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茶产业优势与发展思考

2017-02-05 06:28廖泽明黄雅雯郭雅玲
福建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红茶茶园福建

廖泽明,黄雅雯,郭雅玲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研究所,福州350002)

福建红茶产业优势与发展思考

廖泽明,黄雅雯,郭雅玲*

(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农林大学茶叶研究所,福州350002)

福建省茶叶种植生产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丰厚。红茶产业已发展成为福建茶产业的中流砥柱。继“金骏眉”创制后,福建红茶产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掀起国内红茶热潮,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福建红茶产业进行SWOT分析,提出健全生产模式、加快现代化茶园建设、筛选优化地方茶种的推广种植及工艺优化、发展福建茶叶产品信息化网络贸易平台的发展思考建议。

福建;红茶产业;SWOT;发展建议

福建省东临沿海,地处东南丘陵,境内山峦叠嶂,高山河谷连绵,雨露充沛,山地土壤深厚肥沃,以弱酸性红土壤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优越的地理、自然条件为福建红茶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1-2]。

红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之一,起源于福建武夷山桐木关一带,至今约四百余年时光[1],是福建茶产业的支柱产业,也是福建早期茶叶发展的主要力量;历史上福建红茶主要用于出口,正山小种在国内茶叶市场的占有率远低于铁观音、龙井等其他名茶[3];2005年金骏眉红茶,填补了国内高端红茶市场的空白,为随后的红茶发展热潮奠定了基础,“金骏眉”也成为高端红茶产品的代名词[4]。

1 福建红茶产业概况

福建是多茶类产区,主产乌龙茶、红茶、白茶、绿茶及茉莉花茶。红茶作为福建的主产茶,全省各产区均有生产,其主产区主要分布于闽东和闽中一带,其中以福安市、蕉城区、寿宁县、柘荣县、尤溪县、大田县、政和县、松溪县等产量较大,宁德和三明两市发展较好;福州、漳州、泉州、龙岩也有少量生产,主要采用夏秋季节的原料加工红茶,以提高经济效益。2008年红茶产量为2765吨,到2012年增至27365吨,2014年跃升至43359吨,2014年较2012年产量增长15994吨,两年内增幅高达58.5%;同时红茶产量在福建茶叶产量中的比重不断攀升,2008年红茶产量占茶叶总产量的1.12%,2012年占8.53%,2014年占11.3%;2014年全省茶叶总产值达200亿元,位居全国各省第一[5-11];福建红茶产业在近几年内得到快速的发展,也引领了中国红茶的走势。

2 福建红茶产业发展优势

2.1 悠久的人文历史

福建省茶叶培植、生产、品饮历史悠久,人文丰厚,茶风盛行;公元376年就有摩崖石刻关于茶事的记载。红茶起源、发展、传播于福建;福建武夷山桐木关是世界红茶的祖庭,正山小种的发源地[13];桐木关至今保留着正山小种古老的萎凋加工建筑“青楼”和传统的严格加工工艺[14],在《多能鄙事》(公元15-16世纪)一书中最早记载了关于红茶的制法[12]。鉴于《清代通史》中有过记载关于明末崇祯十三年间福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武夷茶及白毫茶等茶出售于荷兰、英国等地;红茶远销欧洲,在荷兰、英国红茶品饮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也进而演变成浪漫华美的英式红茶文化[15]。

自1842年后开放五口通商,红茶出口剧增[16],促使红茶生产、传播范围迅速扩大,其加工制作工艺先后传入政和、福安、福鼎等周边地区,由于所产红茶品质特优,工艺精湛,遂以“工夫茶”名之,即政和工夫、坦洋工夫、白琳工夫,为闽红三大工夫红茶[17-18],盛极一时,为福建红茶产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2.2 得天独厚的地理区域优势

福建省东临沿海,有深水良港6处,水运航道、铁路网线、公路等交通网线密布发达,为福建红茶产品的市场空间扩张提供了便利;更是“一带一路”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核心区,为福建红茶对外延伸,发展海外市场提供了条件;同时福建地处东南丘陵,境内北有武夷山脉绵延东西,山峦叠嶂,南有戴云山脉横贯闽中,河谷连绵,东有天山山脉毗邻东海,雨露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达65.95%,常年湿润多雨,气候温暖宜茶,山地土壤深厚肥沃,以弱酸性红土壤为主,为福建红茶优异的品质提供了天然优势[19]。

2.3 福建红茶已有的地理标志产品

截至2014年我国红茶现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4种,其中福建省2种,分别是武夷红茶和坦洋工夫红茶。红茶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我国目前共有17件,有9件为福建省所有,其中福鼎白琳工夫1件,坦洋工夫5件,政和工夫2件,正山小种1件;同时拥有福建省地方质量标准(《DB35/T1228-2011地理标志产品武夷红茶》)和国家质量标准(《GB/ T24710-2009地理标志产品坦洋工夫》)各一个[20]。

2.4 专业人才培养及科研优势

目前福建省茶学专业的高等及中等专业院校有5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所,各产茶县市设立茶叶管理局、茶叶总站等60余个;为培养输送茶叶专业人才,保障福建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强化科研、创新力量,以科技进步带动产业蓬勃发展;指导茶农安全、优质生产,以安全优质的产品为红茶产业保驾护航。

2.5 种质资源优势

福建省植茶、育茶历史悠久,茶树种质资源丰富多样,境内茶区分布广泛,茶树品种浩繁,被誉为“茶树品种王国”。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及各产茶区域已建立5个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近一千五百余份,其中有90余份为国家级和省级良种,福建省种质资源居全国前列[21-23]。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为发展福建红茶产业提供了保障。

3 福建红茶产业存在的劣势

基础设施较差,多以家庭生产为主

红毛茶生产主要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多数没有专业的萎凋间及相应控温控湿、排气的设备,揉捻机多茶类交叉混用严重,缺少专业的发酵间及相应增温增湿、排气的设备,红茶干燥存在使用杀青机滚炒干现象等。

在全省各茶区茶叶生产主要以农户家庭生产为主的散户种植和小茶厂加工,加工中安全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生产粗放;在偏远茶区,茶农主要在自己房前屋后进行简易的加工生产,加工场所简陋,安全度不高,缺乏标准化的加工场所;加工基础设备较差,使用的机械器具较为老旧,生产设备不足、投入设备更新慢,一机多用现象普遍存在,导致部分产品品质下降[24]。

4 福建红茶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4.1 消费需求和结构的转变

随着茶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需求和结构也在不断转变,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仅仅满足于饮茶的需求,精神消费成为主流发展[3]。福建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和挖掘福建茶文化,丰富和完善茶产业链,将精神文化消费与茶叶消费相结合;发展现代化新型生态茶园观光体验,将生态茶园、生态环境、美丽茶乡、优质茶产品、茶旅体验等相结合[25-26];尤溪县清溪现代茶业园区正大力开展生态茶业建设,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丰富的文化生活,又能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建立茶业生产与环境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茶业示范乡。

4.2 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政策支持

随着“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的实施,福建省被定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产业投资、资源开发、经贸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保护、海上合作等领域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茶叶的对外传播输出自古有之,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输送到欧亚各国,开展各国间的经贸往来;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将福建优质茶叶产品、福建优秀茶业企业推向世界的舞台,改变出口低端茶产品的历时格局,将更多优质的茶叶产品投向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品饮到优质的中国茶。

5 福建红茶产业的威胁

5.1 保障红茶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福建红茶的畅销,红茶产量逐年攀升;媒体关于茶叶产品农药残留及重金属等质量安全问题的报道,屡报不鲜,引起消费者的争议和误解;生产过程中在提高红茶产量的同时应严格把控茶叶质量安全;在销售过程中对消费者应科学引导,细心疏导农药使用与农残超标,农药安全间隔期及溶解性等相关问题,正确认知茶叶农残问题。

5.2 省外红茶产业的竞争

红茶产业经过近年发展,产区已涵盖全国17个产茶省份;着力恢复和发展地方历史名茶,推陈出新发展名优红茶,已成为福建红茶产业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对手[27-28]。

我国红茶产量经过2008年—2012年的快速增长期后,自2012年开始增长较为平稳;其中2012年云南、湖北、湖南三省红茶产量分别占全国红茶产量的34.4%、18.9%、15.6%,至2014年分别降至24.8%、8.7%、8.3%;广西、四川、贵州、河南四省红茶产量从2008年持续走高,至2014年红茶产量分别占全国红茶产量的6.2%、6.3%、8.5%、4.2%;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相比增长较为平缓;福建省2014年红茶产量40000吨,占全国红茶总量的18.6%,产量较2013年增长11000吨,增幅37.9%[5-11]。

从数据显示,经过近年全国红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国红茶的产量和产值快速攀升,红茶的生产发展更加均衡,一大批红茶新兴产区和红茶品牌正不断的发展壮大,市场竞争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对福建红茶产业而言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6 福建红茶产业发展思考

福建茶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产业整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红茶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发展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应解决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规范市场健康发展,促进福建红茶产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9]。

6.1 健全生产模式,保障茶叶品质

面对竞争激烈的茶叶消费市场,提高茶叶品质是后续持续发展的基础。应保障优质安全的红茶产品推向消费市场;制定红茶生产加工标准及质量标准,规范红茶生产加工及品质标准;建立“农户+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或“企业+标准+农户+基地”的组织生产模式,通过企业带动和提高农户、散户的生产标准化水平,强化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加工生产监管,保障品质安全;通过龙头企业、茶叶协会及时分享消费市场及生产加工的资讯,调节区域茶叶生产结构,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品进入市的场组织化程度。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尽快实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一体化”,强化合作中项目的规范性、执行性、生产积极性,形成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企业和品牌产品,有利于发展优势红茶产业[30-32]。

6.2 加快现代化茶园建设

为保持福建红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红茶产业的竞争力,应加快现代化茶园的建设和改造。发展现代化新型生态观光茶园,将生态茶园、生态景观、美丽茶乡、优质农产品、茶旅体验等相结合;充分发挥茶区优势资源,做到茶园生态化、道路景观化、生产清洁化、茶旅一体化,基础设施完备,产业配套齐全、茶园环境优美、茶叶产品质量过硬的现代化茶园基地,通过茶园观光体验,促进企业品牌宣传,带动茶叶消费,促进茶区经济增长[25-26]。福建省松溪县龙源茶厂通过对756亩老旧茶园的改造,建成有机和生态观光茶园一体的现代化生态茶园区。园区设有多座桥亭景观、茶园漫步景观道、多处果园、竹园、多处垂钓休闲区、品茗区、制茶体验馆、丹桂园、油菜花园、梅花园以及接待产品、展示中心、农家乐等,达到了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的模式。

6.3 筛选优化地方茶种的推广种植及工艺优化

近年福建省推广种植了大量的国家级、省级茶树新品种,通过近年的生产及市场验证,大部分的茶树新品种产量、适制性、适应性、制优率高[33],尤其制作红茶品质优异,香气高强,市场接受度、赞誉度高。应针对各红茶产区的实际情况和生产特点,进一步筛选适合当地发展的茶树新品种;加快对老旧茶园和低产茶园的改植换种,缩减适应性、经济性差的茶树品种,全面推进茶树良种的更新换代。同时,针对茶树新品种的特性、产品需求,进一步优化加工工艺,制定新品种的加工标准,规范生产。突出产品特色,提高红茶品质,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促进福建红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34-35]。

6.4 发展福建茶叶产品信息化网络贸易平台

为适应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需求,促进福建茶叶产业蓬勃发展;针对目前福建茶叶市场混乱,大部分茶农产品存在滞销或低价促销,多数消费者选购茶叶困难的现状;急需发展构建福建茶叶产品信息化网络贸易平台,对接茶农、茶叶合作社、茶企与消费者、经营商,构建两端的贸易桥梁。目前虽有部分网络平台,但是专业性、整体性、真实性、特色性尚有诸多弊病,难以形成合力;福建茶叶产品信息化贸易平台应以政府为主导、统筹规划,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全面性,形成福建省健全统一的茶叶产品(农产品)专用平台;茶农及时了解市场需求、消费者及时了解茶叶品质及生产情况,促使购茶便捷、可靠、价优、多样。拓宽福建茶叶产品市场,促进福建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36-38]。

[1]林漱峰.福建红茶起源与发展的探讨[J].茶业通报,1985(5):24-25.

[2]余文权,薛凤仁.福建红茶发展态势与展望[J].福建茶叶,2009(3): 15-16.

[3]赵宇熙.信阳红茶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J].经营管理者, 2014(26):150.

[4]邹新球.关于正山小种红茶名称的演变及其历史背景[J].福建茶叶,2007(3):32-33.

[5]2007年我国茶园面积统计[J].中国茶叶,2008(11):23-23.

[6]2008年全国茶园面积和产量统计[J].中国茶叶,2009(7):16-16.

[7]2010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J].茶叶科学,2011(6):24-24.

[8]2011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J].茶叶科学,2012(3):22-22.

[9]2012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J].茶叶科学,2013(3):267.

[10]2013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J].茶叶科学,2014(3):296.

[11]封槐松.2014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J].茶叶科学,2015 (4):396.

[12]郭雅玲.走进福建茶文化[J].福建茶叶,2004(1):43-45.

[13]林更生,林心放.祁红名茶源闽红[J].福建茶叶,2013(2):52-55.

[14]魏峰,李积权,丁榕锋.武夷山桐木萎凋楼保护及正山小种红茶文化的研究[J].内江科技,2007(10):84-85.

[15]胡长春.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的变革与发展[J].农业考古,2012(5): 18-26.

[16]贺.关于1886——1896年中国红茶出口的考察——试论中国近代茶业出口衰落的原因[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02-109.

[17]吕宁,周玉璠,林应忠.论政和工夫红茶的历史与产业升级发展[J].福建茶叶,2011(5):37-39.

[18]李健民.闽东茶业的历史变迁和现代振兴[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7-53.

[19]李子蓉,苏天恩,邱妍.基于区位商的福建省名特优农产品时空分布与开发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5):582-586.

[20]田敏,刘之杨,孙志国等.我国红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3):907-909.

[21]詹梓金,林茂锋.福建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与生态型研究[A].闽台茶叶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福州,1990

[22]叶乃兴,杨如兴,郭吉春等.福建茶树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和品种创新[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74-177

[23]叶乃兴.乌龙茶种质资源的利用与品种创新[J].福建茶叶,2006(3): 2-4.

[24]丁勇,雷攀登,徐奕鼎,周坚.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技术需求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5):592-595.

[25]弓志刚,李亚楠.乡村旅游产业链共生系统的特征及模式的演化和构建——以山西省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73-77.

[26]杜兴军,陈曦.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及对大陆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2):198-201.

[27]张兆方,张明海,田丹.基于SWOT分析的湖北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14):3549-3553.

[28]梅宇,伍萍.2013年全国红茶产销形势分析报告[J].茶世界,2013 (12):22-30.

[29]刘学文,王圣俊.海南番木瓜产业发展的优势及政策建议——兼谈世界番木瓜产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4):451-455.

[30]曾黎琼,武卫,段玉云等.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魔芋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6):717-721.

[31]黄蔚艳,罗峰.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与结构优化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71-275.

[32]欧阳欢,王庆煌,龙宇宙等.海南咖啡产业链延伸和拓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1):55-58.

[33]王让剑,杨军,郭吉春等.福建茶树核心种质构建的初步设想[J].福建茶叶,2012(1):14-15.

[34]尤志明,郭吉春.福建茶区茶树品种的搭配种植[J].中国茶叶,2008 (11):7-9.

[35]陈常颂,王秀萍,钟秋生等.基于生育期与遗传多态性的福建主栽茶树品种搭配选择[J].中国茶叶,2013(11):26-27.

[36]胡开炽,魏章友.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农产品网络营销平台[J].中国集体经济,2008(21):72-73.

[37]吕玉花,谢艳乐.构建河南省农业出口贸易信息共享平台研究[J].中国商论,2015(16):100-102.

[38]梁小青,陈爱民,李冉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化建设思考——基于荆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现状的调研[J].农业网络信息, 2015(1):5-8.

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资助项目-郭雅玲评茶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3S0030)*

郭雅玲教授,Email:yaling7819@126.com

猜你喜欢
红茶茶园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那个梦
茶园飘香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蜜香红茶
Happy Afternoon Tea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福建医改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