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戏艺术家幸巧玉的艺术生涯及成就

2017-02-13 13:27何厚伟
影剧新作 2017年4期
关键词:东河赣州剧团

何厚伟

引 言

东河戏,又称“赣州大戏”“东河剧”,源于赣州以东的贡江流域,是赣南客家地区传统剧种。在其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为之孜孜不倦、辛勤耕耘的优秀东河老艺人,幸巧玉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已是84岁高龄的幸巧玉,仍然热衷于她喜爱的戏曲事业,努力地在传承东河戏。虽已满头银发,但依然精神饱满,说起话来掷地有声,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完全看不出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但当年的她可谓是东河流域家喻户晓的人物,被誉为东河戏的“当家花旦”,但凡老一辈的东河戏迷,只要提到幸巧玉的名字,都纷纷竖起拇指表示称赞。

一、好事多磨 业精于勤

1934年幸巧玉出生于江西南康唐江镇幸屋村的一个艺人家庭,其母是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其父幸三元是名祁剧演员。在那个十年九灾的岁月里,父亲迫于生计,经常奔走于乡镇庙会,忙于演出,家里全靠母亲一人操持。1940年母亲不幸去世,这让这个原本经济拮据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生活愈加艰难。由于家庭姊妹众多,无暇兼顾,父亲忍痛将她送给从湖南来赣州演出的祁剧艺人黄氏做童养媳,那年她才7岁。

幸巧玉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由于生长在艺人家庭的缘故,她从小听着父亲唱大戏,平时玩耍时也跟着哼唱,加上黄姓人家也是有名的祁剧艺人,让她有机会跟着开阔眼界,渐渐地展现出她在戏曲方面的天赋。1945年,11岁的幸巧玉正式拜入东河戏著名男旦演员钟名鹄门下。钟名鹄师傅是对她人生影响最大的一位恩师,生活上钟师傅像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她照顾有加,但在艺术上非常严格近乎苟刻,容不得半点马虎。当年师傅的教导至今犹时常在她耳际回响:“想要在戏曲艺术领域扎下根,就必须付出辛劳的汗水。”

学艺之苦,成名之难,只有艺术家自己最清楚。学艺时,她每天早起练功压腿、喊嗓子、翻筋斗、跑圆场,时常摔得鼻青脸肿,喊得嗓子失声。尤其学戏曲念白最为吃力,学戏必须先学赣州话,因为东河戏唱腔念白使用赣州官话,而她从小说客家方言,未曾进过学堂,面临不识字的困难。为了尽快识字和熟悉剧本,幸巧玉把戏班里识字的人都当成她的老师,私下里拿着剧本请教,快速掌握,硬是凭借勤奋好学的精神和惊人的记忆,把剧本台词完整背下来。戏班平时演出,年龄尚小的她总在后台跑上跑下,问这问那,躲在幕后看大人们演戏,人手不够时还客串一些小角色。她珍惜每一次上台的机会,有时为了得到锻炼机会常常跟人争演角色而哭闹。师傅看出她对戏曲的热爱,开始尝试教唱一些大戏。因为刻苦学戏,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她12岁时便登台演出,能够在《杀四门》《盗仙草》中饰演一些重要角色。师傅的严格要求,加上她聪明好学,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又经过了三年的艺术锤炼和实践,1949年正式出师。小小年纪就掌握了东河戏的基本唱腔和身段表演,学会了大大小小近百出剧目,15岁时开始在剧团里崭露头角,成为主要演员,当时剧团的老艺人都夸她:“肚子好饱,文武双全,昆、乱不挡。”

二、把握机遇 成于东河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牵头主持全国性“改人、改制、改戏”为内容的“戏改”工作顺利推进,1952年文化部和江西省文化局派专员来赣州了解东河戏情况,幸巧玉所在的“玉洪台”戏班由乡下转移到赣州城内演出。1954年经赣州市政府批准,“玉洪台”班社正式更名为“赣州东河剧团”。东河老艺人奔走相告,相拥而泣,他们的地位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积极性。剧团旧貌换新颜,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添置了新的服装、砌末等,东河戏的传承和发展也迎来了历史机遇。幸巧玉十分珍惜这个机遇,更加刻苦练功,积极向东河戏老一辈艺术家学习,如丁良州、刘良格、刘达江、刘福来等老艺人都对她进行过指导;另外她还广纳博采、兼收并蓄,打破门户之见,向祁剧老艺人请教。正是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她在唱腔和演技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岁就成为了东河戏剧团的主要演员,剧团的“台柱子”。

1954年,江西省文化局为检验和奖励戏曲事业的改革和建设工作的成就,组织了江西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东河戏作为赣南行政区的代表参加此次演出,选送的剧目有《张旦借靴》《抢伞》《五台会兄》《公堂挽发》《取成都》5个东河高腔剧目,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由幸巧玉主演的东河高腔《抢伞》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及银质奖章。这是她戏曲艺术表演生涯中第一枚奖章,至今仍然保存着。之后幸巧玉并没有因为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反而更加激励她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一心关注剧团发展。东河剧团刚刚成立时还处于困难期,为了不给文化部门添麻烦,剧团演员齐心协力自筹经费,规定每天演三场戏,每人只吃两餐,将省下来的钱买戏服。为了剧团事业的发展,已有5个月身孕的幸巧玉依然坚持演出。《战宛城》里有一段张绣刺杀婶母邹氏的武打场景,她照演不误,鼓声一响入了戏,又是打斗又是翻滚,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演出,台下观众一片叫好,竖起大拇指。幸巧玉后来回忆说:“我在台上想的是把戏演好,对得起台下的观众就好。”在她看来,戏就是生命、戏就是她的全部,正是这种对戏曲艺术的执著让她赢得了一大批的戏迷。

50年代中后期,剧团处于最好的发展阶段,演出逐渐增多,除了赣南地区,福建的长汀、上杭、龙岩等地都邀请东河戏剧团演出。剧团上演的《白蛇传》《梁祝》《七姐下凡》《目连救母》等剧目,常演不衰,场场爆满。观众对幸巧玉的喜爱可谓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了看她演戏,戏迷们晚上带着席子睡在票房门口排队买票,剧场前院落摆放着菜担、粪箕、尿桶、独轮车等。她回忆起下乡赶庙会时的情景:“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为了看她的戏,自带干粮,一大早走十几里的山路,有时饿了就在街上吃碗面条,夫妻俩喜欢东河戏的唱腔,喜欢戏里的故事”。对于戏曲表演艺术家来说,还有什么比老百姓的认可和赞赏更能让他们感到幸福和欣慰呢?

三、艺术精湛 授徒传艺

幸巧玉对唱腔艺术的理解,常常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她说:“高腔是我们东河戏特有的本土声腔,它的特点是唱腔高亢、音域跨度大,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了让笔者有更直观的了解,她演唱了一段高腔目连中的《小尼思凡》一折,唱腔优美、质朴而不失韵味。

首先,在演唱上她很好地把握住高腔的行腔特点,这出戏音乐出现较多的五度、六度、七度等大跳音程,其中最低音和最高音的音域更是达到了十六度。她在唱腔旋律的处理上,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大小嗓的结合,巧妙地加入润腔和衬字,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艺人们常用的“搭桥”,垫音的方式,从而使唱腔更加圆润,婉转细腻,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比如《小尼思凡》中第一句唱腔“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年幼时削掉了头发”,演唱时要把小尼姑内心含羞的情绪表现出来,因此曲调唱腔不能唱得太重,速度上采用慢板形式,重视重音和滑音的处理,这样才能获得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她还回忆了当年她学习《小尼思凡》时的情景:“这个戏是当时70多岁的师爷刘良格传授于我,师爷身体不好,带病传授,唱一句停下来咳几声,就这样半歇半咳的教下来。”说到这,她眼里泛着泪花,感慨万千。日后这出戏也成为她在舞台上的经典剧目。

其次,幸巧玉十分重视对身段动作的设计。这得益于1956年她到北京参加中央文化部戏曲演员讲习班的学习,当时授课的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程先生为学员们示范了京剧的台步、甩水袖、出场、做派等表演程式。通过这次学习,她吸收了京剧中许多优美的身段动作,然后将其内化,成功地运用于舞台实践。后期获奖的剧目都能看到她对唱功和做工的重视,比如1957年主演的《猪岗寨》,获江西省赣南地区戏曲会演优秀表演奖;1958年主演的现代戏《黄岗风云》,获江西省赣南地区戏曲会演优秀表演奖;1960年主演的《昭君出塞》,获江西省第二届戏曲(青年演员)会演优秀奖。当时的会演刊物给予了她很高的评价:“扮演昭君的演员能文能武、善唱善做……昭君刚出场就紧紧抓住了观众,她凄凉婉转的唱腔和有条不紊的优美动作,逐步将观众带到了塞北沙漠那种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境界,演员最大的长处就是很少有矫揉造作之处,可见老师的真传和演员的刻苦钻研。”

她戏路颇宽,在传统戏和现代戏中都塑造了不同的角色形象,无论是东河高腔《抢伞》中饰演的王瑞兰,《尼姑思凡》饰演的小尼姑,东河昆腔《钗头凤》饰演的唐婉,东河弹腔《二度梅》饰演的陈杏元,《白蛇传》饰演的白素贞,还是现代戏《雪山风云》饰演的党支部书记,《芦荡火种》饰演的阿庆嫂,各有特色。真正做到了昆乱不挡,塑造的人物扮相俊美,嗓音甜美,唱做俱佳,表演细腻,成为赣南广大戏曲观众最喜爱的东河戏演员之一。

新中国建立后,作为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东河戏表演艺术家,幸巧玉身上有着老一辈艺术家执著、质朴的精神,又有着新社会、新思想善于学习的品质,她的艺术生涯长达70载,党龄超过60年,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成长道路的艰辛,严格要求,态度认真,即使在教学上也是如此。22岁幸巧玉就开始收徒传艺,她的大徒弟吴家珍和二徒弟梁瑞芳回忆起当年师傅教戏时的情景,反复强调说:“师傅告诉我们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先学小戏打基础,表演时要对人物倾注全部感情,仔细揣摩人物,做到贴近人物性格,重视戏曲程式的运用。”东河戏之所以能传承400余年,就是与一代又一代的东河戏艺术家们虚心学习、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密不可分。80年代中期,江西省电视台来赣州录制东河戏剧目,她参与录制了《抢伞》《重台别》《槐荫别》等剧目,为后人留下了至今“活态”的东河戏唱腔音响资料。

结 语

总之,作为东河戏剧团极有成就的花旦演员,幸巧玉在流光溢彩的戏剧舞台上,已经磨砺了70个春秋,她怀着对戏剧艺术执著的热爱、刻苦不辍的性格,一生追求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2014年,东河戏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幸巧玉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赣县文化部门也在积极筹备“东河戏剧团”成立事宜,84岁高龄的她再次出山,收徒传艺。2016年,赣县东河戏参加“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活动,其弟子谢华清主演的东河高腔《小尼思凡》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剧种重回舞台之后的欣喜。

猜你喜欢
东河赣州剧团
金东河的选择
东河
赣州好朋友科技有限公司
苏东河·书法作品欣赏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