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新编》的古希腊神话悲剧意识解读

2017-02-09 14:03李言实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悲剧意识启蒙神话

摘 要:鲁迅先生在对中国传统神话传说的改编中另辟蹊径,将古希腊神话精神融入《故事新编》,完成了中国传统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东方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时空对话,使作品具有了特殊意义。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命运的抗争、无法摆脱的孤独等极具古希腊神话悲剧意识。其中既有对生命及人类生存问题的思考,也表现了作者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广大民众的启蒙与鼓舞,还有对全人类普遍生存问题的思考,作品因而也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经典性。

关键词:《故事新编》 神话 悲剧意识 复仇观 启蒙

作为留洋知识分子,鲁迅先生较早接触到西方文学。在日本留学时,他就对古代西方文学精粹——古希腊神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其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鲁迅时常能从古希腊神话的经典形象中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内涵,以完成对国民性的重塑。《故事新编》的八篇小说隐约透出的古希腊神话的精神元素,使古老的神话故事具有了鲜活的现实意义。古希腊神话精神素来以理性文明著称,而中国文学的发展正需要以这种精神文明为助力,因此在鲁迅作品形成的过程中,希腊神话的某些精神品质也被融入其中,既为古老的神话传说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元素,也是一种对文学的大胆变革与尝试。

一、人与环境的冲突

古希腊神话中,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十分险恶,或是怪兽盘踞一地威胁人类生存,或是江河湖海凶险无比,抑或是神■降灾惩处人类,稍有不慎便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英雄们时常要同凶险的自然环境做斗争。阿耳戈英雄为取得金羊毛跋山涉水,历经种种磨难,他们在海上遭遇暴风雨的袭击,与外乡人做最残忍的搏斗,驱赶美人鸟,穿越欧克赛诺斯海峡中骇人听闻的撞岩,与斯廷法利得斯怪鸟作战,虽然最后驾驭神牛并打败毒龙的子孙,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英勇的希腊战士在涉险与战斗中死去。古代西方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险恶,希腊神话的悲剧意识则突出表现了这种原始的生命对抗;另一方面,这种冲突还表现在社会环境中。在古希腊有《人类的世纪》这样一篇神话传说,“古代诗人赫西俄德说到人类世纪的传说,他以这样的慨叹结尾:‘啊,假使我不生在现在的人类的第五纪,让我死得更早,或出生的更晚吧!因为现在正是黑铁的世纪”,从中不难看出这是对社会现状的文学概括,它表现了社会人际关系的紧张与复杂,它早已摇摇欲坠、行将就木。希腊神话将无数的英雄与主人公首先置于这种环境下,这是造就悲剧的前提,也是悲剧意识的具体体现。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表现了主人公面临的险恶环境。《补天》一篇中,“在这天崩地塌的声音中,女娲猛然醒来……但伊又觉得水和沙石都从背后向伊头上和身边滚泼过去了,略一回头,便灌了一口和两耳朵的水,伊赶紧低了头,又只见地面不住的动摇……伊正向海上看,只见几座山奔流过来,一面又在波浪堆里打旋子”{1}。女神要做的,就是重整天地万物的混沌,补回天之裂缝。在与恶劣环境的斗争中,连女神也渐渐失去了力气,“伊的以自己用尽了自己一切的躯壳,便在这中间躺倒,而且不再呼吸了”。作品对自然环境的艺术处理显然是在悲剧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理水》的故事背景则为肆虐的大洪水,仅在“文化山”上还留有人烟。百姓和治水官员终日生活在这样的绝境中。实际上,《理水》不仅反映了生存环境的恶劣,还表现了社会环境的荒唐腐朽。先是各方学者在文化山上等待救援时一段关于禹的荒唐争论,最后“‘禹究竟是一条虫,还是一个人呢,却仍然是一个大疑问”。接着,大员考察一段又道尽其中的腐朽不堪,一方面是考察官员的排场讲究、官僚作风,“每只船上,有二十名官兵打桨,三十名官兵持矛,前后都是旗帜;刚靠山顶,绅士们和学者们已在岸上列队恭迎”,“第二天,说是因为路上劳顿,不办公,也不见客;第三天是学者们公请在最高峰上赏偃盖古松,下半天又同往山背后钓黄鳝,一直玩到黄昏。第四天,说是因为考察劳顿了,不办公,也不见客”;另一方面,是学者与下民的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灾情倒并不算重,粮食也还可敷衍”,一位学者们的代表,苗民言语学专家说。另一位研究《神农本草》的学者抢着说,“榆叶里面是含有维他命W的;海苔里有碘质,可医瘰疬病,两样都极合于卫生”。下民在受到大员接见后则“又恐惧又高兴地退了出来,摸一摸疙瘩疤,立刻把大人的吩咐传给岸上、树上和排上的居民,并且大声叮嘱道:‘这是送到上头去的呵!要做得干净,细致,体面呀!……”最后则是官员群像粉墨登场,大摆筵席、酒肉穿肠后还不忘品评几口民食,以慰与下民共患难之情。在这样污浊的社会环境中,禹带领的“一群乞丐似的大汉”实是众愚人中独醒的一缕清流,可虽出淤泥而不染,却终究只落得在夹缝中与腐朽共存、退让妥协的下场,“终于太平到连百兽都会跳舞,凤凰也飞来凑热闹了”。腐朽败坏的社会环境在作者讽刺的笔法下越显扭曲。作品的悲剧意识使人物与环境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更加夸张醒目地表现出来,发人深省。

中国传统神话是关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远古人民对自然现象的文化解释与想象。作为《故事新编》的原型,女娲炼石补天的内容人们耳熟能详。在《淮南子·览冥训》中,表现重点并不在于人物与环境的冲突,读者能颖悟的只是女娲这样一个光辉的大神形象。与所有的传统神话一样,它表现的只是神的无所不能创造了非凡的功绩,疏远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使人对遥不可及的神充满敬畏。但是,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却走出了传统神话的藩篱。英勇的大神创造伟大的功绩,但却得来不易,作品将女娲放置在与环境的对抗中,并多遭磨难,甚至付出生命。悲剧的实质就在这种人物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立中表现出来。这种“英雄遭难”的情节设置不仅以其震撼的魅力引起读者的怜悯之情,还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的反省与思考。其实,人与神不仅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神话中的水深火热正是人类所共同生存的大环境。人类的生存问题,尤其是在20世纪风云骤变的中国,人面对着环境与社会带来的双重压力,承担着内部与外部的尖锐矛盾,在夹缝中求生。这些都是《故事新编》的悲剧意识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二、人与命运的抗争

古希腊人有着十分深重的命运观念。命运是一种神秘的控制力,它的力量不可抗拒。人们越是想要改变命运,就越会受到命运严酷的惩罚。这种矛盾冲突实际上是一种必然与自由的悲剧冲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希腊神话的悲剧意识对命运的力量做出了深刻的诠释,俄狄浦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写照。为了逃避命运,忒拜国王拉伊俄斯将儿子俄狄浦斯遗弃在喀泰戎山地。俄狄浦斯知道弑父娶母的预言后也主动离开了养父母。然而,主人公为反抗命运所做的努力正一步步将自己推向命运的陷阱。离开科任托斯的俄狄浦斯路遇老者并错手杀死了他,却不知这暴躁的老者正是他的生身父亲。在忒拜城他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获得王位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忒为妻,也不知这妇人正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命运早有安排,弑父娶母的神谕最终完全应验。主人公对命运的抗争在命运面前显得软弱无力,因他正是在自己理智的引导下走向了毁灭的结局。最终天降瘟疫惩罚忒拜,弑父娶母的真相大白,这位曾经万人敬仰的大英雄俄狄浦斯变成了罪人,刺瞎双眼,自我流放。俄狄浦斯的悲剧之处正在于自我在不断地奋斗与进取中走向深渊的命运,厄运不会因努力而改变,命运之力不可抗拒。与此相似,《故事新编》也表现出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之感。“女娲倒抽了一口冷气,同时也仰了脸去看天。天上一条大裂纹,非常深,也非常阔。伊站起来,用指甲去一弹,一点不清脆,竟和破碗的声音相差无几了……伊已经打定了‘修补起来再说的主意了。”女神从此便日日夜夜堆芦柴,寻青石,直累得眼花耳响。可纵使这样努力施救,天地间也“毫没有一些可以赏心悦目的东西了。”昆仑山上的森林大火还没有熄灭,女神先前造出的小人也来指责她“禽兽行”,完成修补的女神终于累得停止了呼吸,可厮杀的禁军却在她的尸体上安营扎寨。从造人到补天,女娲始终以拯救者的姿态为人类排忧解难,直至付出生命。但世界的混乱倒错,人类的苦难,却并没有因她不辞劳苦的奔走救助而回归正轨。连女神自己也难保性命,更无法使人类恢复和谐的秩序,使天地万物重趋平衡。面对命运的安排,即使是高贵而无所不能的女神也无法逆转。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命运的阐释则相对单纯,最初掌控人命运的往往是神。各种神话传说的流传以及部落中特有的图腾崇拜正说明了这一点。后来,儒家先贤提出了“人定胜天”说,则将人作为自身命运的直接支配者。《故事新编》以悲剧基调表现出的命运观显然与我国传统不符。一方面,女娲作为远古大神,既不能使世间万物走上稳定和谐的轨道,也不能拯救自己的命运,这就与神掌控命运的传统观念相背离;另一方面,《故事新编》中的女娲补天其实又可以看作是远古时期人类求生存的一种表现,但这种对抗也以失败告终,可以看出“人”又并不是一定能胜“天”的。《故事新编》表现出的命运观念实际已经跳出了传统的禁锢,而与希腊神话中的悲剧意识殊途同归了。

三、无法摆脱的精神孤独

孤独是一种状态,它使思想远离羁绊而自由,也使人直面自我、直面人生,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源于此处。因而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生命的孤独感是对人生冷静透彻的思考,也是西方文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西方文明重个人而轻集体,个人地位需要被尊重,这就使人与人之间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具有一种疏离感,个体生命的孤独感也由此而生。直到今天,人们还能从西方不少优秀的作品中读出个体生命的独立思考。《哈姆莱特》中孤独的复仇王子,独自求索的浮士德博士,《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唯一清醒着的尤索林……其实,早在希腊神话中,对人物的孤独之苦就有突出表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得天火,却受到天父宙斯的惩罚,被锁在高加索山的绝壁上每天忍受鹫鹰的啄食。“这囚徒的苦痛被判定是永久的,或者至少有三万年。”{2}普罗米修斯被锁在山岩上是孤独的,数万年间每日只与寒风烈日为伴,独自忍受肉体的折磨。他的精神也是孤独的,天上人间诸神与英雄不计其数,他所创造的伟业却无人理解;众神之父宙斯把他当成仇敌施以严惩,这苦难也只有他一人独自品尝。希腊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也是孤独个体的典型。作为宙斯之子,他一出生就具有过人的能力,从最初的冒险到后来为欧律斯透斯做十二件工作,这英雄始终是独自涉险。而精神上,赫拉克勒斯也难逃孤独的围城。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与猜疑,使这无所不能的英雄最终死在了妻子手中。赫拉克勒斯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就是一场孤独之旅,荣誉是属于个人的,苦难也由个人承担。《故事新编》对希腊神话中悲剧意识的借鉴与运用使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感表现得尤为突出。《理水》是一篇讽刺性极强的小说,它改编自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共刻画了四类人。第一类是平民,他们生活困窘,是水灾最直接的受害者。但他们大都愚昧无知,麻木不仁,势利而又市侩,对官僚集团有抵触有敬畏,但却极尽巴结,尽显奴颜媚骨的丑态。然而,他们对于为民众四方奔走,救民于水火的英雄禹却无半分了解与关切,即使学者将禹是虫的考据写下,人们仍是凡有空闲便凑去看热闹。这样的一群人是禹极尽所能要救助的对象,然而下民的无知愚昧只能造成与主人公的不解与隔阂;第二类是“文化山”上的清闲学者。他们虚伪浮夸,好卖弄学术,终日无所事事却好做荒唐争论。他们对待平民的遭遇没有同情与怜悯,但对待官员却卑躬屈膝。他们并不像下民那般无知,但在精神境界上,英雄的高尚节操与他们的卑微无法沟通,这就形成了他们对禹不解与抵触的态度;第三类是考察官员。他们奢华成风,工作敷衍了事,只一味贪图享乐,视下民如草芥,思想封建守旧。这类人在艺术形象上可以看成是禹的对立面。他们身上的污点为禹所不齿,而禹身上的闪光点又为这些官僚集团所不容。二者有着尖锐的对立与矛盾,他们正是禹行事中种种阻碍的来源;第四类就是以禹为代表的治水英雄,也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们勤俭朴实,默默无闻,勤恳做事,怜悯平民,富于创造精神,“一群乞丐似的大汉”就是这群人的真实写照。治水英雄在救济社会的路上行得太快太远,比常人超出太多,因而无论是平民、学者还是官僚集团,都无法理解英雄心底的执着,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理想与情怀使他们在这世上虽身处人声鼎沸、车水马龙中,却难觅知音。

《故事新编》的诞生在当时产生过巨大的反响,而后,它又同鲁迅的其他作品一样,战斗在革命的最前线,对无数人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日,无论把这样的经典文本何时翻出重读,仍旧能感觉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因为它将希腊神话精神这杯新酒融入了中国传统神话传说这个老坛中,还因为它将远古社会的产物还以新魂,道出了贴近时代的最强音。这样超越时间与空间限制,融合古今中西的文学艺术品值得每一代人去细心研读,慢慢品味。

① 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页。(文中有关该作引文皆出自此版本,故不再另注)

② 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图南译:《希腊神话和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郝久新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3] 王瑶.王瑶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许广平.鲁迅的写作和生活:许广平忆鲁迅精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作 者:李言实,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西戏剧比较、比较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悲剧意识启蒙神话
生命的映像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再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启蒙与救亡
论童年经验对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影响
海明威作品中悲剧式英雄主义解读
古典美学思想建构下的张爱玲批评
言意共生,语文的“启蒙”之美
“神话”再现
答案
郑小和神话历险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