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茶文化英译中的应用研究

2017-02-05 06:28钱雯
福建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明喻计算机信息英译

钱雯

(西安医学院(英语系),陕西西安710021)

信息技术在茶文化英译中的应用研究

钱雯

(西安医学院(英语系),陕西西安710021)

当代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文化领域,成为了中国传统茶文化英译的重要媒介和载体。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状态下,中国传统茶文化可以借由数字化的渠道实现其语言模式的转换,在寻求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茶文化的交融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科技进步与文化交融的力量,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跨语际转换魅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现代信息科技与中国古老文明的交融。

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国传统茶文化;翻译

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们正在尝试将现代科技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茶文化相接轨,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多维语境和环境,更好地剖析中国传统茶文化的语言符号特质。

1 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茶文化英译的融合与发展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过程中,不断深入到对人文学科的研究和应用之中,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性能,许多人文社会学科领域中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用环境下,得到尝试性的解决。计算机信息技术中的“人文计算”,也称“情感计算”,正在向历史、文化、音乐、艺术等方面渗透和延伸,它主要是利用其数字化的三维立体空间中的动态信息的实时截取,基于信息动态时序特征的辨识而建构的多模态情感表达形式,并在数据资源库的支持前提下,使人们的语言达到更高的智能化层次。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茶文化英译的过程中,它依循计算机基本方法,可以通过对象素和词语信号的分析,将其加以相对应的转换,并由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接口实现信息合成和存取,使其进入到计算机结构数据之中,从而为计算机信息技术“理解”和“解读”语言提供条件。在数字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使茶文化英译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纪元,由于典籍茶文化是一种文言体的体裁形式,其语法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借助于强大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对不同文化加以吸收。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对古茶诗的翻译,可以尝试性地选择特定的词,进行自动的词韵选择,利用计算机某一英语单词同韵词的在线搜索系统,结合诗体的押韵方式、平仄原则等进行智能化检索,从而为古茶诗翻译提供极有价值的用词参考。

2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化译介应用研究

2.1 韵尾智能化辨识与统计

2.1.1 英汉韵对照搜索计算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尝试对茶文化中的古茶诗实现英文翻译,鉴于茶文化中的古茶诗的结构规整性、句式简约、对仗工整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茶文化中古茶诗有相似性极强的独体字,也有音形意一体的合体字,可以基于机译的中介元语状态粗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构语域信息鲜明的术语、音韵规则的双语语料库,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语义阐释,实现茶文化古茶诗的传真性符号映射,从而增强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茶文化英译的准确性。

古茶诗中的韵律是诗文体的要素,在汉英不同语言体系的诗歌韵律规则之中,汉语具有诗歌宽广的韵尾,可以在吟诵起来达到和谐流畅、连贯顺通的效果。而英语属于重音语言,它主要是根据音节和重音计算韵律,押韵相较于汉语而言较为困难。常见的有头韵(alliteration)、谐元音(assonance)、全同韵(identical rhyme)、眼韵(eye rhyme)、后缀韵(homeoteleuton)等。由此可见,尾韵具有诗歌极为重要的特质,在翻译的过程中,巧妙而和谐的韵脚是灵魂,需要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翻译的应用中,妙遣音韵,则可以达到以诗译诗、多维重叠的翻译效果。

2.1.2 尾韵词模型参数测试

在茶文化古茶诗英译的过程中,要分析英语诗歌韵脚选词的影响,以古茶诗及其英译作为语料,建构中国茶文化古茶诗的统计模型,并进行训练、测试,为古茶诗的韵脚选词提供参考。例如:在汉英诗歌中通常会运用隔行押韵的手法,在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古茶诗英译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原韵的翻译方式,以更好地表达出原文对应句子的涵义。

尾韵词的模型建构可以采用n元模型,通过对第n个词的出现的上下文计算方式,可以获得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其具体的步骤为:(1)理解古茶诗的涵义,用适当的英语语言加以表述。(2)依据英语句子的行韵规律以及汉语的韵脚,选取适宜的韵律。(3)根据选取的韵律,选择能够与英语句子表达习惯相吻合的单词。

2.2 计算机翻译中介语式元型

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中介语式翻译可以应用于对茶文化典籍的英文翻译实践,并且可以较好地避免译者人为阐释的困境,利用计算机机译的符号映射,最大程度地保持原语的真实,使茶文化的古茶诗流露出原茶诗的情和味。

在古茶诗之中,骈句是一种极为讲究对仗工整的文体体裁,注重语言文字的对偶、声韵的和谐,显现出较为显著的律诗规则性,这种严格的对偶要求最能反映出古茶诗的特质,显示出古汉语的整饬之美。如: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线智能化系统的“六对”与“八对”的译文,就极大地增添了古茶诗的深度。由此可见,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的中介语,可以使古茶诗更为广阔和丰富,并且还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对古茶诗作出独特的理解和诠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介语的特性还表现在每一个小概念之中的停顿,这种看似不流利的停顿实则可以转化为一种诗意的抑扬顿挫之感,准确地再现原语的自然跨语符状态,传达出原语的形象信息。

2.3 茶文化符码汉英知识库

在对茶文化典籍翻译的过程中,最终的趋势是要建构“古汉—英”句对齐的平行双语知识语料库,这种语料库是指标注的原文与对应译文文本的数字化知识库,它们可以在语篇、语段、句子、词汇等方面达到一致,并运用计算机检索技术,实现对茶文化古茶诗的信息提取、检索和统计。它以双向对应文本为对象,以“让语料说话”为原则,更好地实现假设与验证的统一,从而推动茶文化翻译的进步和发展。

2.4 茶比喻符码建模

在茶文化的古茶诗之中,大多运用了含蓄而生动的比喻、影射、夸张、双关、拟人等手法,如何更好地对这些表现手法加以辨识和理解,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茶比喻符码建模的方向。

明喻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而明显的修辞格,它主要用于对茶性的比喻描绘,使人对茶的感受和体验更为形象和生动,其明喻词主要有:若、似、比、犹、媲、抵等茶诗词,计算机信息系统根据明喻的特征和规律,建构统计模型,并搭配相应的模板,有效地在双语词库中寻找喻体与喻意的匹配,从而映射出原喻的语言特性,以更好地展示出茶的独特之美。

隐喻也是茶文化古茶诗中的应用手法,计算机信息技术要学会辨识隐喻,找出隐喻的相关规律和特点,跨越“隐喻”的障碍,达到自然语言理解的境界。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采用“隐喻计算”方式,运用优先语义的方法、知识表示的方法、类比推理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语料库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等,实现对茶文化的精准翻译。

3 茶文化古茶诗英文翻译的信息化提炼实践

3.1 由差异化向趋同性的符号映射

汉英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字系统、语言表达体系,它们分别负载了不同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中国古老茶文化的古茶诗之中,要实现对原茶诗的充分阐释和解读,可以基于言内、联想、语用三个不同的维度,实现求同存异的解读和阐发,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之下,使古茶诗原文的意符可以在译文之间实现切换,从而更好地逸出古茶诗原语之美,传递出原古茶诗的独特神韵。例如:在对《续茶经》的茶诗《名胜志》翻译之中,就充分再现出茶诗翻译的“求同”空间,通过异语转换的对应与弥补方式,更好地实现对古茶诗的保鲜传真。

3.2 茶文化英译修辞手法的互补源语实践

在中国茶文化的古茶诗之中,明喻是应用极为广泛的表现手法,它可以在翻译时进行相对应的英语明喻。例如:明喻中的“如”译为“as”、“若”译为“like”、“似”译为“similar to”、“比”译为“akin to”、“犹”译为“comparable to”、“媲”译为“resembling”、“抵”译为“analogous”。汉语古茶诗生动形象,信息丰富,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细细斟酌和品味。

3.3 古茶诗语境的互补

中国茶文化中的古茶诗由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在古茶诗之中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表达出宁静致远、幽雅淡泊的茶诗语境,具有强烈的通感象似性特色,有着独特而动人的茶蕴诗魂。在计算机信息的三维层面之下,可以将语言符号对等立体化,使移植之后的符号与原文意旨相契合。例如:在古茶诗《娇女诗》的翻译之中,就在翻译叠字“皎皎”时,选取其头韵短语“Fair and flawless”,突显出音形意的重合之美。

4 结束语

中国茶文化古茶诗具有象似性、通感性、互文性、生成性等特性,在这个语域独特而鲜明的汉语子符号系统之中,可以充分借助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智能化系统,实现茶文化英译中的符号映射、转换、解构、重合等,从而使译语与原语相契合和匹配,更好地再现原语的形象信息。

[1]姜欣.古茶诗的跨语际符号转换与机辅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2]黄玉琴,许凡.空间信息技术在茶马古道遗产保护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4):46-49.

[3]姜晓杰,姜怡.《茶经》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译策略探讨[J].语言教育,2014(3):61-66.

[4]陈莉.典籍英译研究视角的嬗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 (9):119-122.

[5]王大鹏,姜怡,姜欣.语料库在茶典籍英译中的实例应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40-242.

[6]项东,王蒙.中国传统文化文本英译的音译规范刍议[J].中国翻译, 2013(4):104-109.

[7]张淳,刘美玲.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历史研究[J].理论月刊, 2012(6):77-81.

钱雯(1982-),女,陕西西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明喻计算机信息英译
BIM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英译
英语明喻的语序功能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明喻句的翻译研究
——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浅析维护邮政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策略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探究大数据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