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围城》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述评

2017-02-24 20:40梁梦荻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围城钱钟书女性主义

梁梦荻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1世纪以来《围城》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述评

梁梦荻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1世纪以来,学界掀起了一场重评《围城》中女性形象的热潮。这些研究有的探究《围城》中女性的婚恋观,有的从女性主义理论出发进行女性形象再解读,有的从思想内蕴及艺术研究方面总结女性形象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深化《围城》研究提供借鉴。

《围城》;钱钟书;女性形象

作为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自1947年出版以来,就受到研究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并一直延续至今。在研究之初,关于《围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男性角色方鸿渐身上,对于女性关注较少,但随着近30年来西方文学批评思想的传入,学界掀起了重评《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热潮,以2000年为界,2000年以前的研究文献不多,研究进展缓慢,自2000年以后,研究文献呈大幅上升趋势。笔者经过梳理,大体可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婚恋观研究,对《围城》小说中女性的不同婚恋观念进行研究。二是采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方式,对男性作家钱钟书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再审视和重新解读;三是思想内蕴和艺术手法方面的研究,力图揭示《围城》中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探究其艺术特点。

一、婚恋观研究

《围城》中描写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爱情和婚姻的图景,通过“围城”这个隐喻表达了“爱情即围城”的内涵,可以说,《围城》里的爱情和婚姻是男女双方性格相互较量的结果。《围城》中与方鸿渐有过情感纠葛的四位女性都是接受过现代大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她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婚恋观,同时,对这四位女性的描写也体现了钱钟书在《围城》中所表达的爱情观。经过梳理,笔者发现此类的研究主要有几种倾向:第一种倾向是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围城》小说本身中的女性婚恋观进行研究。孙全胜在《论<围城>爱情伦理的三重主题》[1]中认为钱钟书探讨婚姻的本质是为了寻求生活的本质,并且从主题意蕴、现实维度和理想主张三个方面探讨了爱情的困境以及对人生希望的追随。此外比较经典的一篇文章是刘小红的《论<围城>中女主人公的婚姻自觉》[2],作者分别对小说中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她们具有强烈的婚姻自觉意识,在当时大的时代背景下对她们主动追求爱情的行为予以肯定。与以往的研究文章不同的是这篇论文对她们“恶”的形象进行了重新的阐释,角度较为新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除此之外,胡瑞香的《<围城>女性符码和婚姻阶段模式解读》[3]把主人公方鸿渐回国之后所遇到的四位女性分别对应四类女性符码,即放荡型、强势型、清纯型和普众型,但总体性的概括容易使人物形象流于表面化,失去了人物的特质或闪光点,忽略了细节的差异。综上所述,既往的研究只是对四位女性的婚恋观进行了分析,并没有揭示出在当时的背景下形成这些婚恋观的深层次的原因,也并未提出现代女性的婚姻困境的发展出路。

第二种倾向是利用对比研究的方法,把《围城》中的女性与其他小说文本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现代女性的生活困境。王瑞娟和张秀芬的《女人·婚姻·避难所——从<围城>和<中国式离婚>看女性的婚恋出路》[4],以《围城》与《中国式离婚》的小说文本为例,探究小说中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观念的差异,并且对《围城》中的“城”的引申义进行了挖掘,从而在比较中对《围城》的婚姻观和现代婚姻观进行了总结。另外,欧阳钦发表了题为《一曲女性自我解放运动的悲歌——钱钟书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5]的研究论文,同样是从对比的角度,跨文本对《围城》的女性婚恋观进行了对照分析,认为《围城》中的女性有自我解放的意识,但《围城》中的女性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有本质上的区别,形成不同婚恋观的文化成因也存在着差异,但论者也并未提出现代女性的婚姻困境的发展出路。

在对比研究中比较有意思的,是将钱钟书夫妇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如周倩倩、黄德志的《围城内外的困顿——<围城>、<洗澡>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6],比较了《围城》和《洗澡》中的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对于唐晓芙、苏文纨和孙柔嘉对待爱情的态度和追求爱情的行为,给予了客观的评价,同时从钱钟书、杨绛本人的解说中对唐晓芙进行了合理的定位。研究者重申了围城中女性要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并与男子同样分担责任的现代婚姻观,与以往的研究文章有很大的不同,体现了女性婚姻自主意识的觉醒。《围城》和《洗澡》同样作为钱氏夫妇刻画和讽刺高级知识分子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对比性,但作者只是在分析之中进行了对比,并没有提出真正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刘国珍的硕士毕业论文《突围与自困:<围城>中的两位女性知识分子》[7],将视野回溯到小说本身,立足于《围城》文本,从而对苏文纨和孙柔嘉两人进行了对比分析,将两人定位为“不同于中国旧式女性”的“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势力”进行突围的新女性,并通过其共同的恋爱悲剧揭示出当代女性的生存现状,即与传统相冲突之后,经济独立的知识女性在面临婚姻困境时所遭遇的破灭性悲剧。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往往注重分析和对比小说人物,着重于开拓并挖掘女性形象本身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现代社会意义,并与当代女性的研究现状、女性婚姻的“围城”化现象进行对比性的分析,即着眼于人物对比之外的泛文化研究。然而,过多强调对比意义的同时必然会削弱对小说故事文本本身的解读,忽略了对小说中女性形象自身的内涵式挖掘。

二、女性主义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不断传入,新时期知识分子对《围城》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再解读,女性群体的自信和政治诉求所带来的女权运动的深入进展,是近二十年来《围城》女性研究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原因。对《围城》进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献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探究作品中的男性偏见;二是在女性主义的视域下对《围城》进行探讨。第一类研究在近二十年的《围城》女性主义研究中成为主流,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同时,对《围城》男权话语和女性偏见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就弥补了以往部分研究者理论意识薄弱的弊端。汤溢泽和李建南的《<围城>:女性形象跌落的滑铁卢》[8]一文,将女性形象相对于男性形象一落千丈的局面进行解剖,认为钱钟书对女性的塑造体现了男性作家在创作上对女性的一种偏见,从而提出女性在身处男性社会时所遭受的压迫是无处不在的。而李玲在《<围城>的男性偏见》[9]一文中直接道出了《围城》书写过程中所充斥的“男权思想”和“女性压迫”,论者从对苏文纨、孙柔嘉、鲍小姐的描写入手,认为作者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既表现了女性人物对自由爱情的追求,但又通过对男性人物的描写,反衬了她们这种性格和思想的不足,而这种反衬对比中则隐含了作者对女性的偏见。

除此之外,还有彭勃的《<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分析》[10]、朱莉莉的《芭比的哭泣——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11]和代晓冬的《<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再审视》[12]等文章,都是在女性形象分析之中提出了男权对女性的压迫,但相比李玲的论文而言,更侧重于女性悲剧性的思想本身而不仅仅是男权压迫,这是几篇文章的进步之处,但是文章不同程度地存在视角单一的问题,并没有对女性形象进行总体性的关照。除此之外,刘秀丽的《钱钟书<围城>中作者女性偏见原因探析》[13]一文认为作家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时存在很大的偏见,并且探讨了《围城》创作中产生女性偏见的原因,认为一大重点是钱钟书是站在男性的立场来构建故事情节的,刘秀丽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在男权社会中作家的群体无意识,这是这篇论文较为出彩的地方。

另外,雷亚平的《批评者批评自己的想象——围绕<围城>的“男权主义”与倪文尖商榷》[14]及倪文尖之前发表的《女人围的城与围女人的城》可互相补充,倪文尖面对凛然不可侵犯的“围城”困局,从女性主义的视角,采取一定的女性主义阅读策略,进行着机智的拆解工作,其胆大心细的分析令研究者叹服。倪文尖首先不失公正地指出:《围城》在“至爱又至恨”上对男女性是一视同仁的,但是,他同时指出,以男性主角方鸿渐为视点和中心的叙述方式的采用,对鲍、苏、唐、孙四位女性形象就显得不公平。同时论证了在方鲍关系的叙写中,由于鲍小姐始终被予以沉默的处理,使得方鸿渐能够俨然以“女人先来引诱他”这一传统受害者形象坦然接受叙述者的同情,并把苏小姐作为叙述者“结构性”的工具以印证男性文化的一大判语:“女人是祸水”。同时,叙述者对唐晓芙的偏爱使视点中心全在方鸿渐身上,她也免不掉成了一位“迫害”男性主人公的“女性”形象。而孙柔嘉的成功虽然是对男权文化的一个绝妙反讽,但这种批判却因没有能够贯彻于叙事始终而导致了女性地位的衰落,并在最末两章作为一个创设“围城”式生存境遇的障碍“物”,而使得主体性被忽略殆尽。之后,雷亚平针对倪文尖的论断予以研究和商榷,从男权主义着手,对倪文尖的研究予以批驳和对比,从而在学术探讨中对女性偏见进行了深化。在此之后,又有多篇文章立足于女性偏见和男权方面对《围城》进行分析,但大都收获不多,以时间为序,有李亚博于2009年发表的《<围城>中的女性形象》[15],沈恒娟同年发表的《论钱钟书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16],常凌翀和符银香的《解读<围城>对苏文纨的男性偏见》[17],以及李小芳发表的《钱钟书<围城>中女性偏见意识探讨》[18]等文章,分析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对女性的偏见意识,并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偏见的原因,进而阐述所获得的启示。

综上所述,这类研究的特点是明显的,立足于西方女权主义思想的逻辑和历史基点,对《围城》中的女性形象给予男权压迫下的女性偏见解读,是具有时代和社会性新意的,但同时女权主义的思想限制了研究的路径,使得研究只能立足于女性压迫的视角和立场,这是其缺点。这些文章虽然偶有新意,但总体上并没有超越前人的研究,没有取得有重大意义的突破。

第二类研究显示了《围城》中女性主义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热潮,这类研究比较典型的一篇是华中师范大学的郝琴的硕士毕业论文《女性视角下的<围城>研究》[19],这篇文章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或多个的女性形象,而是从女性形象本身来反观《围城》小说整体,探讨钱钟书在创作中的主体心理,本质上虽然还属于作家作品研究,但无形中扩大了整体的视野。而李秀蓉的《论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20]一文,以略论的形式对钱钟书和《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概括,文章是在女性批评的大视角下肯定了小说对女性描写的细致和精确的一面。之后,李秀华发表了《浅析<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21],尚福星发表了《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22],对女性研究在文本细读上做了完善。但值得注意的是何冰冰,两年之内连发了两篇论文来对《围城》的女性形象予以阐释。其中《<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演变研究》[23]梳理了30年来《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研究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过程。还有李明浩的《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24],田野的《女性主义视角下<围城>的现实意义》[25]等,这类研究主要是在女性主义的视域下对女性进行观照,站在女权主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围城》中的女性,肯定了她们追求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的行为,但有时候难免会陷入绝对化的“泥淖”,过于强调性别差异而忽视了作者设置人物的目的。

三、思想内蕴和艺术手法研究

《围城》是一部思想内蕴丰富的艺术杰作,夏志清在他《中国现代小说史》[26]中特别推崇《围城》,称其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并把《围城》上升到中国幽默批评史的顶峰,甚至堪比《儒林外史》,称之为现当代中国的“新儒林外史”。思想内蕴和艺术表现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形象解读入手,通过对《围城》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挖掘出里面所蕴含的思想内蕴。首先,作为群体形象来研究的有刘思姗的《论<围城>中的女留学生形象》[27],着眼于西方文明和现代文明对女性群体的整体塑造和改变,在分析中突出了女留学生所特有的“杂糅”的文化性格:个性解放与放纵堕落,学贯中西与忸怩作态,自主自立与功利算计。这种立足于女性群体特征来反观启蒙现代性的研究文章,在《围城》的研究中并不多见,是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值得提倡的。此外,温纬于的《<围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28]、贾宝珠的《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29]以及郭彦魁的《<围城>中女性形象扫描》[30]属于同类性质类型的文章,虽然在女性群体形象的特点上有所更新,但本质上仍没有走出单一的作家作品简单分析的老路。

总的来说,这类文章着眼于女性群体之间的特质,虽然在某些方面带有明显的女性偏见的色彩,但研究本身却并不仅仅立足于女性偏见和男权集中的角度去看待《围城》中的女性,而是立足于群体特点自身,从而反观女性群体的悲剧命运、女性群体的男性偏见等不同的特点,同时,这类文章往往因与时代背景的紧密结合,而在时代阐释和泛文化意义上取得群体研究的成果,但是由于群体性特征的难以概括和人物形象的复杂丰富,导致了研究在某些方面必然面临着以偏概全的弊端。

其次,还有通过单一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的,比如巩凤华的《<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31]、靳武稳的《浅析<围城>中知识女性孙柔嘉艺术形象的塑造》[32]和丁雪梅的《复杂的“天真”——唐晓芙人物分析》[33]。这些研究文章都试图在某一人物形象研究上进行突破,但同时我们看到,以单一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文章很少能突破评论界和研究者们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的旧有窠臼,因此往往流于泛论的形式。但值得一提的是丁雪梅的研究成果在看到唐晓芙天真的一面时,同时从其“精明”和“聪颖”的另一面入手,对唐晓芙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新的阐释,并指出其“天真”的“复杂”性和颇具“复杂”的“天真”,这也是进步之处。但总体而言,因其视角的局限,这类文章很难对《围城》的女性形象提出富有创新性的观点。

再次,对思想内蕴的研究,力图揭示出《围城》中女性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从中挖掘出思想动因,并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杨新生的《<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现代思想意识及其悲剧根源》[34]认为四位女性都是具有新思想的现代女性,她们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试图主宰自己的命运,因此具有了某种超前意识,不仅仅是表现为追求男女权利的平等。作者从女性的生活境遇出发,指出女性的解放必须要反抗传统的束缚以及父权文化的压迫,但是并没有跳出五四以来对女性研究的桎梏,也没有寻求女性困境的出路。而姚莉的《<围城>中的女性形象与宿命》[35]从女性自古以来的历史角色、社会地位和身处的社会环境着眼,对《围城》中人物的思想内核进行分析,对四位女性的形象进行再认识,并挖掘隐伏其后的文化底蕴。此外余红梅和黄勇的《<围城>中大龄知识女性的心理解读》[36]运用心理学分析的方法对《围城》里的知识女性进行再阐释,力图归纳出整个时代女性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些都是比较出彩的地方,但是我们还是期待这些研究能够从微观走向宏观,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研究,而不是纯粹从文本的本身出发,以免落入格局狭小的樊笼。

第三类是从艺术手法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方道文在《<围城>四女性》[37]文章中认为小说对四位女性人物的设置是作者有意为之的,其存在具有双重意义,她们不仅从侧面丰富了男主人公方鸿渐的矛盾性格,而且与方鸿渐的爱恨纠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作者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工具。比较典型还有靳武稳的《浅析<围城>中知识女性孙柔嘉艺术形象的塑造》[38],作者认为孙柔嘉是《围城》中最为饱满的一个艺术形象,而钱钟书在塑造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是运用了较多的讽刺手法和风趣比喻的,此外还有图雅的《<围城>语言的幽默讽刺艺术》等,这类文章的特点是强调作者调动了众多高超的艺术手法,避免了叙述的平铺直叙,具有较大的趣味性,这是值得赞赏的,但是这类研究比较分散单薄,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深入。

四、结语

21世纪以来,《围城》的女性研究不仅拓宽了《围城》研究的新思路,同时也丰富了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女性群体的认识。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以男权话语下的女性偏见为主体的研究还有较大市场,尽管随着女性思潮的逐步演进和发展,研究必然会向前推动,但单一的研究增长点和只立足于文本自身研究的模式不利于《围城》女性研究的长远发展。我们提倡研究者们更注意《围城》中女性形象在泛文化方面、跨文化方面的引申义,关注女性群体与《围城》中现代性一面的联系,同时,在单一女性研究和男女性混合研究方面,应关注二十年来的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心理学方面,乃至爱情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对《围城》的女性形象进行新解读,以期能对《围城》的女性研究做出新的突破。

[1] 孙全胜. 论《围城》爱情伦理的三重主题[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81~84.

[2] 刘小红. 论《围城》中女主人公的婚姻自觉[J]. 皖西学院学报,2010,(4):113~116.

[3] 胡瑞香. 《围城》女性符码和婚姻阶段模式解读[J]. 名作欣赏,2011,(33):31~32.

[4] 王瑞娟,张秀芬. 女人·婚姻·避难所——从《围城》和《中国式离婚》看女性的婚恋出路[J].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56~60.

[5] 欧阳钦. 一曲女性自我解放运动的悲歌——钱钟书与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J].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49~51.

[6] 周倩倩,黄德志. 围城内外的困顿——《围城》、《洗澡》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分析[J]. 宜宾学院学报,2010,(9):42~44.

[7] 刘国珍. 突围与自困:《围城》中的两位女性知识分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8] 汤溢泽,李建南. 《围城》:女性形象跌落的滑铁卢[J]. 理论与创作,1999,(4):54~57.

[9] 李玲. 《围城》的男性偏见[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8~12.

[10] 彭勃. 《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 邵阳学院学报,2005,(3):72~75.

[11] 朱莉莉. 芭比的哭泣——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89~ 91.

[12] 代晓冬. 《围城》中的女性形象再审视[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8~101.

[13] 刘秀丽. 钱钟书《围城》中作者女性偏见原因探析[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9~23.

[14] 雷亚平. 批评者批评自己的想象——围绕《围城》的“男权主义”与倪文尖商榷[J]. 天中学刊,2009,(1):69~72.

[15] 李亚博. 《围城》中的女性形象[J]. 安顺学院学报,2009,(2):22~ 25 .

[16] 沈恒娟. 论钱钟书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J]. 黑龙江史志,2009,(18):96.

[17] 常凌翀,符银香. 解读《围城》对苏文纨的男性偏见[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10):1~5.

[18] 李小芳. 钱钟书《围城》中女性偏见意识探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92~93.

[19] 郝琴. 女性视角下的《围城》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0] 李秀蓉. 论钱钟书小说中的知识女性形象[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60~64.

[21] 李秀华. 浅析《围城》中的知识女性形象[A]. 2012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2012.

[22] 尚福星. 论《围城》中的女性形象[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56~158.

[23] 何冰冰. 《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演变研究[D].牡丹江: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

[24] 李明浩. 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5] 田野. 女性主义视角下《围城》的现实意义[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

[26]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刘绍铭,等,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

[27] 刘思姗. 论《围城》中的女留学生形象[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4):17~21.

[28] 温纬. 《围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研究[J]. 城市学刊,2015,(6):121~122.

[29] 贾宝珠.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J]. 科教导刊(下旬),2016,(1):157~158.

[30] 郭彦魁. 《围城》中女性形象扫描[J]. 新西部(理论版),2016,(5):110~111.

[31] 巩凤华. 《围城》中女性人物形象分析——苏文纨[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1 230.

[32] 靳武稳. 浅析《围城》中知识女性孙柔嘉艺术形象的塑造[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22):168~169.

[33] 丁雪梅. 复杂的“天真”——唐晓芙人物分析[J]. 北方文学(下旬),2017,(12).

[34] 杨新生. 《围城》中知识女性的现代思想意识及其悲剧根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166~168.

[35] 姚莉. 《围城》中的女性形象与宿命[J]. 重庆与世界,2011,(7):61~62.

[36] 余红梅,黄勇. 《围城》中大龄知识女性的心理解读[J]. 中华文化论坛,2015,(1):78~ 81.

[37] 方道文. 《围城》四女性[J]. 河北学刊,1994,(4):55~58.

[38] 图雅. 《围城》语言的幽默讽刺艺术[J].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9~31.

2095-4654(2017)06-0040-05

2017-06-19

I207.42

A

余朝晖

猜你喜欢
围城钱钟书女性主义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最短的情书
赛珍珠受到钱钟书斥责原因探析
听李健吾谈《围城》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围城”内外
钱钟书被女儿“难倒”
《谜城》:走出自我的围城
女性主义视阈下小说《红字》多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