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00后”不“拉黑”父母就算不错了

2017-02-15 13:45闫肖锋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拉黑圈子追星

○闫肖锋

为什么说“00后”不“拉黑”父母就算不错了

○闫肖锋

“00后”中最大的快17岁了,最小的也有6岁。从“熊孩子”摇身一变成翩翩“骚年”,他们一直是传媒关注的焦点。他们正处于“非常6+1”的境况,即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宝贝。但对于过度的呵护,宝贝通常不买账。

腾讯报告称:很多“00后”学生为了避开父母坚持用QQ,因为父母多数用微信。他们不想把父母“拉黑”,通常到微信上领个红包就闪了,久而久之,QQ、微信只好各玩各的。

一家叫Wecut的社交网站最近出了一份《“00后”互联网用户报告》,用三句话概括出“00后”要点:

50%的“00后”上网主要是为了网络社交,对他们来说,网络关系和现实关系没有太大区别。

“00后”十分热衷兴趣圈子,其中48%的人热衷追星圈,明星周边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00后”表示最喜欢在社交App上发布的内容是日常心情与自拍,Wecut上80%的图片是自拍。

深夜在线的互动节目中,“00后”的回复往往跟恋爱和情感有关。例如:“你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是什么?”80%的回复与情感相关——我会不会跟他在一起?他到底喜不喜欢我?我们可以一直到老吗?

这一点儿也不奇怪,“00后”的十六七岁的脑瓜里就应该装浪漫和情感嘛,这叫解压,父母理解不了,他们就只有避开或将父母“拉黑”。

《“00后”互联网用户报告》还发现,圈子分化在“00后”身上更明显。作为独生子女,“00后”通过加入圈子可以很快地找到组织,得到归属感。其中,最受欢迎的圈子是追星圈,48%的“00后”身处其中;其次,25%的“00后”在游戏圈,联机打游戏,讨论攻略;还有24%的“00后”在“二次元”圈,一起“追番”,分享或创作作品,甚至一起玩cosplay。

许多新玩法是“00后”教给父母的。“00后”是斗图能手,不发表情包就无法正常聊天,喜欢用短句子,喜欢扒图。网络潮文化是“00后”的共同语言,由此形成“00后”亚文化圈。因为父母难以理解,所以“00后”懒得解释。

“00后”比“90后”哥哥姐姐还分裂,比如对TFBOYS会形成截然相反的阵营。想拉粉就骂TFBOYS吧,准保引发山呼海啸。就像郭敬明说“我和韩寒都代表不了‘80后’”一样,越往后人群越分裂。可为什么非要大家一致呢?

“00后”不“拉黑”父母就算不错了,这至少表明他还与父母“在一起”。那些经常在微信上能与孩子互动的家长应当珍惜,至少孩子还让你看他的朋友圈。

另一条忠告就是把决策权交给“00后”。对于超级自我的“00后”,把他们当成绝对的主角会更让他们买账。有位家长曾有过一段买耐克鞋的惨痛经历:女儿看中了某款跑鞋,800多元,开始家长不给买,后来拗不过,悄悄给买了,想给女儿个惊喜,结果“小祖宗”一看大怒,把鞋一摔:“不是这个颜色!”家长当场崩溃。

还有条忠告就是不要把他们当小孩看。“00后”与成人世界无缝对接,什么没见识过呀。对于心理年龄超过实际年龄的“00后”,不要把他们当小孩,互动应避免低幼的风格。当然,懂一点“二次元”文化是撬开他们成熟又幼稚心理的法门。比如知道什么叫“壁咚”,什么叫“羁绊”,将大获他们赞赏。

总体上讲,“00后”受日本动漫文化影响较深,将来不但流行语而且审美能力都可能深受其浸染。

“00后”会有中国人自己的青年文化吗?至少“80后”“90后”没表现出来。“00后”可能成为“最聪明的一代”,但能否成为“强大的一代”就难说了。

(附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雨人摘自2017年第3期《意林·原创版》,有删改)

猜你喜欢
拉黑圈子追星
拉黑这件事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学会“拉黑”自己
群发微信真能看出谁拉黑了你?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拉黑
你的圈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