神韵,全书整体工细流利,墨彩相映,蕴静委婉,古简典雅,一派雅淡简逸之气。[1]设计师在现代设计、工艺技术等方面,对中国传统书籍装帧文化进行了更多的演化与推进,使其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终究造就了一部具有珍藏、观赏和研究价值的好书。

诚然大众的阅读形式与习惯发生了改变,但正如罗杰·夏提埃所说:“电子阅读和由此而来的数字化编辑、出版方式,都不同于传统书籍。但若观察欧洲书籍史从卷轴到装订书本的转变、从手抄到镌刻再到铅印的历程,这样的变化和断裂其实一直都在发生,我们不必要对电子载体产生恐慌。”[2]出版人、设计师面对这一变化,需要展示的是我们的创新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

例如随着中国近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中产层级群体崛起,其图书需求成为图书市场中不容小觑的增长点,图书出版在形态上就要随之有相应变化与创新。中产层级群体不仅“挑剔”图书内容,也注重图书外观形象,愿意为设计买单,甚至有愈加强烈的趋势,已经出现了一批迎合需求的精品图书。这些变化给设计师既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比如:2016年在德国莱比锡,《订单——方圆故事》为中国在时隔12年后重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殊荣。该书以书店的图书订单为主线,讲述了西安一家有着33年历史的私营美术书店的发展故事。设计师将这个中国普通家庭几十年来的生活历程,温情脉脉地表现出来,悄然拨动了读者与评委的心弦:在内文纸张上,设计师选择了新闻纸,给读者一种价廉物美的亲切感;在封面纸张的选择上则更呈特别与另类,装订方式采用传统线装;在内文的编排设计上,又吸收了一些当代设计元素。设计师的巧思妙想与大胆创新,使得该本书呈现出一个立体的空间,既朴实无华又独具匠心,既有温度又有诗意,很好地诠释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理念。

二、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如果说书籍设计在前期设计阶段更多地是体现出设计师的创意,到了后期印制阶段,则更多地体现出工匠精神,两者缺一不可。正如《庄子·渔父》中所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动人,须要精诚之至的态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工匠精神。

事实上,几乎所有获奖的“中国最美的书”都是在设计师全程监控下制作出来的。为了保证书籍成品的高质量,每一本获奖书背后都有别人看不到的故事和用心。比如2016年荣获“世界最美的书”铜奖的《学而不厌》设计师谈到,为了让书籍的最终呈现达到预期的理想状态,他一个人在上海的印刷厂里足足熬了七天七夜,为了书中某一个小的细节,不断摸索、试验,直至达到完美。《订单——方圆故事》,除去印刷环节,先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很多工序需要工人一本本手工制作。由此可见,一本好书的面世,除了内容的精彩,还需要设计师具备真诚之心,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为每一本书的灵魂插上飞翔的翅膀。

三、面向世界 多元融合

2003年开始的每年一度“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活动,评选出来的图书参加第二年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这项活动提供了一个公平、开放的平台,在国内正式出版的图书都可以送评,无论是出版社还是设计师、作者都可以报名,评委由国内外著名书籍设计家组成,评审机制公开透明。另外,评选期间还举办书籍设计师培训班、国际书籍设计论坛。10多年来的坚持,“最美的书”对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在书籍设计技术层面,还是在艺术层面,乃至文化精神层面,很好地拓展与提高了设计师的视野与专业水平。同时,通过此活动涌现了一群优秀的设计师和一大批优秀的书籍设计作品。中国图书在“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中受到青睐并屡有奖项斩获,如《曹雪芹风筝艺术》《中国记忆——五千年文明瑰宝》《诗经》《蚁呓》等。

不难发现,这些优秀的设计师既注重对中国传统的学习与文化精神的继承,又以现代人的思维去观察、研究和表现;他们用成熟的表现语言、高雅的审美情趣,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国际性完美结合,建构出中国当代的书籍设计语言,逐步成为引领优秀书籍设计师的标杆,也形成了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甚至推动了纸质图书的“回暖”。如《订单——方圆故事》《学而不厌》获得世界大奖后,变得奇货可居,尽管每本的定价较高,但各大网站和书店都卖断了货,不得不一再加印。甚至一些出版社在对获奖图书整体设计风格不变的情况下,将其中的某些特殊纸张或工艺,进行简化版呈现,价格也大大降低,将图书之美、阅读之美推广到更广大的普通读者群中。对于出版者来说,优秀图书的获奖不但可以给出版企业带来很好的商业利益,更可以产生很好的社会影响和声誉,能够吸引更多的优质书稿。当两个效益都进入良性循环,将会给图书出版带来信心与动力,以正能量影响社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立足点之一。因此“世界最美的书”除了为设计师们树立了标杆,同时也为出版人及读者树立了高标准的参照系。

随着大众审美的提高,各个方面对于书籍装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提升出版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书籍装帧设计应该秉承读者为上,尽最大努力做到设计制作精良、内容精彩、表里一致,使每本书都有不一样的存在价值和阅读享受,从而使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替代品。

猜你喜欢
书籍装帧书籍设计师
小小设计师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书籍装帧、画册、产品包装(设计)
汉字字体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
张道一 书籍装帧设计作品
设计师访谈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设计师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