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融合与协同
——对全媒体视野下新闻传播学教育跨学科的思考

2017-01-29 07:11郄建业
传媒 2017年18期
关键词:新闻学传播学交叉

文/郄建业 李 旭

交叉、融合与协同
——对全媒体视野下新闻传播学教育跨学科的思考

文/郄建业 李 旭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对传播格局的颠覆,传播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及路径等都发生了变革,这就要求在传媒人才培养上要具备学科交叉的意识与理念。在师资队伍与课程设置中,合理配置资源和课程,改变以新闻实务教师为主的师资格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

全媒体 新闻传播 跨学科教育

1918年10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这是我国新闻学教育的发端。1978年复旦大学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首次公开介绍传播学,被视为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起点。伴随着对西方理念的借鉴和本土化道路的探索,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新闻传播学”在1997年被列为一级学科。20多年来新闻传播学在高校发展迅速,日益成为一门备受各界瞩目的显学。2013年,中宣部与教育部联合推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卓越计划”,旨在推进新闻传播学科的迅速发展。新闻传播学发展的基础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高校教育,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看,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对传播格局的颠覆,传播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及路径等都发生了变革。当前是“全媒体”信息传播时代,需要借助文字、图像、图画、视频、声音、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段进行信息传递,传播的介质也包含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网络、手机、户外等多种媒介形式。然而,多数高校还是按“传统媒体”的需求来培养人才,模式化的新闻传播人才与社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媒体迅速崛起,媒介融合的进程势在必行,需要大量“全媒体型”人才。原有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现实就业需求,造成人才和资源浪费。另外,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新闻传播学的学术研究型人才面临研究的诸多困境,最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定量研究方法不足。这与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对实证研究方法重视不够,学科交叉不足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理清传播学和新闻学的学科关系,积极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尝试和探索,在多学科交叉过程中,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解决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问题。

一、理清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关系

新闻学起步早于传播学,各高校在新闻二级学院建制初期往往以“新闻学院”命名。国务院学位办将“新闻传播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后,教育部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加了“传播学”专业,诸多高校新闻学院更名为“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的合法性得到确认。长久以来“重新闻,轻传播”的传统造成了教学和科研中的诸多问题。在教育理念上,新闻学往往以培养能够“采写编”的新闻应用人才为主要目标,传播学起步晚,其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科缺乏完整系统的发展体系。新闻传播学教育出现“新闻强势,传播弱势”的局势,缺乏以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问题,造成新闻学学生就业面窄,新闻传播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与新媒体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全媒体背景下,传统新闻媒体不再是新闻传播学学生就业的唯一出路,多数毕业生分流至新媒体公司、政府组织、企业等机构从事媒体、广告、公关、营销、出版等工作,而这些工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以传播学为视野来进行统筹,仅仅依靠新闻学背景不足以实现。近年来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等学者提出“大传播,小新闻”的研究理念,强调以传播学研究的视角来统领新闻学的发展,突破传统新闻学教学中以采写编评、媒介经营管理等新闻业务为主的理念,讲求在传播学视野下探索更广阔范围内的信息传播,从整体上把握信息的流动、互动和沟通与国家治理、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邵培仁等学者认为“用新闻传播学取代新闻学,再以传播学取代新闻传播学”是必然趋势,强调了以传播学视角统筹新闻与传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学术研究上,早期受“新闻无学”的理念影响较大,对新闻学研究缺乏理论高度,往往以文献法的史料收集和整理为主,缺乏对宏观传播规律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范畴上,传播学应该包含新闻学。传播学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考察信息流动的过程,包含广告学、公共关系学、出版学、新闻学等学科,传播学与新闻学属于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掌握传播学史、传播实务、研究方法等能够为新闻学的教育提供更宽阔的视野,有效解决“新闻无学”的问题。

二、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必要性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新闻传播学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交叉。我国的新闻传播学科多是在文学学科相关专业基础发展或演变而来的。从学科背景来看,新闻传播学主要脱胎于文学,在课程设置上也承接了文学相关学科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报媒时代”的文字表达技巧,对其他符号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关注的较少。

高校教育中单一满足传统媒体需求的文字表达技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存在滞后的状况,缺乏创新开拓理念的高校往往还在培养“传统媒体”人才,实际上传统媒体人才饱和问题日益突出,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全媒体型”人才处于严重匮乏的状态。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全媒体人才需要掌握多种信息表达技能,例如数据新闻是精确新闻的重要形式,因其通过清晰、简洁的各类数据图表的可视化叙事来进行关键信息传递,近年来备受推崇。这就需要媒体从业人员首先具备从社会视角切入寻找新闻点的能力,再就是具备数据挖掘、使用、编辑能力,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视频、图片、声音、动画等方式的可视化呈现等。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学科、统计学甚至高等数学等学科的交叉,仅凭原有的新闻传播学科课程内容难以培养熟练进行数据新闻采编的媒体从业者。在美国网络新闻实践中,数字化工具的使用非常频繁,这更需要与计算机软件等相关学科进行交叉,这要求从业人员在新闻采编过程中,掌握Geofeedia、Tweetdeck、TinEye、Storyful、Liveblogging、Authorware、Director、Scrapy等软件工具或数字化平台的使用方法,使得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在新闻话题搜索、新闻事实核验、新闻多媒体呈现、大数据新闻制作等过程中提高效率和质量。高校需要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其他学科引入新闻传播学,在多种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的应用型新媒体人才。

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新闻传播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在高校新闻传播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新闻传播学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方法使用较少,对多学科视角下多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和使用不足。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上对定量研究的重视不够,学生对定量研究方法的掌握不足,定量实证研究需要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支撑,而本科积累阶段相关研究方法的课程的设置很少,即使涉及内容较浅,深入掌握某种研究方法的可能性很少,造成新闻传播学学术型人才只能以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等方式展开研究。香港城市大学教授祝建华主张重视借鉴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学,他认为新闻传播学需要从数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语言学、人类学、统计学等学科中借取若干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探讨人类社会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学者张国良认为,定量研究是定性研究的基础,只有将研究重点放在定量研究和实证材料分析上,定性研究才有希望突破。陈力丹也强调定量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量化研究方法的引入,为科学地研究新闻传播学提供了条件。近年来,社会调查方法及SPSS社会科学软件在新闻传播学子中被普遍使用,但这种使用要摆脱机械化、浅层次使用等问题。关世杰认为,传播学定量研究的缺失是传播学研究发展的瓶颈,下一步应重点加强新闻传播教育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学习。新闻传播学与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比,属于新兴学科,存在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方法不足的问题,新闻传播学教育既要遵循“人文—历史—哲学”的人文主义研究思维,又要充分重视实证主义定量研究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符号学、话语分析、民族志等质化研究方法,这都需要积极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为我所用。

三、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路径

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展开。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具备学科交叉的意识与理念。据调查,目前新闻传播学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传统媒体、新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传媒机构等,这体现出就业多元化趋势。为顺应这种趋势,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转变“适应传统媒体”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在传媒组织、政府组织、企业等机构从事媒体、广告、公关、营销、出版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由培养专业新闻人才目标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培养理念上将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进行学科交叉。在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中,高校更要具备多学科的多元、交叉理念,将自身研究优势与学生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新闻传播学培养的学术型人才的视野与思路不应局限于新闻学研究中,研究领域越来越多样化。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认知传播学”“健康传播”“符号传播”“风险传播”“家庭传播”等都是重要研究领域。例如,四川大学的“传播学与符号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的“公共舆论传播”研究、浙江大学的“媒介生态学”研究、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认知传播学”等都在学界颇具影响力。在学术人才培养理念上,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研究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将新闻传播学与相应学科进行融合与交叉,将新闻传播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本校的研究重心结合,培养出有“专攻方向”的学术科研人才。

在师资队伍与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认识到师资配置和课程设置中的问题,改变以新闻实务教师为主的师资格局,增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原属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比例;改变新闻实务课为主的课程结构,根据自身培养目标和新媒体发展需求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当前,各高校的人才竞争异常激烈,对新闻传播学来说,数据新闻人才、认知传播学人才、国际传播人才、符号传播人才等需求都很高,从促进学科发展,各高校从海外和其他高校、其他学科中引进计算机软件、外语、社会学研究、心理学等学科人才,以拓展新闻传播学研究和应用领域。在课程设置上,各高校鼓励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进行。复旦大学采用“2+2”培养模式,即新闻学院本科前两年在经济学、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社会学等学科中选择一个学科进行学习,第三四年的学习回到新闻学院,这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多学科背景的学习,另一方面顾及了学生的兴趣方向。上海政法学院文学院中的新闻课程采取“大量缩减新闻必修课”的模式,除了保留3门核心课程,6门必修课以外(其中两门必须为非新闻类),其余课程全部开放,培养新闻学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跨学科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整体专业和科研素养。新闻传播学是关于人类信息传递的学科,自身就具有交叉特性。在过去的新闻传播学的教学和课程设置中,往往存在重视新闻与传播中的某些内容与环节,而忽视了另一些内容与环节的状况。从传播类型上看,存在仅注重大众传播学,忽视人际传播学、组织传播学及人类自身自我传播学等学科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从传播内容上看,还存在将传播学仅理解为新闻传播,而忽视了健康传播、知识传播、风险传播、广告公关传播等内容的学习和关注。从传播主体上看,仅重视政府、国家、企业的传播行为,而忽视个体传播规律的认识和研究等问题。这就使得师资队伍和课程设置局限于某些领域,而忽视了更宽阔领域内的知识。在随后的新闻传播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课程设置中,各高校会根据自身定位、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突破原有的学科局限,在跨学科的视野下对各类信息传播知识进行传授和研究。

在教学方法创新上,除了进行跨学科师资力量的引进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实现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教学方式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过去的教学一般在课堂上实现,当前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方式正在进行尝试性改革,以培养与时代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实验室教学和网络慕课教学来实现。目前,全国众多高校已经建立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实验室,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全媒体平台中心”,邀请业界专家、艺术学、计算机学科等教师联合授课,让学生参与数字出版、数字广播、微电影、数字广告、微博、微信等多媒体传播内容的制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全媒体操作技能。山东大学的“数据新闻实验室”通过新闻传播学院数据团队与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师生合作,以完成“齐鲁晚报”新媒体的数据新闻项目来达到不同学科“教学相长”的目的。还有诸多高校正在筹备建立“虚拟现实新闻实验室”,这更需要新闻传播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社会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另外,网络慕课成为新闻传播学跨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跨学科学习采取师资引进的方式往往成本较高,近几年来,广东、甘肃、上海、杭州等地正在鼓励和践行高校与慕课学分互认。新闻传播学科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慕课学习其他学科的内容,经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学分,这节约了成本,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当然,慕课学习内容主要以学校课堂中未能提供的跨学科选修课为主,例如计算机软件、统计学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外语应用等课程的学习,需要进行情境化教学的必修课课程如媒介素养、新闻实务、新闻评论、广告创意等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

全媒体发展的背景下,在技术变迁与社会现实双重逻辑的作用下,新闻传播学教育不应局限于原来的专业和学科范畴。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是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在理清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科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跨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和教学方式改革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与借鉴,促进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学、政治学、社会学、哲学、统计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跨学科融合。

[1]陈力丹.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与问题[J].国际新闻界,2004(01).

[2]余克光.关于目前国内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的再讨论——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解读与分析[J].新闻大学,2015(05).

[3]李文冰.全媒体视角下传媒教育的问题与转型[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04).

[4]蒋丽芬.媒介融合时代传媒教育的现状与改革路径[J].文史博览(理论),2015(11).

[5]方艳.传播学学科论争之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

[6]李良荣,张华.从“小新闻”走向“大传播”——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和科研的新取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08).

[7]邵培仁,海阔.大众传媒通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8]张智华.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J].新闻世界,2013 (06).

[9]郑晓迪.美国网站新闻编辑中数字化工具的使用[J].编辑之友,2017(04).

[10]杨海洋.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分析[J].新闻世界,2013(10).

[11]祝建华,继红.近年来国内有关西方传播学的研究概况[J].新闻大学,1983(01).

[12]陆晔.中国传播学:世纪之交的探索与前瞻——第六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综述[J].新闻大学,2000(01).

作者郄建业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旭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猜你喜欢
新闻学传播学交叉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加强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萨迦格言》英译本比较研究——传播学视阀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连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