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世纪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发展及相互影响

2017-01-28 05:07李君义
北方音乐 2017年8期
关键词:格里中世纪世俗

李君义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浅谈中世纪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发展及相互影响

李君义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世纪初期,基督教文化作为这一时期精神文明支柱登上历史舞台,宗教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由于宫廷势力和教会的分歧斗争,引起了大量的民间诗人和流浪歌手对现实社会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让民间艺术音乐得到了释放。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由对立逐渐发展到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方音乐的演变。为之后西方音乐的发展和创作打下基础。笔者通过对中世纪时期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知识的归纳与总结,以便更好地认识中世纪时期的音乐发展及他们对于西方音乐发展的启迪。

中世纪;宗教音乐;世俗音乐

音乐向来被定义为人类情感表达的最有力的方式,它的源起与发展,可以说是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处于同一节奏的,在人类 还没有完全进入文明社会时,文字也没有出现之前,音乐就已经比语言更先一步。成为了记录人们生活、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 方式。然而音乐是如何开始的呢,比如,男女之间情感的抒发,劳动人民在劳作之后情感的释怀,或是人们在兴奋痛苦时的欢 呼与叹息,各种人声中都有着不同的音高,当然在那时人声并没有划定在标准的乐音体系中。

一、中世纪音乐综述

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发展中关键的历史时期。随着宗教势力的日益壮大。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政教结合的政体。反科学 ,反人道的统治,使音乐艺术在当时遭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音乐的发展非常缓慢。但教会对音乐教化的作用十分重视。所以 在这个时期宗教音乐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教会多数的音乐形式都是以歌唱圣咏为主,早期的圣咏特征音域不宽,旋律单一。对演唱技能没有太高的限制,但 是它追求人心灵层面的静穆与超脱,演唱圣咏变成了人们精神释放的一种方式。而民间音乐是不被允许的。尽管这样,还是有 许多游吟诗人和流浪歌手在民间存在,他们对音乐的束缚和现实封建社会不满,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并宣扬自己的对音乐的 想法,渴望能够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而且逐渐的发展为一种潜在的音乐浪潮,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它却渐渐代替 宗教音乐而一举拿下了音乐艺术主导地位的宝座。当时教会虽然遏制世俗音乐的发展,但由于人们对于音乐的不懈追求,世俗 音乐也在这个时期同步发展,此时的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形成了一组平行线,形成两条中世纪音乐的明显线络。

二、宗教音乐的发展

(一)题材与体裁

在当时教会里,是以罗马天主教会圣咏为核心的,各个领域受到古希腊、古罗马和东方的影响,分成了不同的派别,随之 有了不同流派的名称与地区,礼仪和音乐中都是各具特点。在这个时期声乐是体现宗教音乐的方式。也是欧洲音乐文化的中流 砥柱,同时它也是为宗教服务的附属和工具,教会自然而然就成了声乐发展的重要源头。

日课和弥撒是教会圣咏形式中的两个大类别。没有乐器伴奏的单身部的齐唱是罗马教会音乐的特点,它也有独唱、对唱等 其他形式。

最为有名并流传最广的就是“格里高利圣咏”了,它俗称“格里高利圣咏”或“速歌”,它是西方封建社会初期的主体音乐,尤其 在理论、记谱法、音乐学校的成立等方面。都涉及到格里高利圣咏,乃至现代的音乐中都有很多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特点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点:歌词演唱用拉丁文,无节拍,没有和声无伴奏纯男生的单一旋律。歌词出自于圣经及诗篇,旋律 包括音节式、花唱式、咏叹调式。十到十二世纪时期,附加段、宗教礼仪剧、继叙咏在礼仪歌曲中出现。促使单身部音乐达到了 盛世阶段。主要表现宗教内涵,超脱的、客观的、非个人的性质。排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意思的是,在此时期乃至中世纪 之后的许多音乐与民谣却都由格里高利圣咏改编而成。附加段和继叙咏是对格里高利圣咏进行了扩展和细致的雕磨。由于这种 对圣咏具有空间想象力的延伸,使西方音乐有了一个飞跃。它促进了节奏和记谱的发展,唤起人们不同的创作思绪。 从而发展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

在那时教会完善了罗马歌唱学校,这是音乐史记载上正式培养歌唱家最早的学校,训练非常之严格,采用口传心授的模式 ,培养出了一批批有很高圣咏歌唱技巧的歌手。虽然如此,但在当时女子是不允许在教堂内说话的,要唱歌更是不被允许,所 以教会就用男童来代替女声,但又由于歌唱年龄有限,便用假声歌手代替,但是他们的音色不自然,不容易协调,为了适应复 杂多变的圣咏,阉怜歌手由此出现了。

弥撤的歌词有许多部分是不可改变的,如慈悲经、荣格经、信经、降福经等。有的可以变化,如进特拉克图斯、台经、哈 利路亚、奉献经和圣餐经等。那些不可改变的部分由唱诗班演唱。这些歌词十四世纪时经常被人编配到复调音乐之中,弥撒后 来便成为作曲家编创作复调音乐的重要音乐素材之一。

(三)代表人物

格里高利:格里高利圣咏的创始人。在六世纪末,收集和编辑整理了各教会所用的圣咏歌曲,编著成一本对唱歌集,成为 中世纪最为经典性的代表音乐文献。也成为当时教会在教仪中使用的教科书。为了纪念他,人们便用他的名字为他的歌集命名 ,称其为“格林高利圣咏”。 他任教皇期间开办学校;培养教会人员做亲信;监管罗马的法庭、监狱;惩治罗马城内的贪污、渎职人员;他还行善事创 立慈善相关事业;他在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新政策,在他的统治下,罗马教会不仅在罗马城,甚至在西欧都成为一个独 立的政治力量。

三、世俗音乐的发展

世俗音乐大多反映生动丰富的民间生活和人们的爱情故事,但他却不是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发展方向。中世纪的欧洲,封建 制度将社会划分了等级,形成了当时的封建军事社会集团。集团要维持社会安定,发展文化学艺术,骑士阶层体现的军人道德 准则:荣誉、忠诚和爱情。骑士艺术在这个时期空前的繁荣,对理想化的女性的赞颂和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让骑士与贵 妇的爱情影响整个时代。中世纪单身部的世俗音乐也孕育在这个时期。

(一)题材及体裁

游吟诗人起源于法国东南部的普罗旺斯地区,南部游吟诗人被称之为“特洛巴杜尔”。北部游吟诗人被称为“特伦威尔”。大约从1150年到1210年是游吟诗人的盛世时期。游吟诗人的核心人群是骑士阶级的诗人音乐家,他们的艺术一般在贵族圈内流 行,有地位尊贵的帝王,但也不乏有地位卑微的商人、街头艺人不被上流社会所认可。骑士文化为其提供了充实的题材,核 心主题则是讲述骑士与贵妇人的爱情故事,圣母玛莉亚是所有完美女性的杰出代表。

(二)代表人物

据统计,保留到今天的大约有400位南部游吟诗人的2600首诗歌和260首左右的旋律。其中著名的杰出人物有:博纳尔,马卡布鲁等。最早的游吟诗人是阿坤延公爵纪尧姆九世,北都游吟诗人留给我们的作品大约有400首诗 和1400首旋律。

著名人物有:纳瓦拉王帝伯四世亚当·德拉·阿莱。后者被又称为“阿拉斯的驼背”,他的创作标志 着北部游吟诗人中艺术的最高水准。亚当·德拉·阿莱是田园恋歌最杰出的人物,《罗宾与玛丽安的游戏》就是根据田园恋歌发 展而成的音乐短剧,也是法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世俗题材的音乐剧,作于1284年左右。

四、相互关系及影响

中世纪音乐主要特点,是从原来的单身部音乐到复调音乐的一个演变,在理论上也有很大的飞跃,随之创立了线谱记谱法和 对位法。

宗教音乐与声乐为主,而教会利用音乐教化的作用,又反对音乐的娱乐性,形成了只能服务于宗教的音乐。当时伴随着教会 歌唱学校的完善,教学方法也突破了过去的模式,课程变得越来越合理,声乐教育理论和训练方法方面的东西也多了起来 ,声乐的教学也因此发展起来。器乐在基督教会中被禁止了,因为会让刚刚皈依教会的教徒回想起在异教的生活。世俗音乐的 出现让人们渐渐挣脱教会的束缚,慢慢显露出人内心中个性的一面,在教会中有人想要改变教会音乐的古板形式,便在作曲中 添加了民间音乐的东西。对于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之间的影响,最显著的是狄斯康特的出现,其打破常规,不再用圣咏 当作主旋律,而是结合平行八度的平行奥尔加农融入节奏模式类型,这一变化让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有了初次的邂逅与融合。

中世纪音乐的发展,改革和创新为后来艺术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文艺复兴时期有促进作用,合唱团也延续了宗教音乐的发展的基础。中世纪音乐的发展影响了整个西方音乐的发展,同时也挑战了以封建神权为核心的封建统治,让人们释放内 心,表达出内心的激情,使人们的思想更加丰富继而使得艺术也变得生机盎然。

[1]余志刚.西方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7).

[3][美]保·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03).

[4]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10).

[5]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05).

[6]陈鹏.略论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声乐教育的影响与推动[J].文字生活,2011(11).

[7]钟力.论格里高利圣咏在西方音乐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01).

J60

A

猜你喜欢
格里中世纪世俗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黑天鹅格里布
征战在中世纪的骑士
田字格里写反义字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不愿向世俗投降
世俗的力量
拼音大比武
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