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功能对等”与傅雷“神似说”的异同探析

2017-02-04 05:06郭宁
校园英语·下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功能对等异同

郭宁

【摘要】尤金·奈达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论。傅雷是我国杰出的翻译家,他的主要理论是“神似说”,并主张将原文“化为我有”。本论文将分别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和傅雷的“神似说”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同和差异。将二人的翻译思想进行分析对比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其理论内涵,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关键词】功能对等 神似说 异同

中西译论中对于翻译本质的讨论分歧并不大,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与契合的研究视角,这使得我们可以找到两者对话的可能性。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学者各自的思想资源、价值归宿、思维方式和学术意趣迥异,其间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性”。本文就奈达的“功能对等”论和傅雷的“神似说”做简要的对比分析,探析其异同之处。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功能对等”的基本观点就是将原语文本读者的理解和欣赏方式与译语文本的接受者的理解和欣赏的方式加以比较,要求译语文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时应该达到能感知原语文本的读者理解的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即最小功能对等;译语文本的读者应该基本上能以原语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语文本,即最大功能对等。

二、傅雷的“神似说”

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里,一开始就片言立要,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这表明他在翻译实践中,深感自成体系的一国文字不可能被另一国文字所替代,这是因为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而这些语言形式的不同,既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也反映了风俗及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以及表现方法的不同。傅雷主张将原文化为我有,主张译文必须流畅、通俗易懂,节奏忠实于原文。

三、奈达“功能对等”和傅雷“神似说”的异曲同工

1.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奈达的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理论是有实践来源的。他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发现如果过于强调形式,只注重直译是有一定缺陷的。要想让《圣经》的读者接受传教,就必须要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奈达的以“功能对等”为主导的翻译理论,实质上是等效翻译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傅雷论述神似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可见他的神似说同样也以效果为基准,译文显然是以读者为服务的中心的。傅雷的翻译思想中读者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据一些资料记载,傅雷在书籍出版后会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购买情况和读者的感受。这些无一不证实了读者在傅雷心中的地位,可见他的翻译思想是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

2.主张忠实原文,语言通顺自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深受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认为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且语言结构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深层结构转换来的自由表达就是表层结构,这样能够保证译本的通顺自然。深层结构之间的转换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本的忠实。傅雷认为“神似”并非并不是不顾原文之句法。而是要在领悟原文精神和把握原文意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文句法。其实傅雷所主张的即是最大限度地做到“神”与“形”的统一和谐。傅雷的“神似”是指在形似不能达到目的的情况下要“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3.肯定翻译的交际作用。一开始,奈达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即是交际。而要使译文为接受者看懂,翻译时就必须考虑语言交际活动的一切有关因素。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后来,奈达部分地放弃了他的“翻译科学观”认为:“翻译远远不止是科学,它还是技巧,而且归根结底,完美翻译始终是艺术”。“神似说”的源起到译论的内涵始终是艺术的。它不像翻译的科学观那样,认为对等则是部分之和等于整体,它认为译文可以“如风格而出”,即部分之和大于整体,也就是说,译文的风韵可以超过原文,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傅雷希望通过获得目的语读者的认同的方式来实现翻译活动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进而达到文化交流功能。

四、求同存异

叶子南在比较和评价中西译论时候就认为“‘功能对等的理论和中国理论中的‘神似大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不应相互排斥,而应并存”(叶子南,2001)。以上是两者的相同点,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神似说”也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具体主要表现为:

1.适用不同的文体。奈达的翻译理论建立在圣经翻译的基础上的,以传播基督教义为宗旨。于是对以传达信息为主的文体如广告翻译,科技翻译更行之有效。但对于文学翻译特别是有着很高艺术欣赏价值的严肃文学,把“等效论”作为检验和衡量译文的唯一标准是不妥当的。“神似说”则适用于文学,特别是意像性较强的诗歌的翻译。傅雷曾真诚地告诫译者:“从文学的类别来说,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弄得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

2.翻译的单位不同。“功能对等”和“神似说”都摆脱了以词句为单位的范畴,但是奈达的“功能对等”更注重以概念为单位,强调概念信息传达之间要等效;而“神似”说则以语篇为单位,注重整体的神韵的传达。

奈达偏爱从原文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逆向地进行研究,再将深层结构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深层结构,然后生成第二种语言的表层结构。“神似”论翻译观的提出,正确地处理了文学翻译的主次矛盾,把译者从原文字句、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多地把注意力转向原作者的文学创作领域和艺术想象境界中,这对于当今涉足文学翻译的人来讲,仍不失为宝贵的理论指导。

3.适用于不同语际之间的翻译。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是根据西方语言特点进行双语转换的译论,西方同属一个语系的语言不论在词句还是在文化上都较相似,较容易实现“等效”、“对等”,却不太适合于差异较大的英汉之间的互译。当然这只是从源头说奈达的“功能对等”适用的范围,如今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不同语际间的翻译也具有指导作用。而“神似”说则是针对这一矛盾的“灵丹妙药”。许渊冲通过翻译巴尔扎克的《人生的开始》也发现,比起奈达的“动态对等”论,中国学派的“神似说”更适合于把西方文学译成中文。

五、结语

“功能对等”理论和“神似说”都是中西翻译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比对不仅可以揭示中西译论的历史发展特性,区别各自理论体系的特点;也能使得双方的理论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功能对等”理论和“神似说”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相同点”使得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对此倍感亲切而接受之,从而在中国传播深广。而中国译论并不能因此而被同化,其中的不同点也同样构成了“神似说”的独特之处,中国译论应本着“求同存异”的路线,学习西方译论的体系性和多元性,发扬本国理论的深远性,才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A].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金隄.等效翻译探索[M].台北:书林出版社,1988.

[4]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A].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5]马会娟.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J].外语学刊,1999 (3):4-8.

[6]怒安.傅雷谈翻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7]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许渊冲.谈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中国翻译学落后于西方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4):10-14.

猜你喜欢
功能对等异同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从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看《诗经》翻译之功能对等
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大陆和港澳台初中历史课标在中国文化史方面的异同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The Delivery of the Sense of Humor in the Translation of Jokes in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