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2017-01-29 18:25
山西青年 2017年7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李 萌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李 萌*

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必然的,这是关乎子孙后代长远发展的大计。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参与国际事务程度的加深,我国在多领域都展开了国际合作,那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否需要进行国际合作呢?本文将具体从四个方面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地位稳步提高,在处理国际事务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在崛起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各种环境问题集中爆发,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受到严峻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我国适时的提出“五位一体”指导方针,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然而改善环境不是只依靠我国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事情,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球参与。下面就将具体论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一、生态问题的全球性要求国际合作

(一)生态问题的发展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对自然界的资源开始了大规模开采利用,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这对自然界的自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远远超过它的能力范围,由此就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早期只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和国家比较突出,英国、法国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文明程度较高,因此其所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严重,马克思恩格斯深切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污染与破坏,这促使他们开始关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环境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大量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生态危机,造成了“自然的荒芜”;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工人在纺织、印刷、制衣等行业的职业侵害,不仅揭示了资本家残酷剥削的本质,还说明了资本家对自然的破坏。恩格斯对工业革命进程中环境破坏和工人的生存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阐述了环境污染发生的过程、危害和结果。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产生环境污染的根源,资本的一大特性就是扩张,其社会发展中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促使其需要不断的扩大市场,进而扩大生产规模满足扩张后的市场需求,不断重复这一过程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资本在走向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污染也走向全球化,并且环境污染在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中会日益加重。恩格斯提到“关于这种惊人的经济变化必然带来的一些现象,你说的完全正确,不过所有已经或者正在经历这种过程的国家,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地力耗损——如在美国;森林消失——如在英国和法国,目前在德国和美国也是如此;气候改变、江河干涸在俄国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厉害”。现实的发展也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分析的一样,随着冷战结束后,时代的主题变为和平与发展,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货物与资本开始跨国流动。“发达国家的平均工资数百倍地高于第三世界国家”,不发达地区廉价的劳动和生产原料吸引了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他们将工厂向海外转移,同时也将污染带到了不发达中国家,由此生态环境问题由局部的区域污染走向了国际的全球污染。

(二)生态问题全球性的主要体现及影响

1.臭氧层破坏问题。人类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空调、电冰箱的制冷剂氟里昂挥发到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反应后可以拆散臭氧分子,使臭氧层逐渐变薄,出现空洞。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臭氧层被破坏导致地球上的生物接收到紫外线量大大增加,从而导致了农作物减产、人类发生疾病等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工业革命后,人类开始大量使用矿石燃料,矿石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随着气温的上升,冰川开始缓慢的融化,全球海平面也随之上升,对于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来说,被海水淹没的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并且极端天气现象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高温天气等。并且根据相关国际专家的研究表明,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全球的平均温度将会持续增高。这对人类的健康安全生存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人类肆意的生产生活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对自然界中动植物的生存形成威胁,导致大量的动植物从地球上消失或是濒临灭绝,严重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2014年的调查报告显示,1970年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平均减少了52%。其中淡水生物的情况更加严重,在同一段时间里,淡水生物减少了近四分之三。

生态问题的全球性需要全球参与治理,全球生态问题是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生物都正在面临的生存威胁,是每一个国家都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各个国家间积极展开国际合作,以期延缓全球生态问题恶化的势头,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是全球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的必要手段。

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道路上,我国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我国已经关闭数万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并对重污染行业进行整顿,加强重点流域污染监控和管理,部分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并且建立多样化自然保护区、出台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依旧突出。如空气污染问题,雾霾现象十分严重。自然资源能源匮乏、生态系统退化、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国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我国参与国际环境保护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底初。我国在1972年派代表团前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1979年派代表参加了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我国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弥补了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的空白。1995年后世界气候大会每年举行一次,我国均积极参与,致力于推进全球环境治理进程。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有些问题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努力得到解决的,但是有些问题是需要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治理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国际间的环境合作来解决的。这既缩短了治理时间,避免实践中走弯路的现象发生,还可以解决我国一些技术研发方面的短板。北京以及河北地区极其严重的雾霾问题对居民的安全生活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政府为保障APEC期间空气质量,京津冀区域采取了一系列“史上最严”措施来治霾,使得北京出现“APEC蓝”。但是“APEC蓝”是我国政府通过超常规手段进行治理而得到的成果,不能作为常规治理手段,所以为了解决雾霾问题政府还需寻找其他办法。在这一问题上,我国可以学习“雾都”伦敦成功的治理经验。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这次事件引起了英国政府对于污染治理的重视,伦敦走上了治霾之路。伦敦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颁布《清洁空气法》、成立清洁空气委员会;大力研发清洁能源技术,走低碳发展道路等多样的治理手段使伦敦上空的烟雾渐渐消散,目前伦敦已经成为全球生态城市。

三、国际社会环境合作的外在要求

(一)国际合作是解决国际环境问题的最优选择

当前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这使国家要想发展壮大就必须参与国际合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国家间解决利益矛盾、冲突的最优选择就是合作,武力解决是不理智、不经济的选择,和平的解决矛盾,获取利益的最大化是国家解决分歧的首要选择。全球生态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一个国家参与到其中,每个国家都是重要的,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参与,那么全球生态问题就不会得到有效的治理。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国家的非生态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本国,而是会扩大到全球的范围。这和“蝴蝶效应”、“木桶理论”有些类似,一个国家或是几个国家大肆开采森林资源,其所造成的危害可能不仅是自己国家气候变差、沙尘等问题,也有可能导致全球或是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严重的甚至影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所以为有效的解决生态问题,国家间就必须联合起来,成立国际合作机构,制定相应的合作制度、法规等有效协调全球环境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二)国际社会要求中国参与环境治理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和生态大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所需承担国际责任的要求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面对全球生态问题的挑战,国际社会要求我国参与到环境全球治理中,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限于解决国内生态问题,还要兼顾国际环境问题的解决。针对国际社会对我国国际生态责任的种种要求,如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占全球年均消耗量的比重相对较大,西方国家总是因此强烈要求中国需要承担减排任务,我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协调国内发展与国际责任的关系以达到共赢,并通过环境国际合作来进一步巩固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人类发展的理想形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是不能割裂的。当前社会,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人类社会需要转变旧的发展模式,生态文明这种遵循自然与社会两个系统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文明是人类根据现实环境和长远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它为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也可以理解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的全面发展物质基础,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界,所以好的生态环境是人良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全面发展的精神诉求。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发展,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发展,即精神需求的满足。审美需求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山清水秀、莺歌燕舞这种美妙的自然景象是人审美基本需求之一。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欲望和情趣、净化人的心灵。同时,人在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时会自觉的保护自然,意识到自然界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用呵护的心态对待自然,享受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在和谐中共同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生态文明建设,这不是局限于一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是需要地球上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参与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来。而国家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是实现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合作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进行国际合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张志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13(11).

[4]张文彬.从国际合作视角看如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J].理论导刊,2013(02).

[5]韩风春.浅议生态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李萌(1994-),女,汉族,黑龙江七台河人,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

F205;F

A

1006-0049-(2017)07-0007-02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