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戏的继承与创新

2017-02-12 23:41温何根
影剧新作 2017年2期
关键词:采茶戏剧种赣南

温何根

赣南采茶戏的继承与创新

温何根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后,中国的戏曲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提出了很多推动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措施和政策。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继承和发展中国戏曲艺术是我们戏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赣南采茶戏的继承与发展话题很多,这里我仅从剧种、剧团和剧作的关系来谈谈赣南采茶戏的继承与创新。具体概括为三个方面:一、剧种的发展离不开剧作家;二、剧团的发展离不开精品力作;三、精品力作的生产离不开科学的运作。

一、剧种的发展离不开剧作家

在中国365个地方剧种中,赣南采茶戏已有500多年历史。正如一个人的年龄是从降生的那天算起,而不是从怀孕期间算起。戏曲的历史也应从戏曲形态成熟开始算起。其成熟的标志是剧目,而剧目是剧种的标贴,剧作又是剧目的根本。

赣南采茶戏所谓500多年,是从戏曲元素的萌芽开始算起,在它发展成熟阶段过程中,共经历了三个形态的变化:情绪歌舞——叙事歌舞——行当角色歌舞。

(一)情绪歌舞

明朝,盛产名茶的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用采茶灯的形式即兴演出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即从“采茶灯”中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女中分出二人,为旦角大姐、二姐,再留一个队首作丑角,正好是二旦一丑的“三角班”。姐妹二人表演上山采茶,手持茶篮,边唱边舞,唱着“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唱六个月);扮演丑角的演员手持纸扇在中间穿插打趣。这就是原始节目《姐妹摘茶》。

(二)叙事歌舞

再后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哥卖茶、盘茶等细节,丑角扮成干哥卖茶,便更名为《送哥卖茶》。这种采茶灯(又名“茶篮灯”)的演出已是采茶戏的雏型了。明朝中叶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灯交往频繁,在相互交流中,赣南采茶又得到新的发展,由原来的十二个采茶女,两个男队首的采茶灯改为二女一男,即大姐,二姐和茶童。并将原来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改为姐妹对唱形式,表现手持茶篮上山采茶,边歌边舞的欢乐情绪,而茶童既手摇纸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以此形成了赣南客家采茶戏的第一个原始传统剧目《姐妹摘茶》(也叫《小摘茶》)。

(三)行当角色歌舞

清代嘉庆末年(1815),《姐妹摘茶》传到赣县以后,经王母渡下邦村李斌腾(外号叫“凿子师傅”)口头传授,由当地副榜举人李汤凭加工改编后,得到了很大发展。它在原来单纯反映茶家劳动过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茶商朝奉告别妻子前往九龙山收购春茶,途中落店、闹五更、上山看茶、尝茶议价,关茶下山、搭船回程、接风团圆等情节,剧中人物由原有六人(四个茶女、一个茶童、一个茶娘)增填了朝奉、朝奉妻、丫环、店嫂、艄婆子、仙子等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了,音乐上除大量吸收民间灯彩曲牌和吹打音乐外,还吸收了一些东河戏的高腔、西皮、二凡和石牌调等。剧名同为《九龙山摘茶》,为了和改编前的《九龙山摘茶》区分,李汤凭的改编本又叫《大摘茶》。全剧共分十三场,四十多折,大部份曲牌采用唢呐加民间锣鼓伴奏,气氛热烈,保持了浓郁的赣南民间灯戏艺术的风格色彩。其班社规模圈套,称为“灯班”。这时的《大摘茶》完全以成熟的戏剧样式呈现,构成戏剧样式的几大要件: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矛盾冲突、主题思想全部到位。这就是文人(举人李汤凭)介入后的结果,标志着赣南采茶戏自诞生以来,发展成熟至到今天,起码也有200年的历史。

因此,回顾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我们发现赣南采新戏有二个里程碑式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在二个剧作家的努力下实现的。一个是李汤凭、一个是高宣兰。

新中国成立前,李汤凭的《九龙山摘茶》将赣南采茶戏三角班的歌舞小戏向行当齐全的整本大戏的发展,实现了赣南采茶戏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高宣兰的《茶童哥》是赣南采茶戏进了城,把剧本类似于歌舞剧的《九龙山摘茶》整理改编成传统意义上的戏曲,实现了发展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应该说《茶童哥》的出现是赣南采茶戏发展史上第二个里程碑。

改革开放后的近几十年中赣南采茶戏,赣南采茶歌舞剧院创作了几个剧目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使得这个院(团)列为全国39个保护的地方剧种。其中以《八子参军》为代表在剧种的舞台样式和演出风格上有诸多的尝试与突破。贛南采茶戏是中国戏曲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应该有中国戏曲的共同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在坚持戏曲的共同特征的前提下,发展地方剧种的个性。

我们讲继承与发展,首先要继承的就是作为中国戏曲共同特征的以上三性,然后才去发展各个地方剧种的个性。赣南采茶戏的个性体现在舞蹈和音乐两个方面。

首先,舞蹈。赣南采茶戏中舞蹈有500多个动作术语,是这些构成了赣南采茶戏的个性。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和动物模拟和生活摸拟。

其次,音乐。 20世纪60 年代初期,音乐工作者将这些传统曲牌归纳为“三腔一调”即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这是赣南采茶戏的四大音乐唱腔体系,其中茶腔、灯腔最具特色,也最有代表性。如“茶腔”,是赣南采茶戏音乐中的主腔之一。大多数剧目都使用这一腔系的曲牌。绝大部分曲牌都是赣南民歌小调,民间音乐衍变而来。其音乐特点是抒情、含蓄、爽朗、活泼、甜美,富有浓郁的田园山野风味和鲜明的赣南地方特色。它善于表现人民的劳动与爱情生活故事,善于表达社会与家庭的生活和矛盾。曲调,据不完全统计,茶腔有70多首,常用的有“牡丹调”、“上山调”、“送郎调(长歌)”、“劝郎调”、“三句板”、“斑鸠调”、“数板”、“打鞋底”、“绣花”、“山歌”等。又如,“灯腔”主要是赣南各种灯彩音乐曲牌。特点是:曲调起伏大,音调粗犷、高亢、浑厚、活跃、热烈、激昂,节奏鲜明,舞蹈性强,加上唢呐和打击乐的伴奏,能造成非常欢快热闹的气氛,有山野田园风格,令人欢欣鼓舞,充分表现了茶山人民的劳动热情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曲调有:茶童调、茶童上路调、报茶名、看茶、问茶名等,目前存有80多首。

二、剧团的发展离不开精品力作

我们有赣南采茶歌舞剧团,养了一大批象张曼君、龙红、陈宾茂一样的明星演员,是一个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平的强大创作队伍。完善的乐队编制,先进的演出设备,丰富的演出剧目的较高水平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储存剧节目有80多个。曾经应邀赴北京演出创作改编的大型传统戏《茶童戏主》还被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舞台戏剧艺术片,在全国发行放映。

《山歌情》是一出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化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现代戏剧。《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现代戏剧。《长长的红背带》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华奖”。《围屋女人》获江西省第二届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江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还有《飘蓬》《烽火青缘》《花灯仙子》《莲妹子》等。像《试妻》等小戏就更多了。

正是这些精品力作将剧团的发展又上了新台阶, 1913年文化部公布39家“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名单,赣南采茶歌舞剧院成为江西省唯一入选院团。本次入选获得的100万元资助资金,也将重点用于人才培养和剧目打造等方面。南采茶歌舞剧院入选全国重点院团对于促进我市赣南采茶歌舞剧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精品力作离不开科学运作

科学运作的具体表现,首先,编剧在构思剧本时,要把握剧种风格及艺术元素,并充分利用相关的地域文化资源;其次,对剧作生产的科学管理。我个人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把握赣南采茶戏的基本风格是解决剧本叙事结构的关键

任何剧本的创作都必须把握本剧种的风格特征,赣南采茶戏剧本的创作也不例外。赣南采茶戏的基本风格是什么,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不同理解,大体说来可以从剧本、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分别进行理论上的归纳。我所理解的赣南采茶戏最基本的风格特征是歌舞戏三者并重的写意化。

写意是中国所有戏曲的共性,但赣南采茶戏尤其突出,几乎发挥到极致。比如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被称为四小金刚之一的《睄妹子》就是歌舞到底(从米童哥出门找妹子,一路走一路想直到二人见面后的玩耍,这中间换了多少地点玩了多少时间,都在一个场景中完成)。我在《八子参军》和《永远的歌谣》创作中最大的探索在于发挥了歌舞的写意手法。一是将所有对白全部长上了音乐和舞蹈两个翅膀,二是多个空间的表演挪在舞台上同时进行,屋内屋外、山坡田野、前方后方、红区白区……仿佛没有时空的障碍。人物交替、场景转换行云流水,省略了许多瑣屑的具体事象的描绘与交待,观众不予计较,因为他是歌舞。这种写意手法最大限度破解了戏剧结构的难题。

如《八子参军》的序幕:这段戏写了怀孕之艰辛、写了杨大妈生八子、还写了八子转眼变成一群男子汉!写了第五次围剿的开始,八子准备参军去!这么多内容,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不同的具体地点,一口气演了下来,舞台上的景基本上不变,观众也不会问,因为它是歌舞。

场景交迭转换之所以能行云流水,奥秘在于有音乐和舞蹈的帮忙,虚与实之间的界线产生了空灵感。我在几个戏中有意识地让所有对话变成唱腔,目的就是省略了瑣屑的具体事象的描绘与交待,赤裸裸地直奔我所需要的情节。

把握赣南采茶戏的歌舞的写意特征,我感觉到了这对于剧本结构有莫大的方便,剧作者不能不知。

(二)把握赣南采茶戏的基本元素是解决剧本情节设置的关键

贛南采茶戏基本元素非常丰富,诸如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打鞋底、媒婆舞、男矮女高、男走女摇、双龙出水,纹篱笆花,男女交叉、面对行进……等等,在进行剧本构思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基本元素融入剧情的设置之中。对这些基本元素又坚守又变通。

“矮子步是赣南采茶歌舞中男角的舞蹈基础,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陆续发展为高桩、中桩和低桩,《八子参军》中大部分运用了中桩和低桩。”剧中的杨大妈的八个儿子,兴冲冲地将“扩红模范”牌匾扛回家后,用“矮子步”脚尖立地行走,风趣幽默,别开生面。“矮子步”的内涵有了新的提升。

音乐和舞蹈的基本元素的坚守与变通也随处可见。比如音乐在演唱形式上,打破了赣南采茶戏过去单旋律唱腔的格局,用了独唱、伴唱、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多声部演唱形式,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采茶戏本是曲牌体的戏曲音乐,曲调短小,节奏简单,旋律也比较平稳,要表现强烈的戏剧冲突和塑造丰富而深刻的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结构原则”,即曲牌体、板腔体或曲牌板腔综合运用体。《痛打满崽》中杨大娘八打满崽的那段唱中,作者通过节拍、节奏、速度、旋法、腔调、调性及伴唱、模仿打击乐《扑灯娥》的伴奏形式,把杨大妈、满崽、兰花三个人物极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观众面前,有很强的剧场效果,近乎让人窒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月怀胎歌”。本剧有六处出现《十月怀胎歌》。前奏曲之后的《十月怀胎歌》把我们带到那个年代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全剧采用“主导动机(主题音乐)贯穿法”,选取了赣南采茶歌音乐中有代表性的经典曲牌《闹五更》的音乐,贯穿全剧。

《十月怀胎歌》是客家的经典民歌。女儿给母亲点莲灯,必唱《十月怀胎歌》。本剧用在高潮戏中,寓意深刻。孕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母体就是苏区人民。《十月怀胎歌》的运用大大地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作品在硝烟弥漫的战争背景下,洋溢着人文精神的关怀,我想暗示的是孕育一个生命是如此艰难,而倒下一个生命是如此的随便,应该让战争远离我们。

(三)用好赣南地域文化是彰显剧种特色的关键

地方剧种的风格特征与地域文化紧密相联,要善用地域文化彰显剧种的风格。赣南地域文化是一座富矿,既是红色文化的发祥地,又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在传承苏区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客家文化;在塑造英雄的同时,也呈现这块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尽可能地融入地域文化资源,来彰显剧种特色和作品特色。

我在构思《八子参军》剧本时,特别注意了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折合理利用。如《当兵就要当红军》与《十送红军》这两首歌是苏区时候经典红歌。本剧在序幕与结尾时使用,运用歌剧的多声部唱法,反复呤唱。又如于都锁呐“公婆吹”当,极具情感表达力。再如“打鞋底”妆是赣南采茶戏的经典曲牌,既能歌,也能舞。特开辟一个专场——通宵为红军打军鞋;“绣荷包”是客家人的经典定情物。妹绣荷包,挂在郎腰。客家女子以质朴的热情和丰富联想把一幅幅美好生活的图景化成刺绣画面,非常含蓄地传达了她们内心深处的奥秘;“肚兜”,古称兜肚,睡眠时以免风吹肚脐。 妇女只为情人、丈夫或儿子绣肚兜;未过门的媳妇也会给未来的丈夫做肚兜。可以说是围绕新生命的成长,或者说是围绕人生三大礼仪——生、婚、丧中第一个大项目而创作,在民间艺术中形成特殊的领域。

可见,掌握赣南采茶戏的基本风格,有助于剧作者对剧作结构的构思,掌握赣南采茶戏的基本元素,有助于剧作者对剧作情节或细节的构思,掌握赣南的地方文化,有助于彰显剧作和剧种的特色。

(四)对精品力作生产中的科学管理

北京人艺的院长、剧作家刘锦云在观看了我们的《八子参军 》和《永远的歌谣》后,在发言中说:“把一个宣传品写成了艺术品,把一个奉命之作写成了传世之作,《八子参军 》和《永远的歌谣》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刘锦云所说的“极其宝贵的经验”就是科学的运作。

再以《八子参军》为例。我概括以下四点:

1、慎重选题。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选定一个有内涵有深度的题材,并有明确的定位目标。这个目标应是脚踏实地超越自我的目标,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飚升一级的目标;是着眼于长远的文化积累。而不是迫于上面提倡,抓的是应景之作,诸如应付会演,应付评比,应付评奖。2、搭建一个优秀的主创班子。在力所能及的人脉范围内慧眼识珠挑选和确定最佳主创人员,这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作品的最终水平取决于主创人员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其它。一旦选定主创人员,就要有“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气派与心态,鼓励主创人员大胆创作,切忌在技术层面发号施令。3、组建优秀的演出团队。4、是保障供给,提供必要的经费。

总而言之,对于赣南采茶戏的继续与创新,当务之急有四点:

一是正视中国戏曲共同特征,这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二是把赣南采茶戏的三大绝活和二种模拟的表演程式继承下来,也是本剧种的个性继承下来,在继承的前提下创造新的表演程式。

三是音乐上曲牌体向板腔体迈进,慱采众长丰富音乐的表现手法,在唱中留下表演空间。

四是培养自己的剧作家。

(本文为2017年全省编导研习班讲稿要点)

温何根:赣南采茶歌舞剧院

责任编辑:吴建军

猜你喜欢
采茶戏剧种赣南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现状与思考——写在江西剧种普查之后
赣南脐橙整形修剪技术
赣南早脐橙在几种中间砧木上高接换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