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价格后市稳中趋弱

2017-02-07 04:40本刊
黑龙江粮食 2017年10期
关键词:托市同比增加稻谷

水稻价格后市稳中趋弱

今年是水稻最低保护价下调的第一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5月份发布公告,2017年继续在主产区实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国家公布的2017年最低收购价格,以国标三等粮为标准品,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均指到库价)分别为每100斤130元、136元、150元,分别降低3元/斤、2元/斤、5元/斤。近日,部分农户反映市场购销情况并不乐观,稻价自开秤以来呈稳中走低的行情,各方主体收购心态谨慎,那么后市水稻价格是否还有上涨的希望?

天气不佳影响新稻上市价格

新稻上市之初东北地区伴有阴雨天气,新稻普遍存在水分大的问题,水稻收购再上烘干塔就是赔钱,此现象在黑龙江省内非常普遍,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直接加大了贸易商收购成本。国庆节期间,黑龙江部分地区又伴有大风天气,造成即将收割、已成熟的水稻大面积倒伏,不仅机器收割成本增加,同样还不利于水分的降低,何以卖高价。

水稻托市启动可能推迟

政策尚不明确,秋收以来,黑龙江就有传言,托市启动要延期到12月份。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消息的属实性越来越大。

首先,我国有意将水稻价格市场化,这是市场必然发展规律。主要是水稻托市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较大的负担,减轻负担的首要措施就是逐渐减少托市量作为开始。

其次,水稻托市政策已进入怪圈。水稻作为国家口粮,主要用途是用来食用。如今看来,农户种植水稻是用来存贮的,大批量的粮都进入了粮库而不是米业。导致米业无粮可收,况且次年还要到粮库采购高价粮。近些年粮库中的粮进多出少,特别是黑龙江2016年产水稻在今年的拍卖中,成交总量不及投放量的三分之一,这些粮俨然已成为陈粮。

最后,有意引导农户向优质化种植。自玉米取消国家临储政策之后,旱改水的现象在黑龙江非常突出,那么为了抑制水稻面积的增加,水稻价格下跌也是举措之一。按照惯例,每年的12月底正是农户集中还贷期,若此时再开库,农户集中售粮,必将加速稻价下跌。

米企对新稻持观望心态

米企收购一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一方面,政策仍在主导市场。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洗礼与变革,米企大量囤粮的时代仿佛一去不复返。同样,过去陈粮对市场影响小,如今东北产区主要以陈粮购销为主。

所以,现阶段来看,还不是很适宜的进行水稻收购。黑龙江2013年产水稻拍卖工作已结束,市场总计成交量约在300万吨以上,部分米企的陈粮还未出库和加工完毕,这样一来对新稻采购有一定的冲击,陈米水分低、价格低、出饭量大对市场有一定的吸引力,米企普遍反映走货较好。

全球供应量调增,进口持续高企

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显示:本月预计全球2017/2018全球大米供应量预计上调6.037亿吨,主要由于印度的期初库存增加和产量增加。产量上调部分抵消了中国和孟加拉的产量下调。2017/2018全球消费量预上调110万至4.802亿。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9月份预计,2017年全国稻谷播种面积为3003万公顷,较上年减少12.9万公顷,减幅为0.42%。预计全国稻谷单产量为6.892吨/公顷,预计全国稻谷总产量为2.07亿吨,较上月下调5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2017/2018年度国内稻谷总消费为1.86亿吨,较上年度增加49万吨,增幅0.26%。2017/2018年度进口大米折稻谷(大米进口量除以0.7)400万吨,较上年减少130万吨。出口大米折稻谷100万吨,较上年减少30万吨。预计2017/2018年度全国稻谷结余量为2440万吨,较上年度减少142万吨。

随着东南亚稻米主产国陆续进入收获期,全球稻米供需形势持续宽松,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进口大米成本下滑,进口量再度上升。据海关最新数据统计,2017年8月份我国进口大米26.06万吨,同比增加7.29万吨,增幅38.84%;1~8月累计进口大米266.33万吨,同比增加33.4万吨,增幅14.34%;8月份大米出口量为6.8万吨,同比增加3.97万吨,增幅140.28%,1~8月累计出口大米为71.84万吨,同比增加54.13万吨,增幅305.65%。2017年我国大米进出口量呈双向增长态势,但净进口量仍超越去年同期水平。进口大米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力度不减,将进一步加剧宽松的大米市场格局。

预计后市稻谷价格在政策的托举下稳定运行,供大于求的格局难以打破,国内米价还将维持稳中趋弱的行情走势。

(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托市同比增加稻谷
依依股份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1.41亿元
豪悦护理2022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9.85亿元
上半年朔州市原煤产量为9843万t 同比增长10.5%
谦卑的稻谷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红枣价格上涨行情预计难持续
数说
稻谷飘香
江汉平原辞
湖北又增7家油菜子托市收购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