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内涵及典型模式研究进展

2017-02-25 06:12章甜甜闫晓明郑露露董雪云何成芳朱鸿杰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资源生态农业

章甜甜,闫晓明,郑露露,陶 敬,董雪云,何成芳,朱鸿杰

(1.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6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循环农业内涵及典型模式研究进展

章甜甜1,闫晓明2*,郑露露2,陶 敬2,董雪云2,何成芳2,朱鸿杰2

(1.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61;2.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

在资源和环境阈值的约束下,中国农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循环农业对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为此,特对循环农业内涵、原则及其理论基础进行综合梳理,并基于不同分类原则对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总结,以期在现有研究角度和方法的基础上,为循环农业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循环农业;原则;理论基础;模式

中国农业当前面临着“双板挤压,双灯限行”的新常态,农业资源中吃紧的三大要素---耕地、水资源和农业劳动力资源越发紧缺,农药、化肥、地膜、农机等工业辅助能的使用加剧了环境污染,这些资源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两个“紧箍咒”,农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挑战,因此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大力推进循环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循环农业概述

1.1 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发展

当前公认的最早的循环经济萌芽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莱切尔·卡尔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文中[1],第一次提出了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自此敲响了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资源环境威胁的警钟。

美国经济学家Boulding首次提出把地球视作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的设想,即地球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无法从外部获得任何资源,其生存基础是不断消耗的生态资源和环境容量,因此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必须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2]。这是循环经济概念的源头。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系统论述了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发出代表西方悲观主义的论点:未来100年内,如维持现有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率不变,人口和工业的增长最迟将在21世纪内停止。虽然这样的观点遭到了批判和质疑,但无疑在当时引起了人们对增长极限的更多重视。20世纪70年代,《封闭的循环》强调摒弃线性生产方式,主张无废物的再生循环生产方式。虽然在此之前循环经济更多的只是一种思想理念,并未得到广泛实践,但人类对循环经济的认识逐渐深入。

1989年,美国福罗什在《加工业的战略》中首次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主张将产业链上游的废弃物或副产品转化为下游的原料,形成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的工业生态系统,这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循环经济在包括农业等在内的各行业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Abu-Ghunmi等[3]通过实证分析,在水利行业中改变传统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为循环经济模式;Jawahir等[4]利用循环经济的技术元素和基于再制造(remanufacture)、再利用(reuse)、再减少(reduce)、再恢复(recover)、再设计(redesign)和再循环(recycle)的“6R”原则,在可持续的制造业中重新考虑产品、生产和体系之间的关系。

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法律作为农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并在探索农业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用循环经济的理论,但主要的生产方式、发展思路跟人们熟知的生态农业并无本质区别,所以一直以来并未提出“循环农业”的概念,如Hara等[5]在《Current organic waste recycl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local recycling through urban agriculture in Metro Manila》一文中仍然采用将循环思想应用在城市农业中这样的提法。

1.2 国内循环农业含义研究

循环农业(circular agriculture)的概念是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来的,是在资源和环境约束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理论。从对文献研究的整理中可发现,国内关于循环农业的文献研究在2006年之前主要集中在概念、含义的界定上,2006年以后则逐渐深入到对循环农业模式、主体行为和效益综合评价的研究领域。

陈德敏于2002年在《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中最先提出循环农业这一概念;同年,吴天马在《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提出“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概念,认为在农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在农业系统中应用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6]。无疑,陈德敏和吴天马为我国早期循环农业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循环农业研究兴起之初,学术界曾就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发生分歧。宣亚南等[7]综合不同观点认为,循环农业应是“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因子零(最小)排放或零(最小)干扰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该定义协调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循环型农业是农业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随着循环农业实践的发展,闫敏等[8]认为“建立自然资源代际产权及国际产权也许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基础”,把资源和环境产权的代际性和国际性引入到循环农业的含义中来,对资源的产权问题进行再认识。在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不断丰富,农业循环经济从农业生产体系内的物质能量单一循环,扩展至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三方面的统一,发展路径也从农业小循环走向三次产业融合的大循环。此外,李国学[9]从技术角度对循环农业进行定义,但基本内涵无本质区别。

总体来看,长期以来,在界定循环农业基本内涵时,环境因素和经济增长被看作是相互独立的变量,因此,对循环农业生产如何依赖于资源环境的问题,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对推进循环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在拓展循环农业内涵时,资源环境在经济份额中的比重、总的资源消耗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

2 循环农业原则

2.1 循环农业基本原则

循环农业的“3R”原则来源于循环经济,最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的,随后不断有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延伸,形成不同内涵的“4R”“5R”原则等,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原则的分类

在2010年4月的循环农业“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顶层设计讨论会中,针对各种原则定义,并结合我国粮食问题以及不同地方农业购买性资源投入水平的差异,将“减量化”原则改为“适量化”原则。由此,以“适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可控化”为内容的循环农业“4R”原则基本形成。

2.2 其他原则

主要指学者在研究具体生产条件情况下形成的其他原则,包括水土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协调统筹原则、资源最优配置原则、产业分布合理原则,以及综合治理原则、生态产业延续原则、经济与生态“双赢”原则等。

3 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

3.1 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一定程度上是循环农业直接的理论来源。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经济”,其外延是社会和环境与经济的关系,研究范围包括资源节约、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源效用的衡量标准不同[10]。学术界对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大致可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两种:“狭义循环经济”概念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循环再生利用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是指所有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亦被称为生态经济。

在农业资源环境的外部性问题上,循环经济理论解决了传统经济学中将环境与自然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财富,而不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市场用于市场交换,以及由产权边界不明确和制度不健全使得其稀缺性被普遍忽视的问题。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应通过外部效应“内部化”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循环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转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流动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闭合式反馈循环流程[1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认为,随着一国人均收入的增长,污染排放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形。实证研究显示,就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确实存在由升转降的拐点,但对于目前人类的环境保护无法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在传统经济学手段无法解决环境污染的情况下,循环经济以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为原则,从根本上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轻环境污染的压力,实现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这才是解决环境、资源、生态危机的根本之道。朱丽君等[12]认为,在当今人口持续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背景下,就是要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经济增长与注重自然环境要素投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3.2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农业”的说法最早是一位美国学者在1975年提出的。在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通过的《登博斯宣言》中,将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需求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13]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减少非再生性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农业生产清洁化,提供符合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协调,形成一个高产、低耗、高效、优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其本质是如何充分开发、合理利用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在内的一切农业资源,如何最大限度提高资源转化的利用效率,如何使资源在时空上优化配置达到永续利用的问题[14]。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正是要达到人与自然、自然环境与社会之间的非对抗性的和谐关系。循环农业实质就是谋求农业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有序化与整体的持续运作,建设一个资源合理利用的现代农业过程[15]。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都重视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即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统一服从并致力于实现这个目标。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提供的是宏观的战略指导原则和理论认识基础,而循环经济则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原则指导之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农业发展方式。

3.3 资源经济学理论

资源经济学以资源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关注资源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统一[16]。资源经济学理论的主线是资源价值规律,即资源的价值由资源生产的投入和产出共同决定。资源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稀缺性愈发显著,其价值也更加被重视。自然环境既是公有的福利,又是稀缺的,因而具有价值。李敏等[17]认为环境价值论作为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对处理经济与环境的矛盾关系具有积极意义。通过将环境价值进行合理量化,将环境价值放入具体的经济核算中,考虑人类生产生活可能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和环境的成本价值,建立环境价值损失的有效补偿机制,可为发展循环经济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环境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利用和生产废弃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强调环境的价值观念,在资源投入过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则要积极开辟新的资源途径,实现环境价值[18]。“废弃物”不再是一种单纯意义上的废弃物,对于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而言,这种废弃物或许已无价值,但是对于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可能还是可利用的资源[19]。从这个意义上说,循环农业中的复合循环系统就是对资源的多层级利用,所谓的废弃物只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某种程度上,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可以相互替代,即资源存在“替代效应”。从资源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资源作为投入在生产上是必需的,而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则生产和消费将不可能无限维持下去。在生态极限范围内,可以通过投入较少的不可再生资源、技术进步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使规模经济曲线获得相同的经济效果,不仅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且能保证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3.4 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主要探讨的是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20]。在生态学中认为,经济体系是生态系统共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由此推导出经济增长是以生态极限为基础的,即存在最大规模和生态门槛问题,同时,经济增长的物质扩张有生态的成本,存在最佳规模和福利门槛问题。生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探究生态与经济的平衡[21]。

生态经济学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Boulding正式提出,他认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稳定型”的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矛盾的。伴随人类经济活动范围和强度的不断加大,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可能性,生态平衡与生态阈限原理是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的基本生态规律。杨文进等[22]将生态经济学视作用生态学角度来看待人类经济活动的特殊经济学,生态经济效益的表述即生态经济效益(EEE)=净精神收益/自然资本服务损失,分子是基于人的主观感受,代表的是一种生态经济伦理观。人类、资源、环境之间之所以会产生矛盾,本质原因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各要素成分之间的关系失调。循环农业运用新的价值观、生产观将对人类复合生态系统破坏的结构和功能进行重新耦合,实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再生利用。

3.5 农业经济学理论

标志着农业经济学诞生的是英国经济学家Arther Yung在1770年出版的《The farmer’s calendar》[23],它同样是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问题的学科。循环农业首先是在遵循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上进行的,因此从农业生产要素来看,按照生产函数表达式Q=A×F(K,L,R),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技术水平、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以及自然资源投入,随着承载经济系统的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的有限性愈发显著,自然资源要素的稀缺性也就愈发凸显,因而需要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Q=F(K,L)进行重新认识。杜为公等[24]认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社会大众共有的,但是必须作为稀缺的自然福利资本,通过将生态环境纳入到循环经济过程当中参与定价与分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成本与私人利益不对称性的问题。

3.6 系统论

系统是有特定功能的、相互间具有有机联系的诸多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25]。系统论从全局出发来考虑局部,通过协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理整体与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使各要素能够实现整体功能(各要素在孤立状态时没有的性质)最优目标。经济系统的功能体现为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根据系统各部分之间的作用性质和关系,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当输出与输入成正比,即整体功效等于单独作用功效时,就是符合叠加原理即线性的;而非线性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往往形成多向耦合交互作用,也称循环作用,其输出与输入不成正比,从而使叠加原理失效,可能产生系统放大效应[26]。遵循系统论原理,农业循环系统中由经济、资源、环境、企业、科技、社会、人口这7个子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通过组织协调循环农业这一系统内部的活动,其整体功能效益远远大于各个独立生产环节功能效益之和,使组成要素具有自身所没有的整体性,即系统的非加和性,整体上实现能量输入最小化和物质产出最大化的动态平衡状态。

4 循环农业模式分类

循环农业的分类大都是以基本原则为指导,基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服务功能、农业产业链循环路径方式、空间的层次性和地域特色等分类依据进行细分。例如:按管理主体分类,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农户主导型;按农业系统内外部关系,分为农业内循环和农业外循环,其中,农业内循环又可分为种植业内循环、养殖业内循环和种养内循环等[27]。通过对近几年文献的梳理发现,循环农业模式的分类范式大致是基于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空间布局2方面。基于产业发展目标的即以农业产业体系中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进行分类,结合不同产业目标确定生产模式的基本功能,剖析相同的结构特征。例如:白金明[28]将现有的模式分为农林复合型模式、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模式、流域治理与生态恢复型模式、作物秸秆及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型模式、生物质产业模式、农业企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和生态农业园区;尹昌斌等[29]将现有模式分为生态村镇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和区域型循环农业产业化模式;李莹[30]将现有模式划分为生态农业改进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废弃物资源利用型。以产业空间布局为划分依据的,即对不同空间区域范围确定产业发展目标。例如,白金明[28]将现有的模式分为农户层次、乡村层次、区域层次;尹昌斌等[29]将现有模式分为农业复合型循环模式、农业生态保护型循环模式、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模式和产业链循环模式;李莹[30]将现有模式划分为单个企业、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和宏观层面的生态园区型模式。此外,杨苑苗等[31]、赵良庆等[32]、孙佩元等[33]也按这样的分类思路进行研究。对以产业空间布局为切入点的分类模式,不同学者对区域层次的划分有所区别,但大体上都是从微观经济主体小循环、中观以及宏观大循环层次上进行分类的。总结不同学者的循环农业模式,本文将现有发展模式分为立体共生型发展模式、废弃物资源化模式、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产业链循环模式等4种类型。

4.1 立体共生型发展模式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生长在空间上的层次性和时间上的序列性的结构特点,利用各种生物及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相生关系,形成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内尽可能有更多的产品输出的相互依存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各生物类群在系统中形成互惠共生的产业组合,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产业结构,形成生产布局的空间聚集和功能整合效应,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和社会效益。

林孝丽等[34]将这种模式进一步划分为立体种植型、立体养殖型和立体种养型3种形式。复合型循环农业具体形式包括:农村庭院型发展模式,立体农业循环模式,以畜牧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依托养殖业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果业循环体系,秸秆循环体系等。最典型的模式就是种养循环模式,将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种植业主副业产品充分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使用,具体地的稻-鱼,果树-鸡等多种形式。这种模式依据生物种群的“嵌合型”生产原理,将2个及以上生长节律不同的生物种群,从分布、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对农业生物的物种组成进行合理的组配,以获得高的生态位效能,使得有限空间的生物生产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农产品的输出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4.2 废弃物资源化模式

又称“生态链衍生模式”或“农业副产品循环利用模式”。这种模式是将生物质(农业废弃物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引入到整个农业生态链的循环路径当中[35-37],通过加工处理使之资源化并重新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加以利用,延伸产业链,再次实现副产品的价值。在整个循环路径中没有农业废弃物的概念,各环节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经济正效益,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

该模式主要通过运用趋异/同进化原理、食物链原理、种间竞争原理等方法将废弃物转废为宝。冯伟等[38]将农作物秸秆进行资源化利用,按照转化途径分为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基料化等5种模式;王隆[39]基于对寿光农业生产中产生秸秆、禽畜粪便和废气废水再利用的研究,提出秸秆综合利用型、禽畜粪便利用型和以沼气为核心的资源利用型农业循环发展模式;Wu[40]将土豆初级生产中剩余的土豆皮资源化,提出土豆皮可以制沼气,提取乳酸、酚酸,同时可以利用超声波提取甾体生物碱,改变了土豆皮只能作为下脚料的单一选择;Padam等[41]将作为农产品的香蕉的副产物,如皮、叶、茎等,在食品和非食品中应用为增稠剂、着色剂、微量营养素、天然饲料、天然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来源,既回收利用了农业废弃物,又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从农业生态系统转化的角度来看,采用单一的物质、能量利用方式,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和能量转化率都会大打折扣;因此,应当将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建立闭路循环体系,通过延长农产品循环链条,形成多级利用的副产品循环型农业模式,对资源的稀缺性重新认识,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4.3 生态观光型发展模式

这种循环农业的特点是将第三产业也加入到产业链条中来,更大限度地发掘农业在环境方面的功能与价值。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循环就是在两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交叉渗透、良性互动的机制。该模式以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为主要形式,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使农业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将生产、生活、生态、观光等结合,并形成良性循环的一种新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利用城市周边便利的交通条件等优势,通过建设农业观光园和生产基地等手段,将培育出的瓜、果、菜、花卉和特种畜、禽、鱼等产品以旅游观光服务的形式宣传和推销给广大消费者。马丽娜[42]根据云龙示范区自身特点,在发展循环农业区域模式中选择生态观光农业等都市农业模式,因地制宜发挥地方特色,通过塑造自然生态环境景观,将旅游和生态农业协调地体现出来,并从中提炼出独具特色的乡俗文化和地域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单纯的农业生产和单纯的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大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所以这种复合模式迅速发展起来。Pandolfini等[43]论证人的幸福感与观光和农业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不断改造农业景观,但最终又回归自然本身。在这样的背景下,该模式对地域本身的文化、社会、经济的多样性有保护作用,并可增加人类福祉。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一方面调整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给农业生产增添了附加值;另一方面增加了城乡间的技术交流合作,实现了资源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合理配置,这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内容。

4.4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

这种模式削弱了对循环农业生产领域中传统农业生产者的研究,将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农业企业纳入,实现“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有机联合。企业生产紧抓原材料利用率、节能降耗等关键环节,使分散的资源要素在产业化体系的运作下重新组合,无形中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并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能和生态标准。

尹昌斌等[44]重点研究了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发展模式,以产业为链条,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联为一体,使上游产业的产品或废弃物转变成下游产业的投入资源,通过多层次产业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在同一个产业系统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从而使资源和能源消耗少、转换快,废弃物利用高,减轻环境污染。农产品加工模式就是该原理的成功应用。

这种模式利用产业链延伸原理,将各产业间的供给与需求、投入与产出相贯通,探寻纵向闭合产业链条内的产业关联及链条结构,改变单一横向拓展的思路,通过产业上下游的关联,耦合系统间的生产要素,延伸产业链。农业生产者可以采取龙头企业带动型或专业市场带动型的组织方式,使分散的资源要素在产业化体系的运作下重新组合。

5 循环农业的研究展望

5.1 循环农业研究的主体选择和产业链构建

就研究主体来说,微观经济主体上的研究更应该被重视,乡镇以及村户层面在实现效率上才是最高的,尤其是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经营方面应该进一步积极探索。通过资源要素集约,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完整的闭合循环农业产业链条。一方面,完善“农户+基地+企业”等一体化组织形式,加强产业链前向、后向以及横向联系,推动循环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构建绿色健康的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废弃物循环再利用为主体的多级生态产业链网络。

5.2 循环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研究

循环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方式,短期内对生产者的投入成本与收益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从供需理论的角度来看,对农业生产者来说,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前提下,只有政府采取给予循环技术的农业生产者一定的税收优惠、政府补贴、低息贷款等政策推广,使农业生产者能够得到补偿,生产产品的单位成本降低,从而在竞争行业中处于有利地位,农业生产者才会去选择新型的生产方式,自觉采纳农业清洁生产行为。要提高绿色农资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率,务必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着重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切身利益[45]。

5.3 循环农业相关环节的研究

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研究大多数都是从生产领域上进行探索,而对流通、消费分配等领域的关注则相对较少。今后尤其可以在消费环节上,根据消费和交易费用理论,在节约交易费用的前提下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对资源环境的重视程度和道德准则会影响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模式,因此,可以用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来引领新型的消费观。

5.4 循环农业评价方法研究

在循环农业评价分析上,国外大多从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利用和处置方面来进行评价,而国内则多以不同区域层次为研究对象[46-48],微观层次的评价还不充足;其次,现有的评价指标构建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49-51],但主要采用主观赋权,且在研究区域中主要集中在循环农业发展较成熟地区,对全国和中西部地区以及地区间比较的分析较少;最后,就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在评价的重点上需要有所侧重,循环系统运行结果和整个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方面还需要综合分析。

[1] 莱切尔·卡尔逊.寂静的春天[M].鲍冷艳,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 BOULDING K E.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3,14.

[3] ABU-GHUNM I D,ABU-GHUNMI L,KAYAL B,et al.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not‘closing the loop’of water industry:the case of Jorda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1:228-236.

[4] JAWAHIR I S,BRADLEY R.Technological elements of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principles of 6R-based closed-loop material flow in sustainablemanufacturing[J].Procedia Cirp,2016,40:103-108.

[5] HARA Y,FURUTANI T,MURAKAMI A,et al.Current organic waste recyc ling and the potential for local recyc ling through urban agriculture in Metro Manila[J].Waste Management&Research,2010,29(11):1213-1221.

[6] 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02(8):4-6.

[7] 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27-31.

[8] 闫敏,高辉清.从循环经济看传统经济学的缺陷[J].现代经济探讨,2006(1):16-18.

[9] 李国学.中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12.

[10] 陆学,陈兴鹏.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增刊2):204-208.

[11]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2] 朱丽君,王光宇.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基础理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20):324-327.

[13] 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14] 黄文秀.农业自然资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5] 肖忠海.绿色消费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研究述评及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60-562.

[16] 杨雪峰,王军,李玉文,等.资源与环境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17] 李敏,赵成柏.环境价值论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结合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5):112-115.

[18] 孟祥林.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循环农业:理论、实践与发展方向[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7(2):12-16.

[19] 曹英志.海洋经济学理论对海域资源配置的指导价值研究分析:以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为视角[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5):45-47.

[20] 毛彧,傅国华.种质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1(7):43-46.

[21] 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2] 杨文进,柳杨青.生态经济学建设的若干设想:边缘交叉经济学科建设的一般方法论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34-39.

[23] YUNG A.The farmer’s calendar[M].Oxford:Oxford Press,1770.

[24] 杜为公,李艳芳.西方农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新进展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3):94-99.

[25] 王国印.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2(1):26-38.

[26] 冀振松,王金金,田玉辉.基于系统论思想的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5):3537-3543.

[27] 王建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28] 白金明.我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发展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29]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30] 李莹.齐齐哈尔市发展循环农业模式的改进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31] 杨苑苗,窦学诚.基于空间层面的循环农业模式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12):75-79.

[32] 赵良庆,程克群.安徽循环农业模式与生态功能区的耦合[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3):12-16.

[33] 孙佩元,瞿永前,孙加祥,等.现代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综述[J].江苏农业科学,2013(11):454-461.

[34] 林孝丽,周应恒.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实证分析:以南方稻区稻-鱼模式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37-42.

[35] 钟珍梅,黄勤楼,翁伯琦,等.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系统能值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6-200.

[36] 程序.以生物能源产业重新振兴中国生态农业[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23-28.

[37] 吴景贵,孟安华,张振都,等.循环农业中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展望[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1,33(3):237-242.

[38] 冯伟,张利群,何龙娟,等.基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921-1924.

[39] 王隆.山东寿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0] WU D.Recycle technology for potato peel waste processing:A review[J].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6,31:103-107.

[41] PADAM B S,TIN H S,CHYE F Y,et al.Banana byproducts:an under-utilized renewable food biomass with great potential[J].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4,51(12):3527-3545.

[42] 马丽娜.云龙示范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43] PANDOLFINIE,BEMPOSTA A C,SBARDELLA M,et al. Well-being,landscape and sustainability of communication[J].Agriculture&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2016,8:602-608.

[44] 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1.

[45] GREYSON J.An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zero waste,econom ic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7,15(13/14):1382-1390.

[46] GANGNIBO C N,CHENG S G,LEI H,et al.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Benin:strategies for applying the Chinese circular agriculture model[J].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0,3(1):69-80.

[47] 李兆华,马清欣,涂建华,等.湖北省循环农业模式[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72-1575.

[48] 陆萍.湖州市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D].杭州:浙江大学,2014.

[49] 韩玉,龙攀,陈源泉,等.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9):1039-1048.

[50] 吴曼,邓贺囡,王维红,等.江苏省循环农业模式运作水平评价与发展建议[J].江苏农业科学,2015(10):171.

[51] 孙玥,程全国,李晔,等.基于能值分析的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1):188-194.

(责任编辑:高 峻)

F302

A

0528-9017(2017)01-0003-08

文献著录格式:章甜甜,闫晓明,郑露露,等.循环农业内涵及典型模式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3-10.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102

2016-06-24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3)

章甜甜(1992-),女,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发展战略,E-mail:992015184@qq.com。

闫晓明(1963-),男,安徽无为人,研究员,从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农业环境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xmyan9 @163.com。

猜你喜欢
资源生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