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解读

2017-01-28 07:59卢昱卉
黄河之声 2017年18期
关键词:行腔歌者音响

卢昱卉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论中国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解读

卢昱卉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音腔论》对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及其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音腔论》的解读入手,依托“对比统一”的规律来探析民族声乐表演学科理论,从理论层面解释了汉语声乐演唱过程中“依字行腔”的原理,将“依字行腔”、“声情并茂”、“乐感”、“音乐修养”等因素有机融合,同时指出根本性的实践方法。

民族声乐;表演;审美规律

一、相关概念

(一)依字行腔

“依字行腔”作为评价民族歌曲演唱水平的准绳,其关键是理解“腔”所蕴含的特质。这里所提到的“腔”与沈洽先生“音腔论”提出的“音腔”是一致的。“音腔”包含“静态音响”与“动态音响”,前者是能够从心理层面给人带来稳定感,时值较长,被称为“体”;后者是能够从心理层面给人带来不稳定的动感,时值较短,二者的融结给人带来“知觉完型”效应,其过程也就是“音腔”。“头”、“体”、“尾”是“音腔”的组成结构,“头”、“尾”部分为“动态音响”,“体”为“静态音响”。我国的汉字单音节都可以分析为“字头”、“字腹”、“字尾”。“字腹”是韵母中的韵腹部分,由元音构成,发音时值长,与“体”相对应。“字头”、“字尾”分别为辅音声母与韵母尾部的韵尾构成,发音时值短,与“头”、“尾”相对应。由此可见一个汉字的音节实际可以对应一个“音腔”。

根据《音腔论》相关论述,声乐演唱中的“依字行腔”定义为:依据汉字音节的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特点,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变通处理,将汉字音节的发音转化、升华为声乐演唱中“音腔”式的旋律片段的过程及其相关方法。

(二)声情并茂

民族声乐演唱中“声情并茂”是审美评价的标准之一,从字面来看“声”指的歌者唱出的“乐音”,“情”是歌者对声乐作品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声情并茂”也就是歌者对演唱作品能够很好的彰显作品所蕴含的人类情感的一种完美表现状态。

(三)乐感

“乐感”是一种表现音乐的方法和手段。乐感定义为:人们对音乐作品中各音存在意义的认识,音与音之间微妙关系的感觉,以及在音乐方面的记忆能力,模仿能力等。

(四)音乐修养底蕴

“修养”指的是人的综合素养,由此可见音乐修养是指个体在音乐领域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歌者在演唱过程中,通过“依字行腔”逐渐积累“乐感”,通过歌者丰富的“乐感”做到“声情并茂”,这些都需要依托音乐修养底蕴才能体现出来。

二、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解读

(一)依字行腔的必然性

运用汉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依字行腔”是必由之路。沈洽先生的《音腔论》可被视为“依字行腔”的典范论著,这篇论著提出了“音腔”的概念。音腔由“体”、“腔”两部分构成,由于人们对音高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体”对应的“静态音响”,它代表用音高来代表一系列的音成分的相对静止(包括音高、时值、响度、力度、节奏、音色等要素),“静态音响”可以发挥“知觉完型”的效应;“腔”对应的是“动态音响”,能够从心理层面给人们带来不稳定的动感。“音腔”是在汉语声乐演唱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声乐演唱的过程,也就是将汉字的音节转化为“音腔”,再将音节转化为旋律的片段。从《音腔论》的研究成果来看,“依字行腔”是一种必然之举。

(二)歌唱中的声情并茂

早在明代就有李渔对声情并茂的生动解读,在他的《闲情偶寄·解明曲意》一节中写出了声情并茂的圆满状态。清代徐大春的《乐府传声》中对声情并茂的方法与途径做出详尽的分析,指出只有歌者设身处地的去深入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的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进而歌者用可以彰显歌曲内蕴的情感状态去诠释声乐作品。《乐府传声》细致的探讨了歌唱过程中涉及的顿挫、徐急、轻重等方面的问题,揭示出声乐演唱过程中歌者内在的情感变化。《音腔论》中对声情并茂的论述主要是在“音腔”观点下展开的,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歌者通过合理的调节及安排“音腔”中各种音成分的变化状态及变化过程,以此来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

(三)对比统一视阈下的乐感

对比统一对于声乐演唱的二度创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条原则,它体现出辩证的双方性,不论多么繁杂的音乐艺术现象,最终都被视为各种音成分、要素之间的对比和统一。我们从对比和统一的视角出发,不难发现“乐感”是建立在声乐学习者对于各种音乐要素的对比和统一关系的理论认识之上的,通过这一辩证关系来展开艺术实践。“音腔”也可以很好的体现出音成分在对比和统一当中的变化历程。在学习民族声乐的过程中,把《音腔论》同对比与统一规律、“乐感”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艺术实践加以解读,我们便可以在这一学习过程找到有效的培养声乐学习者“乐感”的事半功倍之路。

(四)音乐文化修养与演唱实践的关系

在艺术实践中,提升声乐学习者的音乐文化修养对于声乐教学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声乐演唱的艺术实践来看,音乐文化修养可以更为直接的去指导声乐学习者的艺术实践。对于民族声乐演唱而言,歌者具有较高的音乐文化修养及理论水平,同时熟悉各种音乐艺术现象,那么就会让歌唱的过程游刃有余,并且能够参照民间音乐中的各种音成分变化进行专业技巧上的处理,使得歌者的演唱更符合对比统一规律的要求。综上所述,高校在声乐教学上有必要制定相对长远的教学计划,与此同时开设必要的课程,通过学习来强化声乐学习者的综合音乐文化修养,进而提升歌者在声乐演唱实践中的艺术处理能力。■

[1]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声乐表演基础教程[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2]苗菁著.中国现代歌词流变概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行腔歌者音响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夏夜喜脱贫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草原歌者的大爱情怀
探索女高音在演唱山西民歌作品的咬字行腔
南路山东琴书的“曲、文、腔”艺术特征
蒙古族青年长调歌者——都兰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歌者和履痕
诚实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