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

2017-02-01 16:45
山西青年 2017年23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载体教学方式

刘 鹏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7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

刘 鹏*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吉林 长春 130607

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促进了腾讯QQ、MSN等相关社交软件的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高校内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相对传统,无法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此,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与时俱进,与时代热点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当今高校学生是在新科技环境下成长最早的一批人,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期,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难以被学生接受。因此,若想真正使课堂效果行之有效,使学生能够主动对课堂感兴趣,就必须将课堂与互联网相结合,将互联网媒介运用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使得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感受思想和政治氛围。

一、当今高校学生的政治教育现状

(一)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影响,高校学生长期被电子产品所吸引,难以对枯燥的思想政治活动产生兴趣,并且由于部分教师的政治思想与现代大学生不适应,陈旧老化,难以被现代大学生所接受。

(二)“互联网+”背景下,微载体的出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更加客观的衡量网络的利弊,了解并逐渐接受微博、微信的存在。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教师也开始尝试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在课堂教学和课后教育上。在课堂上,开始更多的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影片、图像的资料多方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在生活上,通过不同的社交媒介,比如微信群、QQ群、简书、知乎等方式,运用网络媒介载体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1]。学生平常生活的问题,不需要每天等到课堂上看见教师才能询问,而是可以通过QQ、手机等方式直接联系教师,还可通过表情包等方式拉近与教师的距离,和教师成为朋友、知己。

二、将互联网运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学信息及时、广泛地被传播

不同于传统的用纸笔记录和批改作业的方式,现代互联网的发展适应人们的需求,开发出了各种“云笔记”,学生不再是简单的通过纸笔记录老师上课的内容,更多的可以通过各种云笔记APP,在手机上记录上课笔记,通过录音、拍照、打字等不同的方式记录上课笔记,并且可以在电子平台实现上课笔记的多次共享,使得上课内容更加广泛的被传播。

(二)有利于充实教学内容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再遥远的信息都能够利用网络搜寻到,另一方面说,网络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教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不再仅仅是将课本和生活经验作为自己知识的储备粮,而是通过互联网,让自己更加适应时代的潮流,了解学生之间的流行趋势,增大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极大的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感到新鲜、有趣。

(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多加接触互联网载体,有利于朋友之间的感情的维系,促进他们之间的良好的感情发展。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下,学生出于社交或其他目的,能够主动自觉接收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信息,主动进行实践操作,培养自己的爱好,并且寻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兴趣爱好者。当学生借助互联网主动获取知识信息,通过社会实践验证探索知识,培养出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这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长处、尝试全方位发展[2]。

三、如何更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

(一)使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

使用现代化设备教学并不代表就此取缔以往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先人的教学方式为基,借助现代化设备对教学方式的深化。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有新鲜感,使用投影仪,通过幻灯片播放上课板书,课程过程中穿插视频、音乐、图像,使学生更加了解课程内容的背景资料和小八卦,上课更加有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热点

由于课本教材使用的长久性,难以与当时的时事热点相结合,并且偏向于理论基础的方面,内容形式相对乏味单一。如何使教材上的理论更加直观、具体地呈现给学生,便是当今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互联网与多媒体载体的课堂呈现形式相对丰富,微博上的时事热点时效性强,网络新闻真假不一,需要学生增强辨别意识,独立思考判断事实的真相。课前课后,教师都可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影音图像资料,通过搜寻资料的方式自行了解课堂背景[3]。

(三)鼓励学生主导课堂

往年教学都以教师主导课堂,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来完成整个课堂的任务。自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流行,教师从主导者转变成了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协助学生自主、自觉学习,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4]。教师还可尝试让学生上课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一次备课上课的感觉,使师生的角色互换,使学生体会到教师背后的辛勤劳动、更加理解教师,另一方面,由学生口述课程,有利于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理解的深入,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不怯场,对任何事情都勇于尝试、不怕试错的心态和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背景下对于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方面的培养不应该仅从课堂下手,而应该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师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社交网络媒介等载体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在课堂和生活中传递知识内容和自己的人生经验,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与教师更加亲近,与此同时,学生还可通过知乎、简书、网易云课堂等网络载体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信息,从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1]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114-119.

[2]张姝.“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索[J].现代交际,2016(5):113-114.

[3]郑肖玮.“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党史博采(理论),2016(6):56-57.

[4]金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5):92.

刘鹏(1987-),男,汉族,本科,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23-0092-0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载体教学方式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原则及教学方式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