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学作品与刑法思想的相遇
——《西方刑法思想的起源与进化:以西方文学罪罚观为视角》品评

2017-01-27 06:13宁势强
中国出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刑法文学

□文│宁势强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

就学术而言,文学与法律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就生活而言,文学与法律思维虽有不同,诸如文学的个性化与法律的规则性、稳定性之类的对立,以及两者迥异的价值取向。但是两者之间也总有某些契合和联系——着眼于人类情感的文学和着眼于人权保障的法律,其实都是对人性、对社会生活的密切关注。文学史上对人性价值的推崇,与法治史上法治精神的产生几乎不分先后。这一点在刑法思想和文学文本中的历史追溯中就能找到渊源。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支持,由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山西大学法学院刘春园所著的《西方刑法思想的起源与进化:以西方文学罪罚观为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以历史发展为经,以代表性的文学思潮为纬,在文学罪罚观的维度下追寻文学与刑法的长久相遇,进而讨论西方刑法思想的由来与变迁、起源与进化。

刘春园长期从事刑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对刑法思想有其独特的思考。本书别具一格地讨论刑法思想与西方文学,在这种跨学科的交换关系中尝试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罪与罚的观念对刑法思维的影响,在文学思潮和社会价值的归纳中讨论刑法思想与社会人文思想的相互辉映、相互博弈。作者在书中分别介绍了远古时期、中古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时期、启蒙思想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下、实证主义思潮下、20世纪的刑法思想,号召让文学之光照亮法学殿堂,并就民族精神与刑法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是以将历史上各个文学浪潮下的刑法思想一一列举,于其中总结刑法思想的不断丰富壮大的过程,为读者打开了文学研究与法律研究的新视窗。

为对立的范畴寻找契合之处。围绕文学思想与刑法思想这条主线,作者以文学性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感性与理性、法律与伦理、断裂与传承之于刑法思想的对立和整合。作者在书中着重讨论了西方刑法观与文学观、刑法思想与道德伦理、法律正义与自然正义等范畴之间的分化与演化,阐述两种思维方式的趋同。“罪”与“罚”在作者抽丝剥茧的论述中,在看似二元对立的概念中逐步找到文学层面和刑法思想上的多元意义。

为立足文学观追溯刑法思想寻找合乎理性的方法。多重学科的研究视域要兼顾学科之间的互动,因此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入手。作者充分运用了历史考察的方法,从历史演进方面考察文学文本,着眼于不同文学思潮所处的时间和不同的阶段,重点考察其时的文学思想和刑法思想的发展脉络,以揭示刑法思想清晰的发展轨迹。同时,作者在比较研究的框架下,对不同时间节点的刑法思想、同一时间刑法思想与文学思想的交锋展开比较和剖析,构建了西方刑法思想从远古到20世纪以来,与世俗社会之间或分裂、或融合、或被批评、或被肯定,如此一个逐渐生长和进化的周期。作者在这样的方法论下,在横向比较和纵向理顺下,让读者看到了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刑法思想,以文学的脚本和文学的内蕴体现了刑法从萌芽到产生、从坚固到壮大的历史演进。

为跨学科的创新研究塑造学术价值。本书的跨学科研究理路,是刑法研究的独到创新,也是对文学与刑法研究的有益探索,更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全新审视。书中既有文学思想的具体梳理,更有刑法思想的历史阐释,这对于文学研究和刑法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也是作者对社会科学研究触角延伸的实践探索,作者也试图告诉我们,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和框架思维,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视野之内,恰如作者在文学研究中汲取营养,以深刻理解刑法的深层次价值。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刑法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过度刑法化的倾向及其纠正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刑法的理性探讨
刑法的宣示性:犯罪黑数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耿直人格下的情绪和个性扩张
释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