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品课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017-02-08 22:16田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活动教学思想品德课核心素养

【摘 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心理、道德、法律、时事等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可通过时政演讲、情境分析、协作探讨、行为作业等活动建构思想品德活动型课堂,初步探析思想品德教学中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核心素养;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2-0013-02

【作者简介】田莉,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南京,210000)红山分校教师,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可见,思想品德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基本技能的提升,更有着正确价值判断的形成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等任务。因此,教师要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建构活动课堂,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进行体验、感悟和内化,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时政演讲,提高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

课前时政演讲,即利用课前五分钟,学生结合多媒体课件,以新闻演讲的方式在班级播报近期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事件或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发展,体现学科的特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搜集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如针对2016年9月在中国杭州举行的G20峰会,学生做了如下的播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中国提出把今年G20峰会主题确定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首次把“创新”提到峰会主题当中,把创新增长方式、挖掘增长潜力作为峰会核心任务。此次G20峰会会标图案,用20根线条,描绘出一个桥形轮廓,同时辅以G20 2016 CHINA和篆刻隶书“中国”印章。中文印章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英文CHINA相呼应。

学生点评: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说明了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国际影响力在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外中国首次提出“创新”这一主题,这符合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但目前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培养创新意识;会徽图标的设计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通过这种形式的新闻演讲,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并且引发思考,能够辩证地看待国家的发展;能够从国家的发展联系到公民自身的行为,将自己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情境分析,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情境是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通过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引导,剖析学生身上的问题或者是学生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的问题,通过运用认知冲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实现释疑解惑,发展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辩证性。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时,如何让学生辩证看待网络交友的利与弊,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呢?针对这一难点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情境一】“网事分享”。

李老师:

您好,最近发现孩子们在群里的一些东西实在不妥,现将部分聊天截屏发给您,请您跟班主任向学生了解并处理,谢谢!

焦虑的家长

请说说群里可能有哪些内容让家长觉得不妥?

【情境二】“网事探究”。

“清新”:看到你给我的留言了,初中生活还好吗?

“小蝴蝶”:挺累的,比小学压力大。

“清新”:9月30日就是你生日了,作为网友打算送你个礼物。

“小蝴蝶”:哈哈,好呀。

“清新”:你家电话还没变吧?把详细地址给我,方便邮寄礼物。

……

问:小蝴蝶与网友聊天有哪些不妥当的地方?网络交友还可能有哪些危险,该怎样避免?

教师从学生身边的QQ群入手,在真实情境中展开教学。在“网事分享”环节中,让学生猜测有“哪些内容让家长觉得不妥”,而不是告诉学生哪些行为不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自我反思和发现,最终懂得如何正确地进行网络交往;在“网事探究”环节,通过真实情境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往中潜在的危险,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情境中争辩、认同和建构的目的。

三、协作探讨,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

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小组协作讨论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协作探讨环节是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合作讨论,通过讨论进行对问题的澄清进而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合作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小组学习的效率,更可以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如在教学九年级“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环节:

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你认同这句话吗?

请解读这四个词。(分组讨论5分钟)

1.举例哪些中华文化体现了“博大”,以及你认为它“博大”的理由。

2.举例(1~2例)来体现中华文化的“精深”。

3.举例(1~2例)现有的中华文化的源头。

4.列举出有哪些文化延绵不断(1~2例)?并说说为什么会延绵不断?

为让学生的讨论有据可依,教师让每个小组带了一部手机,现场进行资料搜索。刚开始,小组成员七嘴八舌,处在忙乱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先确定搜索关键词,再讨论选取精要素材,经历了“讨论—搜集—讨论—筛选—归纳—总结”的过程,最终形成了精彩纷呈的发言稿。小组协作讨论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此外,在筛选和归纳信息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对网络的运用,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技术,增强判断能力,理性面对网络信息。

四、行为作业,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积极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课后的行为作业可以将学生的认知和实践统一起来,逐渐扩展他们的知识技能,提升生活经验,从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比如,七年级第七课“家的意味”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够了解、认同中华“家”文化,领悟家的内涵,热爱自己的家。因此,在上课前可以布置行为作业《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

1.查一查“家”在古代文字中有哪些写法,探讨文字背后的意义。2.选择一门自己熟悉的外语,找出与汉语的“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通过分析比较这些词语,探讨中华文化中的“家”有哪些意义。

行为作业的实施,不仅可以丰富教材的内容,也能促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外显为具体的行为实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更需要教师多思考、多实践,不断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打造活动型课堂,让学生在体验、感悟、内化中提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活动教学思想品德课核心素养
“活动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析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