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探析
——以吉林省为例

2017-02-26 17:16邸艳英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吉林吉林省农民

邸艳英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政部,吉林 132101)

文化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探析
——以吉林省为例

邸艳英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思政部,吉林 132101)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吉林省不仅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文化资源丰富的省份,弘扬优秀的吉林精神,挖掘特色文化品牌,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为吉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农村经济;文化强国;推动力;吉林精神;区域合作

1 文化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

1.1 文化能够提高农民素质

经济是基础,决定文化发展水平,同时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是农村生产生活的主体,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能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使农民由靠天和体力吃饭变成靠信息、科技生活,开拓农民视野,转变农民生活方式,适应新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封闭落后的农村,有的农民过着小富即安的守旧生活,缺少商品经济意识,重农抑商、行为懒散、好逸恶劳,宣扬读书无用论,漠视知识的作用,想要改变农民落后的状态,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支持者、受益者,只有通过文化建设,让他们在市场经济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时俱进、勇于进取、勤劳节俭,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2 文化能够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生产水平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自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的生产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经济飞速发展,改革使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消失,农民已经认识到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正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推动力。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现代农民注重打造产品的文化内涵,产品外包装注重艺术性,产品质量注重科技性,产品的经济价值高,市场占有率大。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更多的家庭购买了广播、电视、电话、电脑、手机、录象机等物品,农村的经济活动已经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农民通过农村文化裁体传播的各种经济信息,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动向和经济形势,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开发饮食文化、休闲旅游文化,带动产业经济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上的使用,信息农业时代在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这是一种高效、开放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了农村经济。

1.3 文化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消费和增长

我国农民人口多,但由于消费能力有限,没有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最大消费群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他们的消费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来以吃穿为主的单一消费格局,正向提高自身素质的文化、教育、健身、娱乐、旅游等消费市场转变,我们要调动农民消费的积极主动性,把握好农民新的消费趋势,开发他们所喜欢的精神产品,使农村地区的文化产品丰富起来,让农民的消费成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各地方开始打造本地特色文化产业,加强了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投资传统文化产业成为众多商家新宠。生产和消费相互影响,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带动生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城乡居民消费,消费也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形成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1]。

2 文化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途——以吉林省为例

2.1 政府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吉林省政府积极响应文化强国战略,为使吉林文化形成特色鲜明、活力迸发的喜人局面,出台了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政策,2009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10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意见》、2013年《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些扶持文化发展的政策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做好指导、服务工作,给文化企业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给他们在贷款政策和利率上优惠。为了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吉林省实施了系列文化惠民工程,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视难、听广播难的问题,现在,吉林省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政府每年“送戏下乡”4000多场,农村文化大院全省900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覆盖,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正在全面展开。吉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农民的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致富的路越走越宽,繁荣了农村经济。

2.2 高校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吉林省高校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咨询和服务。有的高校图书馆向农民开放,有的高校组织支农小分队,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法律政策、医药卫生的服务,有的高校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的高校教育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心尽力。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开展送教育、送科技、送物资的“三送”活动,积极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与双辽、九台、双阳等地进行院地合作项目对接,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吉林省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在暑期进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解放农民思想,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现代化。吉林省政府2005年开始的“大学生村官”工程,向农村输送优秀毕业生,为农村基层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06年8月,携手高校专家、技术员在全国第一个开通了12316新农村热线,为农民提供各种实用信息服务,为农民增收15亿多元。

为配合高校支农惠农活动,2012年吉林省团委推出“百基千队服务万村行动”计划,“百基”指建立100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千队”指建立2000支社会志愿者服务队,在未来五年的时间里,将在全省近万个乡村开展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这个支农惠农工程,锻炼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为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3 弘扬吉林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吉林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厚重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吉林地区宽容、团结、乐观、豪爽、合作、善交往的性格特征。吉林境内的各民族在生产生活的相互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勤劳勇敢、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果农民拥有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精神,就能够化解市场经济中的矛盾,脱贫致富,形成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氛围[2]。

吉林人凭着拓荒者的精神,去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现在长影世纪城、吉林动画学院的科技创新产业方兴未艾,这种科技创新精神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会为吉林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不能全靠政府和科技人才的努力,还需要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积极参与,在农业技术推广使用中,各地情况不一,有着一定农业知识的农民,根据变化的生产条件进行调整,农民应用农业技术的过程也是对农业技术主动探索的过程,农民所积累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除了“子承父业”,很大一部分是凭借进取创新的精神探索出来的。凭借勇于进取的奋斗精神,吉林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推动地,每年为国家生产大量粮食和农副产品,支援了国家经济建设,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4 开发文化资源,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吉林省文化资源丰富,境内40多个民族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性的精神产品,吉林民间文学光彩夺目,有创世神话、英雄神话、萨满传说,尤其是地方风物传说,人参、狩猎、松花石(砚)、采金、矿泉水、木把等行业的民间故事在吉林大地被演绎得层出不穷。吉林文学中朝鲜族、满族、蒙古族的创作数量享誉全国,吉林音乐有出名的汉族东北大秧歌、蒙古族马头琴、长白山森林号子、满族萨满音乐、朝鲜族民歌等,吉林民间美术有剪纸、布偶、贴画、葫芦画、石木雕、刻纸、年画、枕头顶刺绣;吉林书法艺术以集安市的“好太王碑”为代表,吉林市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吉林地方剧种有“二人转”、吉剧、新城戏和黄龙戏、三老人、皮影;吉林传统手工技艺有马头琴制作、查干湖全鱼宴、安图松花砚制作工艺、老白山皮匠、朝鲜族打糕制作技艺、朝鲜族稻草编制、长白山满族木屋建造技艺;还有扶余、高句丽、渤海、辽金时期历史文化古迹和红色革命遗迹等,吉林省城乡群众从春到冬,因地制宜,依托当地文化活动场所,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同时调动各方力量,发掘、开发、保护传统文化资源,吉林市有浪木根雕、易拉罐工艺品、剪纸、北山庙会等文化品牌,四平市依托满族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叶赫满族风情旅游节、伊通牧情谷萨满文化园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辽源市有农民画、二人转、琵琶等文化品牌,通过整合开发这些文化资源,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吉林经济发展。

2.5 区域合作,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区域合作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进行的合作,区域合作内容主要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等方面,其中文化资源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资源与当地其他资源结合,形成系列本地特色产业,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能增进相互的了解、信任和友好,从而更好地进行经贸合作,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

东北亚区域合作是指由中国、俄罗斯、日本、蒙古、朝鲜、韩国等国在资源、市场、贸易、技术、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多边合作,该区域人口4亿多,合作前景广阔,整合利用这些不同民族国家的资源,会大大促进东北亚区域经济的发展。吉林省位于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地带,拥有地域优势,与东北亚各国广泛合作,尤其要利用好日本和韩国的发达农业技术,同时发挥我们农业大省的作用,出口农产品创汇,扬长避短,学习日韩发达的农业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升级换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改善吉林省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同时,对日、韩、俄的劳务输出,缓解了吉林省农民的就业压力,增加了百姓收入。

区域经贸合作带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现在,东北亚区域内文化合作成为新的热点,中、日、韩同属一个文化圈,伦理、价值观上有相同的文化理念,在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上会有很多相通之处,为广泛合作提供了可能。吉林省丰富的历史遗迹、旖旎的边境风光、厚重的电影文化、闻名遐迩的关东美食,可观光的工农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为打造特色国际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广受欢迎。

吉林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重要成员,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域内,吉林省政府将重点打造长白山文化建设带,通过整合长白山丰富的文化资源,形成长山白文化品牌,以创意文化产业引领长白山文化旅游休闲产业、民间传统工艺产业,在区域交流合作中形成富有吉林特色的文化产品,让长白山文化成为吉林文化的标志性符号[3]。吉林省是东北亚区域合作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战略的积极参与者,不仅增进了民族国家间的团结,提高了开放水平,而且作为受益者,改善了民众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黄向阳.文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J].特区经济,2008(4):16-18.

[2]宋 铁.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的建设[J].农民致富之友,2012(17):123.

[3]唐利芹.长白山文化与构建和谐的东北旅游经济运行机制[J].中外企业家,2013(32):42-43.

The Remarkable Impact of Culture on Boosting Rural Economy:A Case Study of Jilin Province

DI Yany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Jil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Jilin 132101,China)

Being a driving force behi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Culture supplies the spiritual impetus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As a major agriculture province,Jilin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rich cultural resources.Cultural activities(such as,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Jilin spirit,promotion of unique local cultures,and encouragement of the positive initiative of all sides in building cultures)are able to boost the rural economy,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and contribute to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all-round way for Jilin province.

rural economy;development of a strong culture in China;driving force;Jilin spirit;regional cooperation

F320

A

2017-04-28

邸艳英(1970-),女,吉林省永吉县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学与研究工作。

李延霞

猜你喜欢
吉林吉林省农民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吉林卷
吉林卷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
吉林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