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照片入志问题

2017-01-28 01:02陈希周
广西地方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彩页志书随文

陈希周 徐 艳

(山东省沂水县史志办公室,山东 沂水 276499)

也谈照片入志问题

陈希周 徐 艳

(山东省沂水县史志办公室,山东 沂水 276499)

照片入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照片入志从利用者的需求与其资料性上说是十分必要的。照片入志的方式,可采取设置单独的彩页、彩页与随文插入相结合以及分别编辑出版文志和图志三种方式。照片选取的要求是真实、清晰、完整。既不能选择事后补拍的,也不能选取使用美肤功能或变形模式拍摄的照片,更不能对照片进行“美化”处理,以免使照片失真。入志的照片要很好地控制数量,不能过分追求图文并茂,以免冲淡文字记述的效果,削弱志书的功能。

照片入志;必要性;可行性;入志方式

近几年,关于照片入志的问题,曾展开过广泛的讨论,许多史志刊物也刊登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对此问题,赞扬之声有之,反对之声亦不绝入耳。赞扬者认为,地方志书随文插入部分照片,能丰富其表现形式,增加信息量,提高志书的资料性,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反对者则认为,随文插入照片,会使地方志书带上宣传色彩,降低其严谨性、学术性。但笔者认为,照片入志,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把握好度,对增强志书的资料性是非常有益的。

一、照片入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社会利用的需要

经世致用是地方志工作的根本目的。地方志书的编纂者,必须把有利于社会公众利用作为志书编纂的出发点与归宿。要充分发挥地方志经世致用的作用,应在遵循体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资料性。从地方志的功能上说,其“资治、教化、存史”归结到一点,就是经世致用。因为,无论“资治”还是“教化”,都是用志。即使“存史”,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只不过是后人利用罢了。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也就是利用史志教育后人,或参考史志借鉴前人的经验,这都是用志。如果编修的地方志书不能用或用处不大,修志工作就失去了他应有的意义。

用志实践告诉我们,社会公众用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如:为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科学研究、历史研究提供资料;利用地方志对社会公众进行爱国、爱党、革命传统、社情教育等等。而且利用者对地方志书记录形式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不仅要用文字材料,也需要图片资料。如:沾化县与无棣县曾发生过海域争端,通过查阅《疆域志·域地全图》中的沾化县现状图(1936年)得到解决[1]刘娟,等.山东省史志工作为现实服务事例选[C].2004年度地方志资政论文集(上).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5:419.。文登市史志办利用1944年8月30日八路军解放文登的照片,在全市开展爱国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1]王淑君.《文登市志》资政浅谈[C].2005年度地方志资政文集(上).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2006:452.。沂水县在编辑出版《血沃沂蒙》抗战史料时,需要在书中插入部分日本侵略者在沂水所犯下的暴行及发生在沂水县境内的战役、战斗的图片。查阅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并向社会广泛征集,却难以如愿;在举办“沂城记忆”展览时,需要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反映沂水城建设面貌的照片,经查阅地方文献,向社会有偿征集等途径都未获得可用的照片。如果过去出版的地方文献中插入了这方面的图片,就可通过翻拍或扫描等手段,获得相应的照片。再如,沂水县清代两部县志,都载齐长城穆陵关关楼雄伟壮观,但未有相应的图片。在旅游开发中,马站镇计划按照原关楼的规模重建,可难以找到可供参考的图片。另如,沂水县两部清代撰修的县志载:“资庆寺在明代就有房屋81间,土地千顷,僧侣千人。在清康乾年间,每年的清明节和四月初八佛浴节,前来上香的人川流不息,有本县本省的,也有江苏、山西、浙江等省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在交通比较闭塞的峙密山中,竟有如此规模的大寺院。如果在志书中有一两幅寺院全景或反映庙会盛况的图片,就能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当时寺院的规模。总之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照片也同样是利用者所需要查阅的资料。

另一方面,现在读者对地方文献的审视水平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不仅要求有资料性,也追求可读性。因此,地方志书的编纂不能食古不化,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只有这样,编纂的地方志书才受社会公众欢迎,才更有生命力。

(二)从资料性上说,照片入志是必要的

地方志书是资料性文献。其资料性是由材料的真实、可靠和编纂体例决定的。地方志书的材料,多来自档案谱牒、地方文献、金石碑刻、诗文信札及实地调查、采访、测绘等第一手材料,可靠程度高。地方志书的编纂体例是“横排竖写,以类系事”的记述性文体,行文遵从“述而不论”。由于材料的来源可靠,编纂体例科学,从而保证了地方志书的资料性强,参考价值高,使其成为不可替代的经世致用之作。

地方志书的资料性不会因记录符号的不同而改变。如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今天如果人们能够解读他,同样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后来的甲骨文、铭文对于历史研究者和考古学家们来说也都具有很强的资料性。在地方志书的编纂中,文字符号能够记述一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照片同样也可以反映一地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只不过地方志书的文字部分,在记述事物时,按时间顺序记述其起源、发展变化,特别是转折性变化,具有系统性、连续性。而照片记录的是历史现状的一个片段罢了。但照片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录形式,它的资料性,在某些情况下,比文字材料更直观也更可靠。因为,志书在编纂过程中,编者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消化吸收,并进行归纳提炼,用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记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编者力求准确地记述每一事件、事物,但难免会融入自己的观点。即便是没有融入编纂者的观点,也已不是原始材料,很难保证他与事物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这种经过提炼加工后记述下来的文字,是二次文献,他较一次性文献(档案等)来说,其可靠性就有所降低。而照片,是在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实地拍摄的,在入志时只经过鉴别、筛选,未经修改加工,他是原始材料,其真实性比经过加工提炼的志书文字更加可靠。因此,不管是文字还是照片,只要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在地方志书的编纂过程中精心选择,按照体例要求恰当地编排归类,应该都是有价值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照片入志可以增加志书的资料性,也能满足不同利用者的需求。

(三)照片入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现在有的人不是批判地吸收旧志编纂体例的精华,而是拘泥陈法,拿旧志书与新编地方志书比较。认为旧志书中大都没有插图片,新编地方志书插入照片就会降低志书的严谨性。诚然,在新中国成立前编纂出版的地方志书,图片的确很少。但我们简单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旧地方志书中之所以图片少,不只是体例问题,更重要的是缺少可用的照片。我们今天看到的旧地方志中,多数仅有手工绘制的疆域图或城区图,而且这些绘制的图片,受绘制水平所限,在比例上往往与实际有一定差距,其资料性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旧地方志书的编纂者们不是不想插入图片,而是没有图片可插。从新编地方志书来说,也不难看出。第一轮编修的地方志书,绝大多数只有几张或十几张彩页。而第二轮编纂出版的地方志书,就有不少随文插入了照片。这既有对地方志书编纂体例的深化和认识,更重要的是受照片多寡的制约。因为,在第一轮修志断限内,照相器材稀缺,仅有照相馆或新闻单位有照相机,而且冲洗胶卷必须有专门设备与人员,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社会上保存下来的照片很少,可供选择入志的照片就更少。因此,多数地方志书只能勉强收集几十幅做彩页。在第二轮修志断限内,照相设备有了很大的发展,先是有傻瓜相机,随后又出现了数码照相机,使拍摄照片成为重手可得的事。因此,此期可供选择入志的照片数量大大增加。由此,不少地方志书随文插入照片。时至今日,持有数码照相机的人越来越多,相机的操作越来越简单,功能越来越强大,甚至用手机都能拍摄出非常清晰的照片。这些照相设备、技术的普及,使照片入志成为可能。

二、照片入志的方式

既然照片入志是必要的和可行的,那么采取什么方式,需要修志者认真研究。笔者认为,修志时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取不同的方式。一般可采取设置单独的彩页、彩页与随文插入相结合以及分别编辑出版文志和图志三种方式。

设置彩页的方式,在第一轮修志中就被广泛被采用,而且有许多地方志书的彩页对志文起到补充作用,收到很好的效果。

彩页与随文插入相结合的方式,在第二轮修志中也被许多志书所采用,这种照片随文走的方式,不仅能提高地方志书的可读性,也能增加其资料性。

对于同时分别编辑出版文志和图志的方式,在今后编纂某些专志或较为特殊的地方志书时,可考虑使用。如:山川河流、城市建设等专门志书。因为,这类志书一般要收入的照片比较多,随志书正文插入会使地方志书像画册,从而导致照片“喧宾夺主”,影响文字记述的效果。如果分别编辑出版图志与文志,既可以保持文志的严谨性,防止图盛文衰,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收入有价值的照片,使照片之间更具有连续性,能较好地解决图文并存的一些弊端。

这种分别编辑出版的做法,清代章学诚就已用过,他采取“整齐掌故,别为专书”的做法,在编修《亳州志》的同时,又编辑《亳州掌故》。在编修《湖北通志》时,另编辑出版了《文征》与《掌故》。以最大限度的辑存资料。

三、照片选取与编辑应注意的问题

照片入志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要精心选择,合理地编排。照片选取总的要求是真实、清晰、完整。

(一)真实完整

真实性是保证入志照片资料性的根本。因此,要把真实性放在照片选择第一位。在选择入志照片时,一定要选取在事物发生或发展中实地拍摄的,摒弃那些事后补拍的。特别是一些突发的重大事件,如果事件发生时未能留下照片,一般不能为了入志补拍,即使事后补拍了,在选取时一定要特别慎重。对需要通过一组镜头才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既要选取近景的局部特写,也要有远景的全貌,以保持其完整性,使入志的照片能够较好地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对于反映本地自然地理、城乡面貌、风俗物产等的照片,在入志时如果需要补拍,一定要注明拍摄的时间。

(二)入志的照片严禁修饰与“美化”

入志的照片,必须与拍摄时的实物相一致,不能为了美观,将照片进行修饰。特别要注意,在拍摄入志照片时不能使用美肤功能、美肌模式或变形模式;也不能为了追求拍摄效果,拍摄后使用软件对照片进行处理;更不能将收集鉴别后的照片扫描后进行“美化修饰”,以免照片失真。

(三)选择的照片要与志书表达的内容相对应

入志的照片要紧扣志书的内容,要服从服务于志书的整体结构,不能游离于志书表达的内容之外。特别是随志书正文插入的照片,要与志书正文表达的内容一致,能很好地为正文服务,使其补充文字记述直观性不足的缺点。不能为了追求可读性选取与内容无关的照片,以免造成文不对题,降低志书的可信度。

(四)控制好入志照片的数量

入志的照片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有度。不管是彩页还是随文插入或者另册编辑出版的照片,都要控制在一定数量范围之内。特别是随文插入的照片一定要精心选择,不能追求数量。地方志书是一方之信使,是经世致用的地情资料书,不能过分追求图文并茂的效果,照片过多过滥,会冲淡了文字记述的效果,削弱志书的功能。

(五)要写好图注

图注要有时间、地点、事物、人物等要素。随志书正文插入的照片,图注要简明扼要,必要的要素不能漏。对于另册编辑的图志来说,其图注要在把握好要素的前提下,写的比随文插入的详细一些,但也不能过于繁琐,能够让读者很好了解事件、事物发生、发展的情况即可。

K29

B

1003-434X(2017)01-0021-04

猜你喜欢
彩页志书随文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户部己酉二十文铜元版式研究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支持农业的FAO币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