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搭桥艺术”在采访中的运用

2017-02-01 16:45
山西青年 2017年23期
关键词:内江被采访者火车

罗 丹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浅谈“搭桥艺术”在采访中的运用

罗 丹*

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四川 内江 641000

“搭桥艺术”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目的是为了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采访时需要记者运用这种技巧,设法在短时间内找到“一座桥”,说好第一句话,使被采访对象放松紧张拘谨的情绪,达到一种轻松的气氛,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接近被采访者,作最深入的采访,就成为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搭桥艺术;由生到熟;接近点

“搭桥艺术”是斯诺前夫人韦尔斯讲的“斯诺法”,它的核心是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选择合适话题,使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从“生”到“熟”,目的是为了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的一种采访艺术。

韦尔斯说:“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同采访对象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似地交谈起来,无拘无束。不要板着脸儿,过分严肃,那会把空气弄得很紧张”。初一听,似乎这种方法很简单,细一想,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中央电视台原《面对面》主持人王志说过:“只有职业的采访者,没有职业的被采访者。”记者的采访活动绝大部分是在生疏的环境、生疏的条件下与完全陌生的人打交道。记者面对的被采访对象的是各种各样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的性格外向,配合采访;而更多的人由于很少甚至是第一次面对记者,缺乏专业的媒介素养,在和记者交谈时表现很拘谨,记者无法通过采访获得自己需要的素材。由于记者在访问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记者运用技巧,设法在短时间内找到“一座桥”,说好第一句话,使被采访对象放松紧张拘谨的情绪,达到一种轻松的气氛,使采访能够顺利进行。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首先要处理好“生”与“熟”的矛盾,也就是从陌生到熟悉的关系。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接近被采访者,作最深入的采访,就成为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前夕,一位记者接到采写一篇有关道路建设的成就性报道。在采访一位出租车司机时,司机刚开始有些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和记者交流。记者注意到他的车很新,便问了一个问题,问他是不是才换的新车。一提到他熟悉的事物,这时候,司机话匣子便打开了。他告诉记者,以前的道路路况不好,颠得厉害,所以这已经是他换的第二辆车了。现在道路修好了,他再也不会因为路的颠簸而心疼自己的车了。

在这次采访中,由于有了记者搭的关于“换新车”这座桥,所以被采访对象才和愿意记者交流,记者才能听到来自生活、发自肺腑的直接表达,从而可以写出以司机切身的生活变化来反映道路建设成就的新闻稿件。

由此可以看出,当对方因为性格内向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就应该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从陌生到熟悉,让提问在融洽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那么,我们在采访中从哪些方面可以找到使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相似点或接近点呢?

首先可以从心理上寻找接近点。我们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是取与予的关系,我们希望对方提供更多的信息。但这种取与予的关系又可以是相互的,即一个同意接受采访的人,他们一般都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希望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或奋斗历程报道出去。

其次,可以寻找情感上的接近点。2004年底,笔者偶然从和同事的谈话中了解到,在内江市的威远县黄荆沟镇的威远煤矿,还有一辆蒸汽小火车在服役,因为企业改制,到年底后,这辆小火车将退出历史舞台。带着对小火车和煤矿工人命运的关注,我和两摄像名记者深入矿区,进行了前后为期两个月的采访。我们一到煤矿,采访了几位退休的老火车司机。由于这些司机们平时和机器打交道的时间比较多,和陌生人交流的时候,就显得有些拘谨,在刚刚见面的时候,他们不知道该怎么接受我们采访。这时候,我们就从他们对这辆即将退役的小火车的感情说起,一提到这个,他们开始感怀起来,回忆起和小火车一起走过的点滴岁月,说到动情之处,司机们的眼圈开始泛红,我们的摄像机完整的捕捉到了这些难忘的画面。

那段时间非常辛苦,白天跟着小火车的路线在山里忙碌拍摄,晚上住在条件很差的黄荆沟镇那个濒临破产的小煤矿的招待所里。通过深入细致的挖掘素材,不辞辛劳的奔波,我们获得了很多很好的新闻素材,最后将其制作成电视专题片《小火车和它的师傅们》。当初做这个片子的时候,笔者一直为能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尾方式而绞尽脑汁。在看完长达几个小时的采访素材之后,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画面里找到了灵感,就是我们在山顶上录的厂区里面放的广播,广播里播放的歌曲是《万水千山总是情》。在片子的结尾,所剩不多的几个工人站在蒸汽小火车前合影,和着这首经典老歌,把工人们和观众对蒸汽小火车的相依相恋的难舍之情淋漓尽致的烘托和表达了出来,这个结尾为整个片子增色不少。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好,此片获得当年内江市以及四川省社教类专题片一等奖。

再次,是寻找地理上的接近点。俗话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许多时候,他乡遇见同乡,几句乡音,就能产生一种特有的亲近感。这种作用对人们心理的微妙影响,能够缩短记者与采访对象在思想上的距离,使采访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

最后,还可以寻求志趣上的接近点。美国詹姆森·阿伦森教授197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讲课时说:“如果一进屋就觉察到采访对象有点害羞或紧张,你可以评论一下室内的摆设——墙上挂的一张有趣的画,茶几上摆着的一个某朝代的花瓶——帮助他放松下来。如果他感到你跟他一样也对黑白陶瓷器皿有兴趣,那就更好了,你就缓和了房间的紧张气氛。”这就是从共同兴趣和爱好中找到共同的话题。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七分采,三分写”。记者的专业技术更多地反映在采访技巧的纯熟方面。记者灵活应用提问技巧,是新闻采访获取成功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采访中,记者千万不要为寻觅“接近点”而没话找话地投其所好,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使采访对象认为你虚伪,不利于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

[1]宋清华.记者采访技巧探析.今传媒,2013(3).

[2]张冰.论人物采访中记者的采访技巧.才智,2010(24).

[3]高原.第一个来华讲新闻学的美国人[J].新闻战线,1979(4):81-82.

[4]张容.浅谈新闻记者获取采访素材的方法.新闻研究导刊,2012(9).

罗丹(1972-),女,汉族,四川人,大学学历,内江师范学院范长江新闻学院,主任记者,主要研究方向:新闻采访学。

G

A

1006-0049-(2017)23-0230-01

猜你喜欢
内江被采访者火车
浅谈在采访中怎样与被采访者有效沟通
平安内江,幸福的港湾
四川内江:青花椒成为增收新引擎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中提问的方法与技巧
浅谈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火车
登上火车看书去
内江市中区联社:做“小微”金融服务专业银行
共同推动内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