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立场”落地生根—以“认识人民币”教学为例

2017-02-26 03:22叶玲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立场经验

○叶玲

让“儿童立场”落地生根—以“认识人民币”教学为例

○叶玲

●小学数学课堂的本原是作为主体的儿童,教学行为应建立在对儿童及其学习心理的认知和把握上,才是有效的。本文以“认识人民币”教学为例,从“儿童立场”出发,结合学生、教材和教学三个方面,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考。

一、困惑与思考

“认识人民币”一课常被教师们戏称为“神”课。说其“神”,实际上有嘲讽意味。这个看起来“很生活”“很家常”的内容教学时一点也不轻松。师生很忙,从课始到课末,教师讲解、学生活动轮番上阵;疏导两难,会的不学就懂,不会的学了还理不清头绪,照顾了这、为难了那,很难拿捏尺度;效果不佳,单位间的换算,灵活性的运用等准确率远低于其他单元,仅70%左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局面?

1.学生方面。

一年级学生对于钱的经验并不丰富,学习用品由家长包办,购买食品衣物等也由家长陪同,单独带钱、付钱、找零的经验实在匮乏,使用大额人民币的经验更少之又少。刷卡机和条码扫描器更让丰富的计算过程不复存在,加上平时无意注意多、有意观察少,不少学生几乎就是零起点学习。

同时,学生的思维发展也值得关注。笔者在一年级上学期赛课上过这一内容,虽然仅仅相隔半年,学生的思维却有天壤之别。“1元最多可以买几支3角的铅笔?”此问题放到一年级下学期几乎不算难题。但上学期,能够答出的学生聊聊无几。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心智水平的成熟,这一内容的学习难度会逐渐降低。

2.教材方面。

人教版将“认识人民币”安排在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先学习面额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后学习面额1元以上的人民币。笔者调查发现,1元以下的小额人民币流通越来越少,逢年过节丰厚的压岁钱让学生对大额人民币的印象比小额人民币更深刻,很多学生先认识的是“100元”“50元”。

此外,“2元”和“2角”的人民币已退出流通不再发行,教材中也没有介绍。但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1元(或10元)有多少种不同的拿法”这样的开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内学习与课外生活的脱节,对学生思维扩散性的训练也就逊色多了。

3.教学方面。

从教学来看,既有高估学生经验的问题,教学环节跳跃太快;也有课堂逻辑不够严密的问题,致使知识都“平铺”着,没有立起来;还有恣意拔高要求的问题,如“玩具汽车56元,全用10元一张的来付款,最少要( )张;妈妈的钱正好可以买玩具汽车,妈妈最多有( )张10元”。

此外像“1厘米=10毫米”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学生尺直观感知,而“1角=10分”的进率只能依照学生的经验去构建,过程过于浓缩,增加了理解难度。

以上思考综合起来可以归结为缺失“儿童立场”。当教学远离了儿童,出现诸多问题也就在所难免。

二、实践与解读

如何让“儿童立场”在教学中落地生根,我做了以下调整:一是从整体入手,所有面值人民币同时教学;二是填补空缺,“召回”新教材删减的“2元”和“2角”;三是着力自主建构合情推理,做到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数学味与文化味交融。

1.激趣导入,认识钱币。

课前猜谜引入“钱”,课始创设购物情境,从数字、文字、图案等方面认识100元人民币,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

从猜谜、购物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先认识“100元”,尊重学生常见、常用“100元”的经验,从熟悉的地方看风景,打破教材把小额人民币和大额人民币分开学习的弊端。

2.构建新知,类推进率。

(1)在自由发现中加深认识。

认识100元后,引导学生运用习得经验认识50元、2元、2角、5角、5分、2分……

提问:1元、1角、1分相比,谁多一些?谁少一些?

揭示:元的单位最大,分的单位最小。

板书:元(写得大一些)、角、分(写得小一些)。

(2)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进率。

美工刀1元,怎样付钱不要找零钱?

自主研究:1张1元、10张1角、2张5角、5张2角。

找出规律:1元=10角。

联系常识,合情推理:1角=10分。

召回“2元”和“2角”,有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元、角、分的板书由大渐渐变小,暗示单位的大小。元与角的进率依赖于学生的经验,不像“厘米”和“毫米”可以借助学生尺直观感知。从1元钱付钱方案的多样总结出1元=10角,再推想出l角=10分,学生自然地掌握人民币的进率。

3.巩固提升,分类简化。

人民币分类,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交流:按硬币纸币分、按单位分、按含有数字几分。

交流第3种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人民币只有1、2、5这几个数?

小游戏:教师当营业员,分别需要1分、2分……9分,学生最简便地付钱。

游戏后发现:不管要几分钱,都可以很简单地用1分、2分、5分付钱。

总结:1、2、5这3个数可以相加组成1~9的任何数,只用这三个数,不仅降低印刷成本,还便于辨认和使用人民币。

再发行人民币,猜猜还会出现哪些面值?

学生设计出200元、500元、1000元……

学生从整体入手认识人民币的品种,在多样化的分类中化繁为简。人民币选用1、2、5这几个数的课外补充,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神奇有趣,焕发出对数学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4.多元总结,拓宽视野。

你学到了什么?表现最棒的是什么?还想知道哪些与钱有关系的问题?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钱币,人民币、美元、日元……世界各国还有各种各样的钱(动画欣赏各国钱币)。钱是什么时候创造出来的?这些问题课后可以继续研究。

新课标强调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课堂总结时我设计了三个有指向的问题,鼓励学生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最后介绍相关知识,鼓励学生去探索更广阔的领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价值。

三、建构与超越

儿童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编者和教者应从全方位视角关注教材,兼顾儿童与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并从儿童的角度多一分质疑、深一步思考。课堂的本原是作为主体的儿童。因此,课堂应该是动态的、成长的过程,如何建构与超越,是作为教者的使命。

1.找准起点——尊重儿童现实。

数学学习与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课堂并不强调“过多”的生活化,但不能脱离儿童的实际,不能强行灌输知识。对于数学课,寻找起点很重要。指导学生预习,在预习中提出疑问;对学生前测,掌握具体学情;课前访谈,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困难。这些做法,都是从儿童立场出发找准起点,将儿童现实和即将学习的目标有机统一。

2.定好路径——优化学习过程。

学习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兴趣,他们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测、计算、推理、实验、验证等过程。如何到达彼岸?途中经历什么?路径至关重要。这样的路径应是学生自主探究、自动生成、结伴同行的,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同学是合作者、共享者。这样的路径并不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而是充满了疑惑、好奇、探究、发现与惊喜。成功的、曲折多变的经历会让收获更大、影响更远。

3.瞄准目标——促进主体发展。

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态度,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不管怎样的评价方式,只要课堂是尊重学生发展的、评价目标是多元的,能从群体儿童关注到个体儿童,从尊重儿童走向读懂儿童,从引领儿童走向发展儿童,真正让“儿童立场”落地生根。那么,毋庸置疑,学生们定会有开阔的视野和广阔的心胸。而这,正是教育所需要的!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立场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