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背景下黑龙江水彩画的传承与创新

2017-01-28 18:48李冰雪
山西档案 2017年6期
关键词:水彩画家水彩水彩画

文 / 李冰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水彩画作为文艺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最早起源于西方。20世纪初,它由俄侨美术家传入哈尔滨。1930年代以后,经过韩乐然、刘志谦、高昆等老一辈水彩画家的不懈努力,水彩画在黑龙江省落地生根并逐渐发展。水彩画的技法精细,个性突出,画面细腻而富有生动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解放初期,黑龙江省出现了袁双印、林彦、孙月池等水平较高的画家,其作品都渲染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建国后水彩创作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年代以来,黑龙江省水彩画无论在创作观念的更新,还是本体语言的探索及精神内涵的拓展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了陈钟、丛培华、王林山、李静等一批比较活跃的画家。

一、黑龙江水彩画的发展现状

(一)水彩画高等教育的发展

1990年代以后,以哈尔滨师范大学为龙头的创作队伍在黑龙江水彩画发展中起着先导作用,崛起了赵云龙、孟宪德、赵龙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画家。他们现已成为黑龙江水彩画创作的主力军。在这些水彩画领军人物的带动下,其它高等院校逐步设立了水彩画课程。越来越多的绘画爱好者加入水彩画创作当中,从中体验着水彩画的艺术魅力。但从事水彩画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整体大环境缺少个性特色。相对于国、油、版等画种,水彩专业的教育规模处于弱势,没有形成特定的师资队伍。目前,仅有哈尔滨师范大学形成了独立的专业并能够培养研究生[1],成为全国唯一招收水彩方向博士研究生的院校。在教学方面,大多数水彩画教师注重传授技法与风景写生,对造型、色彩、构图等理论体系的建立缺乏发掘和探索,造成了创作过程的不严谨,精神内涵传达不够深刻[2],影响了作品质量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水彩画学术机构的发展

2008年 6月黑龙江现代水彩画院的成立,推动了地区水彩艺术的发展。以水彩画为主的个人画展、多人画展及研讨、采风、艺术交流等活动明显增多,为水彩艺术家提供了更多探索、创新、交流的机会,为优秀的龙江水彩艺术家拓宽了沟通渠道。张翔得的个人画集《张翔得水彩画》,用笔线条粗狂豪放,色彩鲜明,大气凛然,将黑龙江的地方特色和人物性格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彩艺术多元化发展。范垂范的《深山大雪》恰当地把握了寒地黑土的特色美,画面渲染着一种别样的冰雪文化。尽管以张翔得、范垂范、武英扬、何路等为代表的优秀水彩画家异军突起,但数十年来,能较好继承龙江水彩艺术精髓的优秀青年画家并不多。众多青年画家大都是从事艺术设计或其它画种,水彩画只是业余爱好。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水彩画的创作理念较为开放,重视个人艺术价值的体现,大多以地理风貌为主要写生对象。1992年6月黑龙江省举办了首届水彩画展,全省送展作品共300多件,展出120件,22件作品获奖。本次画展有力地推动了哈尔滨以外地区的艺术创作和学术交流,标志着黑龙江省水彩画创作步入新时期。从第二届水彩画展开始,黑龙江省水彩画的创作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先后崛起了一大批立足于本土、致力于将水彩画注入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家,马振庆、邱瑞松、杨国林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画家。

二、黑龙江水彩画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创作观念的盲目化

水彩画是一件舶来品,源自西方,具有自己的创作技法和艺术规律。但事物发展都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文化艺术也是如此。水彩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同样需要经历一个民族化的过程。黑龙江气候恶劣、资源丰富、多民族融合,使得地域文化粗犷豪放、新颖独特,风土人情备受人们喜爱。然而,黑龙江省部分创作者片面夸大西方创作观念的至高无上,盲目跟随西方水彩画风,没有立足地域特点,没有很好地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省水彩画的多元化发展,不利于黑龙江水彩画特色的形成,也造成了水彩画艺术兼容效果不强的局面。

(二)本体语言的依赖化

当下水彩画家普遍传承着固有的本体语言。一部分人认为,水材料是本体语言。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水调色在其它艺术形式中也被广泛应用,如水粉、广告色、纺织颜料等,水在这些水溶性颜料中起媒介作用,属于材料范畴,不等同于本体语言。还有人误认为,技法是本体语言,如水色淋漓的湿画法和白纸留白法。虽然这些技法能突出水彩画的特点,但其它艺术形式中也有体现。水彩画的创作动机是情感的表达,体现内在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而当下水彩画家普遍依赖于技法和材料的语言形式,情感表达与绘画语言严重脱节,使得画面空洞乏味。这样,水彩的本体语言就走进了死胡同。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水调色、湿画法、留白画法等艺术语言,无疑会使水彩画的创作处于弱势,水彩画的发展也会因此举步维艰。

(三)精神内涵的平淡化

自古以来,凡是能够让人们记住的艺术作品,都是源自于生活的。如果作品题材脱离生活场景和民俗风情,与现代文化不能同步,止步于简单的水色游戏,即使形式再完美、再精致,它的生命力也是短暂的。当前诸多作品内容浮夸,地域文化特色不明显,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形式主义误区。这样的水彩画就变得肤浅平庸,失去了应有的艺术表现力,渐渐地被大众遗忘,唯有追求精神内涵和朴实美的表达才能不朽。但黑龙江省部分青年画家并没有更多地关注自身修养和基本功的提高,在创作时模仿痕迹过重,画面的处理能力匮乏,丧失了水彩画原本的精神内涵,导致了水彩画尾随其它画种的弱势现象。

三、黑龙江水彩画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水彩艺术传入黑龙江以来,创作的主流方向是传承地域文化。扎根地域文化特色,发展个性鲜明的水彩艺术,在中国水彩艺术发展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黑龙江水彩艺术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探拾水彩与水墨的融合点

从字面上来看,水是塑造水彩画与水墨画的共性材料,水的把握能让画面更流畅、更具艺术观赏性。目前,从一些画展、学术交流、期刊论文中不难发现,老中青水彩画家已开始重新认识水彩画融入中国元素的重要性。一些水彩画家正尝试利用“水”这个支点进行创作实践,积极寻找水彩与水墨的交融点,这也是发展黑龙江水彩画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时期水彩画家们应转变思想观念, 在保留传统水彩艺术精髓的同时,考虑以“水”为媒介,运用适当的方法融入中国水墨技法,通过水彩本身具有的色彩画面感,探索融入水墨技法的可行性,借助水墨中“水”的功能,解决水彩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发挥水彩应有的艺术效果,拓展水彩画的艺术创作空间。

(二)吸收区域民族文化滋养

新时代的水彩画家应积极深入生活,了解黑龙江地区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走近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体验少数民族多元的文化氛围,分析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而为保护和传承水彩艺术创造条件。如果不吸收区域民族文化养分,就难以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方式,也就找不到地域文化与水彩艺术创作的契合点。只有分析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教育、道德观、价值观等因素,深入体验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力量以及自然质朴的情性,才能创作出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充分发挥水彩画的信息传播功能,更好地弘扬各民族之间的审美意识及审美特征,彰显水彩画民族性与兼容性的艺术特色。

(三)注重中西文化的相互借鉴与融合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拼合,更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双重改造。只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孕育新的思想,相互借鉴,相互融合,才能促进彼此更好的发展。水彩画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一方面,继承了西方绘画的写实、色彩、光影等传统;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用墨、散点透视等精髓。可以说,它融汇了东西方艺术的精华。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当代水彩画家的眼光应该更开放、更深刻、更富有时代精神与现实品格。创作者不仅要聆听辽阔黑土地上的艺术回声,以一种亲切感面对大众,而且要借鉴西方优秀的文化思潮,通过不断努力实践,探索适合黑龙江水彩画发展的艺术风格,更好地展现水彩艺术的博大精深。

(四)注重本体语言的传承与创新

任何艺术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及表现形式,水彩画也不例外。它作为一个独立画种,有着不同于其它画种的特殊性。在水彩艺术创作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水彩画的语言表达功能,深刻领悟水彩画本身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我们不仅要在创作技法中彰显透明、清新、水色交融为特点的视觉效果,而且要在创作过程中突破物性材料带来的“局限”。 就水彩画而言,为了在本体语言的传承中有所超越,系统地发挥恒定的独特魅力,我们必须综合考虑颜料、水、画笔、纸等材料在创作过程中的局限,注重造型、技法、思想、语言的再创新,充分发挥水彩画创作的技法和表现手段,做到本体语言的与时俱进,实现本体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这样水彩作品的构思、内容、情感的表达才更具说服力。所以,只有立足于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水彩艺术本体语言,水彩革新才有根底,才能打破现实创作中的困惑,创造性地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总体来讲,当前黑龙江省的水彩画事业取得了一些成绩,无论从水彩画的展览、教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研究机构设立的角度来看,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进步。尽管水彩画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相对于其它画种而言,水彩画在地位上仍处于弱势状态。水彩画的传承与创新,仍需艺术家们共同努力。除了需要创作者不断重塑自我、坚持创作以外,更需要他们尊重水彩艺术的历史发展规律,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观念,突破材料、工具、历史等方面的局限,将现代审美意识融入到水彩艺术创作中,运用水彩画特有的形式和语言技巧,传达内在的思想及精神内涵。同时,创作题材的选择应立足于地域特色、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突出东北水彩画纯朴、粗犷、厚重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丰富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文化性并富有感召力的艺术作品,充分展示黑龙江水彩画的巨大艺术魅力。

[1]胡敬德.对话刘寿祥、周刚、赵云龙——关于中国水彩艺术的当代性转型、现状分析、方向确立、理论支持、学科建设等[J].艺苑,2008(3).

[2]蒋跃.中国水彩艺术发展的走向——有感于全国九届水彩·粉画展[J].文艺争鸣,2011(2).

猜你喜欢
水彩画家水彩水彩画
赵兴达作品选
我的水彩画
水彩的“干”与“湿”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
2018上海水彩画作品展开幕
著名水彩画家——杨志凌作品选集
与水彩对话
水彩版超级英雄大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