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研究

2017-02-27 09:38于广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7年3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性质

于广周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驻马店 463000

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研究

于广周

河南驻马店市中心医院 驻马店 46300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 2015-05—2016-05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以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2组均实施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斑块检测,分析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 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发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

急性脑梗死;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

脑梗死发病类型多样,按照发病部位及发病原因可分为腔隙性梗死、脑血栓形成等。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且能在发病后短时间内达高峰,导致患者出现耳鸣、头晕、偏瘫等症状,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炎症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能对全身炎症情况进行准确反映,可作为预测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认为,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颈动脉硬化发挥重要的作用[1]。本研究以50例急性脑梗死与50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探讨急性脑梗死与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05—2016-05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实验组,均经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以同期到体检的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8~80(67.0±8.2)岁;病程3~20(12.0±1.3)h。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48~80(67.3±8.4)岁。2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2)研究前2周未使用过相关药物者;(3)无急慢性炎性病变者。

1.3 排除标准 (1)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2)严重脏器疾病者;(3)恶性肿瘤患者;(4)严重感染者;(5)不愿参与本研究者。

1.4 方法

1.4.1 检测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采用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抽取5 mL静脉血。通过免疫透色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所用仪器为上海维世康医用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的自动生化仪及相关试剂盒,严格按照仪器与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颈动脉斑块性质采用法国康强医疗有限公司生产的SICM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确保头部处于后仰状态,充分暴露颈前部位,对仪器频率进行调整,指导患者将头部稍微偏向一侧,检查两侧颈总动脉,并测量颈动脉内膜与中层间厚度。观察颈动脉斑块所处位置、形态、表面积等,记录动脉斑块的性质、大小等。

1.4.2 诊断标准:超敏C反应蛋白正常范围0~3 mg/L。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增厚:颈动脉内膜与中间层厚度1.0~1.5 mm;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与中间层厚度1.5 mm以上;无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较为光滑、完整[3]。

2 结果

2.1 2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厚度对比 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厚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斑块

2.2 2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对比 实验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对比 [n(%)]

2.3 实验组不同亚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 实验组中,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实验组不同亚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注:与不稳定斑块组对比,t=19.700、21.785,*P=0.000、0.000;与稳定斑块组对比,t=0.217,#P=0.834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在急性脑梗死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动脉粥样硬化发挥重要作用。目前临床多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动脉狭窄,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研究认为,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外,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卒中的因素还包括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4]。

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炎症敏感标志物,C反应蛋白为应激性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均有参与。临床实践表明,炎症反应在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超敏C反应蛋白有重要意义[5-6]。通常情况下,当机体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较少。一旦机体组织受到创伤或损坏,在白细胞介素-6的调控下,增加肝脏合成C反应蛋白量,并释放到血液中,相较于正常生理浓度,其可高出几百倍或更多。一旦机体组织结构恢复到正常状态,炎症反应会快速消失,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也会随之降低,并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通过对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能准确反映出脑组织缺血梗死后出现的急性炎症反应强度,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此外,超敏C反应蛋白为急性期反应蛋白,能与肺炎球菌荚膜C多糖物质发生反应。

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动脉粥样硬化也发挥一定作用。一旦患者出现颈动脉斑块,会导致血液内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团状或块状结构,从而促使动脉粥样斑块及颈动脉内膜厚度增加,进一步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脑部血流动力学。随着颈动脉斑块体积的增大,会堵塞患者颈动脉,阻碍血流,致使患者出现局部组织缺血坏死[7]。此外,不稳定血流会给动脉壁造成冲击,可能引发动脉斑块破裂或脱落,从而对血小板进行激活,促使其进入人体启动纤溶系统,引发动脉血栓。一旦血栓随着血液进入脑动脉,会引发脑梗死。所以,颈动脉斑块性质可作为预测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文献[8]结果相符。因此,相较于健康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厚度均明显提升。此外,实验组中,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急性脑梗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斑块性质发挥重要的作用,可将其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疾病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

[1] 马金玉.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17(11):50-51.

[2] 郭恩会.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77-78.

[3] 秦虹霞.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5, 10(21):48-50.

[4] 宋彬彬.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 6(17):152-153.

[5] 刘汉毅.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2):48-49.

[6] 朱风俊.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7):64-65.

[7] 张海军.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 8(8):42-43.

[8] 杨青松,王遂山,张颖,等.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关系的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9):34-35.

(收稿2016-09-12)

R743.33

A

1673-5110(2017)03-0081-03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性质
弱CM环的性质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性质的应用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完全平方数的性质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