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2-23 09:09周文姝黄辉
文教资料 2016年30期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周文姝+黄辉

摘    要: 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策略,以期为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得以有效进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    资助    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应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由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确保入学机会平等。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高校中贫困生也在增加。如何保障贫困生的顺利毕业无疑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需共同面对的问题。在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不仅关系着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稳定,还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如何构建出科学合理、完善互补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是高校不断追寻和探索的重点和难点[2]。

一、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1.助学贷款体系制度与某些贫困生的诚信缺位

目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不均,东西部地区发展及城乡之间收入存在差异。虽然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保障了大部分贫困生的顺利毕业,但银行拒绝贷款及贫困生畢业不按时还款等实际矛盾问题仍然很突出[1]。现阶段,政府还没有制定出关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行政管理规定,既缺乏有力的监督检查制度,又缺乏一定的财政等手段激发社会助学的积极性。

资助工作的目标与意义在于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为贫困生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贫困生诚信意识的缺失使得资助工作陷入尴尬境地。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例,部分学生带着“不贷白不贷”的想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占用了名额。更有某些贷款学生毕业之后,故意逃避学校和银行的催款,造成违约现象。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信用体系缺位,二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助学贷款违约处罚无法可依。

2.贫困生认定工作困难

(1)对贫困生的界定模糊,难以有明确的标准。

由于我国不同区域贫富差距较大,各个地区存在工资收入、消费水平的差异,单纯依据家庭经济收入来认定是否贫困生,太过于片面,不能设立统一的衡量标准。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无法确切得知,缺少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科学界定。如有的学生在生源地并不属于困难户,而在高校所在地由于消费水平高难以支撑学费及生活费,对于这类学生的界定存在较大争议。

(2)民政部门对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工作不到位。

首先,街道或乡镇民政部门缺少对学生因上学而进行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核查界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工作细则,且界定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其次,缺少监督约束机制,民政部门对困难证明盖章不严肃,带有随意性,导致困难证明材料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此外,在一些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方,部分贫困生不能及时开具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现阶段多数学生以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家庭证明作为贫困生身份的认定依据,而实际上多数生源地民政部门对大学生办理贫困证明持“鼓励”态度,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查,同样造成困难证明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直接影响高校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2]。

(3)高校对贫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难以全面核实。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核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因为心理自卑,担心被别人瞧不起而刻意隐瞒家庭经济状况不参与学校的界定。二是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界定工作中,辅导员或班主任大多采用传统的标准,如饭卡消费水平、手机、电脑使用等情况。但是个人的消费行为与其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人品位、消费理念有关,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有可能由于具有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而消费水平较低。因此不能借助消费水平判断界定学生的经济情况[2]。三是认定评议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学生辅导员任组长,各班级以班委组成评选小组,小组成员在评选过程中不能保证完全不涉及个人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问题,并且评议过程中易带有主观倾向和个人喜好,同样使得评议不能完全做到公平公正。四是按人数比例划分名额导致界定工作上的不公平,通常每个学院困难生的名额由学校按照人数比例划分给每个学院,而不同学院专业不同,学费各异,不同班级间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大大不同,有的专业贫困生可能较为集中,而有的专业则相对较少。因此按人数比例划分名额存在弊端。

3.资助工作缺乏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

高校贫困生人数增多,学生资助工作烦琐,工作要求细致,需要学生和辅导员共同完成,在人手配备不足的情况下,难免导致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停留在经济物质层面,缺乏对学生精神层面的关注和培育。导致“物质扶持”与“精神扶持”不协调。部分贫困生对高校的贫困生公示政策表现出焦虑和抑郁的情绪障碍,并引发自卑等心理问题[3]。

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应对措施

1.改进高校贫困生的认定工作

学校应在新生报到入校后尽快收集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信息。对上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相关证明材料妥善保管,对新生贫困生的家庭信息建档建库。对于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要做好调查工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交流,了解核实大部分贫困生基本情况。认定过程应当是动态的,通过学生自主提交证明材料申请、校园一卡通消费情况统计、抽样检查手机话费单等方法及时掌握学生信息,每个学期对贫困生信息库至少进行一次增减,对贫困生信息库进行动态维护管理。当发现一些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时应当考虑对现有的认定进行调整,让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4]。

辅导员要充分发动学生,实现民主评议,并对收集到的信息材料进行甄别,可以采用抽查、暗访等方法核实学生所提交的证明材料,以此监督助学金的实际流向。对以虚假材料骗取资助或把资助金用于挥霍浪费的应予以严惩[5]。

政府应出台生源地贫困生认定的相关办法,明确认定部门的职责,并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国家要建立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高校的认定能力。

2.构建合理的奖助学制度

建立国家-社会-高校协力助学的资助体系,为贫困生提供更多资助渠道。国家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在高校设立奖助学金,并对这些单位给予政策性的鼓励。学校应积极联系有能力的校友在母校设立奖学金,形成以国家资助为主,国家、社会、学校相结合,共同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就学机会[3]。

增扩校内、校外勤工俭学的岗位。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向校内设立勤工俭学岗位的部门提出申请,各勤工俭学部门应秉承“扶困优先,竞争上岗”的理念积极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學岗位。除了积极增设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外,学校可积极联系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审核出合法、合理、正规的校外兼职岗位,在保证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大前提下,丰富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资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改善学生生活,更能使之得到实践和锻炼,锤炼意志、磨砺思想,增强对社会的体验和认知[4]。

3.转变资助理念

无偿资助使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心理上形成不健康的心态,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因此,需要转变资助理念,实现无偿资助为主向有偿资助为主的转变。只有高有偿资助才能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得以持续高效地运转下去。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要以有偿资助为主,有利于优化资助体系的内部结构,有利于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及责任意识[5]。

4.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

除了直接给予学生物质上的资助外,还要注重思想道德和行为教育。以资助工作为契机,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在经济援助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尊重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引导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学会坦然面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树立坚强的人格品质,传递社会正能量[3]。

此外,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也需重视。贫困的家庭经济状况及较高的学费给学生带来经济上的压力,易引起学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障碍,造成人际交往不融洽等现象。因此,高校应定期组织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注重培养贫困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压能力,引导贫困生学会宣泄排解压力和苦闷,用健康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三、结语

大学生是珍贵的人才资源,在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社会-高校应积极配合,努力探索出合理高效的贫困生资助政策,为贫困大学生解决后顾之忧,保障教育公平顺利进行,确保人才培养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门元元.浅述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J].智富时代,2015(2):139.

[2]李暖均.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优化与重构[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09):58-61.

[3]陈依玲.构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实践分析[J].亚太教育,2015(19):230-231.

[4]冯潇袆.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措施[J].学理论,2016(5):107-108.

[5]王凤娟,常蕾蕾.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探析[J].管理学刊,2010,23(2):90-9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建设工程一期项目(PPZY2015

B152)。

猜你喜欢
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后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探究中医四诊合参理论对于高校贫困生的鉴别作用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