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2017-02-18 09:23王东东
教书育人 2017年22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学生育人

■王东东

“工匠精神”视角下初中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王东东

当前的教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小学生幼稚,好哄;高中生成熟,明事;只有初中生懵懂,难教。”折射出初中学生管理教育的辛苦和痛苦。在社会的转型期恰恰遭遇人生的转型期,“双重转型”致使初中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就有了许多异乎寻常的行为表现和心智波澜,考量着学校教育“与时俱进”的变化,要求作为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学生时必须“因时而变,乘势而上”,用完美的人格给学生做好榜样,以真诚的人文关怀来呵护帮助学生,发扬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成长。

一、班主任要“以人为本”,理解、尊重、宽容学生的行为

班主任一定要在理念上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具体工作中就是“以生为本”。《论语》里说“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就是学生,这个“道”就是学生的发展。“以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世界与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一定要明确一点:所有的中心工作与任务,教学、科研,各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是服从于育人这一中心工作的。离开了育人,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拿奖而开展活动,都是无意义的。有些学生,可能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或是没有发现自己可以很好地接受课堂教学。那么,作为教师,一定要求学生认同老师的这一理念。在教育过程中,是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但这些要求,一定要适当可行,符合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切忌不能过高。

二、班主任要架设“心灵之桥”,倾听学生的心声

1.班主任要真正视学生为子女,增强师生互信

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他们有许多迷惘和困惑,但是却不愿意对他人直接表达,喜欢上网聊天,发信息邮件,或者写日记来表露。所以作为班主任,我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微信号、电子邮箱等信息告知学生,让学生有事时能找到你。我经常让学生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或者进行微信聊天,把他们对教师、同学、家人;对班级管理、各科教学;对人生态度、社会现象的看法表达出来,倾诉心里的烦闷;把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家庭的事情告诉我,让我帮他们解决心理的疑难。我还保留一个习惯:让学生每个学月写一篇“总结与反思”,或者是书信,汇报自己一个学月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这些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与生活的情况,好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思想引导。

2.班主任要创设机会展示学生的风采,探听学生的心声

班队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主题班队活动的内容除了传统的节日庆祝,还要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活动,如“理解与尊重”“青春的迷罔”“友谊”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爱,对自由与纪律、民主与法制的正确理解,对青春期心理缺陷的认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3.班主任要积极与家庭、社会配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与社会、家庭的配合,特别是家长的支持。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敏感时期,自尊心、虚荣心都特强。不愿意老师向家长告自己的“状”,揭自己的“短”;也不愿家长把自己在家庭的“丑与恶”告诉老师,怕伤脸面。因此,除了在学校内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子女、朋友来关爱,我还注意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一般采取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约谈等方式个别沟通,而不是动不动就请家长到学校,当面批评训斥学生,伤害学生自尊。班主任还要充分地利用好家长会、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和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采取的教育措施,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和主动支持,努力改变部分家长“管”“卡”“压”的管理行为方式,真正做到家校相互配合。我们互相沟通,统一认识,以鼓励为手段,以帮助为目的,为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他们由来自家长、教师、学业的压力变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全身心轻松起来,激发他们向上学习的自觉性和渴望欲,这样不仅效果很好,也使学生乐意接受。

总之,班主任要想做好德育工作,管理好班集体,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理解、关爱学生,要以人性关怀的魅力来感召、帮助、指导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用“工匠精神”思考指导日常工作,师生互信互敬,才能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挖掘潜能,全方位提高素质,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泰安新泰市泉沟镇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中学生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