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

2017-01-27 16:56崔长龙
中小学电教 2017年5期
关键词:青蛙课件知识点

☆ 崔长龙

(长春市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浅谈微课

☆ 崔长龙

(长春市朝阳区教育信息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

2013年前后,微课在我省悄然生根发芽,到2015年,微课在不同层次的会议上屡被提及,很多教师已经对微课不陌生。那么,微课到底是什么,微课的优势在哪,为什么它会被认可,并迅速普及、发展呢?笔者从这些问题出发,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微课的内容进行了解读。

微课;内容解读

一、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微课是利用3-8分钟时间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考点、例题、作业题或学习经验的一种视频资源。

微课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唯一性,它只解决一个知识点、说明一个问题或介绍一种经验等,只为解决唯一的知识点或问题而产生,解决完即停,不同任何其他内容相关联。二是短和小,“短”是指微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短,录制小学内容的微课时长尽量在5分钟内,初、高中则在8分钟内;“小”一方面是指所解决的问题或知识点小,最多8分钟内能解决,否则需要分开另行制作微课,另一方面是指容量小,一个8分钟左右的微课大约40MB左右,相比于动辄1-2GB的完整课堂实录,微课的优势在于便于存储和传递、支持随时随地学习。在“互联网+”时代,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可以很方便、快捷地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微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的。人类最原始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鼻子闻、用手去触摸。这也是为什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什么东西都喜欢往嘴里放,看到什么都喜欢摸摸的原因。因此,微课通过画面、声音和旁白解说等呈现问题的方式,比依赖单纯的文字或者图片更便于人们接受。

二、微课内容解读

近几年,微课被各个层面所关注,各种竞赛都有微课项目,很多教师也在积极地制作微课资源,但许多作品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笔者针对微课的内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1.微课是资源,适用于某一堂课,但不完全隶属于这堂课

对于微课的归属,我国很多教育名家、学者都已经有了定论。微课是资源,是视频资源,只是其内容同其他视频资源不同。微课是解决一个“特定问题”的视频资源。

既然微课是资源,就可以利用资源的属性来分析。很多教师在与笔者讨论他们所制作的微课时,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个微课就是用在这堂课的”。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体现出教师对微课的概念理解出现了些许偏差。很多微课资源可以适合多门学科中的多节课。比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制作了微课“青蛙的生长”,着重解释青蛙从蝌蚪长成青蛙的演化过程。这个微课是根据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需求制作的,但是它并不仅仅可以应用到这一课中,小学美术、小学音乐中需要画、表演青蛙或者蝌蚪时,教师也可以展示此视频加深学生对青蛙的理解。八年级讲两栖动物发育的时候,也可以应用到这个微课。

微课的概念中有一条是“只解决一个问题”。这就决定了微课“青蛙的生长”只解决从蝌蚪到青蛙的演化过程,并不掺杂对应的学科知识。因此,虽然出自某一节课,但也同样能适用于其他学科的某些课中。

2.微课不是一堂完整的课,不能把上课用的课件从头到尾录制一遍

微课中要有一些环节。有时,微课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会加入一些同授课环节相类似的过程,如开始有导入,最后有总结、习题等。这些环节的设置以解决单一的知识点或问题为目的。有些教师贪图方便,利用上课使用的课件直接录屏制作形成微课,这是不可取的。有些上课使用的课件会贯穿教师授课的始终,比如小学语文的课件,有导入,朗读,课文等等,包括授课的各个环节,这些环节是为实现整堂课教学目的而设置,并不是为解决一个问题或知识点服务。因此,使用这样的课件录制成的视频并不是微课。

3.微课解决问题尽量有自己的方法和归纳的特点,书上提供的方法手段尽量避免使用

微课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完全掌握某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微课的方式再次学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这种通过微课学习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解放了学生、家长和教师。

有可能教师在课堂上用某一方法讲解知识,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掌握,在课后可以查找适合自身的微课去学习,从而达到完全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如果微课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同课堂上一样,那么学生还是无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因此,教师在微课中对问题的讲解、归纳和总结,要尽量做到有别于课堂,体现多样化的特点。

4.微课内的例题、习题尽量不要使用课本里原有内容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教材所讲知识的难易程度适合大多数学生,但仍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有些学生还希望了解更多、更深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分层次教学,将其作为知识点的延伸,多提供一些同类型稍难的习题供学生学习使用,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微课的课题名称要切合内容,做到看名知意

微课名称要见名知意。微课是应某一刻的需求而产生,它的名字不能沿袭课名,要针对微课所解决的问题或知识点命名,做到看到名称就能大概了解微课讲的内容,如果大标题说不清楚,可以使用副标题的形式。

从2014年至今,笔者遇到过很多微课命名不恰当的问题,比如有些微课命名为“一只贝”、“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这些名称都是小学语文课文的名称,不能提供更多的有关微课的具体内容信息,以课节名去命名微课是不可取的。

6.微课是视频,就要有视频的属性,即内涵

视频的内涵,同作文的中心思想一样,视频内容除了通过画面、声音等体现出来外,还应该有一些传递给人们的其他信息,这个信息就是内涵。它可能通过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或者一个画面、一个声音体现出来,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对这个信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很多人在电影方面有这样的心得,就是有些电影看完一遍就够了,而有些电影看几遍都不够,每次都能看出些不同的“味道”来,这就是内涵起的作用。

那么,微课中能融入些什么样的内涵呢,怎么把想要体现的内涵加入到微课中呢?笔者认为录制微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一句话、一个图片或者一个动作,尽可能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品格和气质,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给学生一些正能量,让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他们的人生。

综上所述,微课不是“课”,它来源于课,是课的补充与延伸,能体现受众者的个性化需求,但它也不完全隶属于某一节课。好的微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人生道路的启迪,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走的更高、更远、更好。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7)09-0032-02

猜你喜欢
青蛙课件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Flash课件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研究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小青蛙捉虫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谁能叫醒小青蛙?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动画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