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弹对抗飓风,谁胜谁败

2017-01-30 00:28
新传奇 2017年42期
关键词:核爆炸里德核弹

核弹对抗飓风,谁胜谁败

面对凶猛的飓风,绝大多数人会望风而逃,逃不掉就躲起来。美国军方科研人员却想用核弹来击败它。美国某网站称,这一想法听上去异想天开,但在原子能时代早期,它的确被提上过议事日程,军方科学家甚至构思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让核武器扮演“飓风杀手”

飓风是生成于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区的恐怖自然灾害,其攻击力和破坏力很强,动辄就造成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

美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面对飓风也是束手无策。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造成1500多人死亡;2012年,飓风“桑迪”带来的洪水淹没了纽约;2017年夏秋之交,接踵而至的飓风“哈维”与“艾尔玛”,可能令美国全年GDP的1.5%不翼而飞。

面对凶猛的飓风,绝大多数人都会望风而逃,逃不掉也会躲起来。然而,翻阅美国五角大楼的故纸堆,会发现曾有人试图在“逃”和“躲”之外寻找主动防御飓风的措施。

毕竟,美国拥有全球最强的武装力量,包括数以千计的核弹头,那为何不把它们用在对抗大自然上呢?

美国“WarisBoring”网站文章称,用核武器摧毁飓风这一想法听上去异想天开,但在原子能时代早期,它的确被提上过议事日程,军方科学家甚至构思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和苏联的军备竞赛令公众对核武器的担忧与日俱增。作为政府的“形象改善工程”,华盛顿于1958年启动了“犁头计划”。该计划称,其旨在探索和平利用核爆炸的各种可能性,具体方案包括用核弹开掘隧道、进行地质研究,甚至发电。

而在五角大楼,项目负责人收到了更多因太“疯狂”而不足为外人道的设想。其中让核武器扮演“飓风杀手”的脚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空军军官杰克·里德抛出来的。

作为气象学家,里德在二战末期开始了军旅生涯。在菲律宾服役期间,他搭乘B-29轰炸机进行了8次台风侦察行动,对热带风暴的强大破坏力印象深刻。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此后十余年,他便专注于研究核爆炸对天气的影响,也就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用核武器对抗飓风的想法。

据解密档案显示,里德曾向五角大楼提交过两个方案。其中的一个方案是:在飓风边缘引爆核弹,达到改变其前进轨迹的效果。“爆炸发生后15分钟内,飓风内部的空气循环会受到显著影响,”他在给“犁头计划”委员会的信函中简要描述道,“如果在风暴两侧制造两次核爆炸,就可以制造出明显的不对称性,达到改变飓风前进方向的目的”。

不过,里德真正想做的是另外一个方案,就是把核弹直接扔进风暴中心(风眼),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根据他的理论,风眼部位的温度一般会比其他部分更高,只要在这里制造大规模核爆炸,就可以把被加热的空气“拉”到更高的平流层。来自飓风侧壁的冷空气会填补这个空隙。如果这一方法可行的话,那么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飓风的能量就会逐步下降,直至彻底被消散。

如何把核武器送到风暴中心

接下来的挑战是,该如何把核武器运送到风暴中心呢?这可不是像打棒球一挥杆子就可以正中目标这么简单。相比于飓风产生的风力而言,人类目前所能采用的机械方法所产生的力度都太微不足道了。

但里德认为把核武器送到暴风中心的难度并不大。最常规的办法是派轰炸机飞到飓风上方,居高临下地投放核弹,但这并不是首选。

“更合适的投送方式是潜艇,”他解释道,“潜艇能在水下穿过风暴,并在发射核弹前收集更多数据。”

里德在1956年首次提出的这个疯狂想法,结果被许多科学家视为异端邪说。

科学家们通过计算发现里德估计的爆炸当量并不足以炸灭飓风,一个完全发育的飓风释放的热能相当于每20分钟爆炸一枚1000万吨核弹,并把其中不到10%的能量转化为风能。一枚2000万吨核弹显然无法消灭飓风,而且他没有考虑核爆后产生的污染。

其次,核打击会产生巨大的放射性尘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称,风力的蔓延会将这些可怕的放射性物质带到其所遍及的区域,并且由于外围风力带动着放射性物质翻天蹈海肆虐开,其影响范围将比飓风所影响的面积大许多。

从这个角度而言,用核武器来攻击飓风,只能将本来凶猛的飓风变得更加猛烈,甚至会制造出堪比2003年“伊莎贝尔”飓风的强大风力,那可是史上破坏性最强的五级飓风。

里德在2007年去世,但他至死都没改变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通过研发“干净”核弹能大幅地降低核污染问题,而且核爆蘑菇云会上升到远高于飓风气旋的高度,并不会立即产生范围广阔的核污染降雨。

“以暴制暴”不够“政治正确”

在今天看来,里德以核武器消灭飓风的疯狂设想仍不失严谨。而唯一引发不安的是他列出的核爆炸当量——约为2000万吨TNT,大概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1200倍。

或许是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五角大楼从未落实这一计划;不甘寂寞的里德试图将自己的设想提交1957-1958年的“国际物理年”讨论,同样未获回应。

虽然被军方和学术界嗤之以鼻,但里德的方案在民间不乏拥趸。兰德尔·门罗是广受欢迎的问答网站“whatif”的主笔之一。他在该网站的专栏中提到,“为什么我们不能用核弹对付飓风”是网友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员丹尼斯·费特根也有相似的感受。“这个问题我被问过好多次,每年都得有一二十回吧,”他说,“我相信提问者是出于好意,他们可能不知道大规模核爆导致的辐射污染有多可怕。”

用核武器充当“飓风杀手”的构想面对的最有代表性的质疑,是来自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的科学家克里斯·兰德西。NHC官网上曾刊发了他的一篇短文,其核心观点是:使用人造爆炸来消灭飓风,无法克服的障碍在于其所需能量的规模。

文章指出,一个完全生成的飓风释放热能的总量约为5到20间的数值乘以10的13次方瓦特,其中约10%转化为机械能。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上世纪90年代,人类每年消耗的能源总量,仅相当于上述数值的1/5。

里德多次面对媒体采访时都强调,他的方案在科学原理上没有根本性错误,而阻碍它付诸实施的其实是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大多数人认为人类应该对大自然保持起码的敬畏,用核武器“以暴制暴”不够“政治正确”。

(路凌荐自《青年参考》2017.10.11)

猜你喜欢
核爆炸里德核弹
核弹爆炸的威力
用矩阵分解方法识别地下核爆炸
为什么核弹爆炸会出现蘑菇云
核安全及其技术的发展
基于核爆炸的小行星偏转方案分析
十亿核弹毁灭太阳系
“港乐”第三只“指环”《齐格弗里德》再攀高峰
收藏球鞋的当铺
陨石撞地概率或被低估
俄演习用核弹击退入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