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记

2017-03-01 03:44
新传奇 2017年2期
关键词:农谚谚语口头

谚语: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记

谚语作为口头传承的民间智慧,以十分精炼活泼的口语形式,记录了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信仰观念等。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标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最早记录下来的谚语是那些“农谚”和“气象谚语”。例如:春打六九头(即立春在六九的第一天),遍地走黄牛

口头传承的民间智慧

我国的谚语源远流长,世代相传。据考证,三千年前的周代,学者们就已在著述中经常引用谚语,或称“古者有谚”,或称“古者有言”,表明谚语在此时就已相当流行。清代学者曾廷枚在其《古谚闲谭》把谚语的“生辰”追溯到比周代更早千年的夏、商。明朝的学者杨慎认为在黄帝时期就有了谚语等等。这说明在人类有了语言但还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谚语即已产生。

在《尚书》、《左传》等先秦典籍中不仅常常引用“夏谚”、“周谚”等,更有大量古谚的记载。如相传是尧时的谚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易经》中的“失之毫厘,差以千里”;《韩非子》中的“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等古谚,历传数千年,至今仍活在民众口头。

谚语作为口头传承的民间智慧,从实践中产生,人类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从谚语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十分精辟的经验总结。谚语在人民生活中具有多功能性的作用,它经常给人们以各种各样生产斗争方面的知识经验,也给人们丰富的社会斗争方面的知识经验。

时代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谚语,经过历代现实生活的磨砺和沉淀,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独具体系,种类繁多,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的艺术形式,它几乎存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从谚语所涵纳的内容上可把谚语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谚和社会谚。

在所有的谚语中,生产谚是产生得最早的,是劳动大众对自然规律,生产经验的认识和总结。在此类谚语中农谚则是最多的。如:“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这是上古时代人们依靠对天象物象和气象的观察来决定农时,指导生产和安排生活。“种田不用问,深根多上粪”——这是生产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应该如何施肥,进行田间管理的农谚,它指导着广大农民的农事活动。

同时,谚语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谚语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则势必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在“谚海”里,一条谚语也能折射出一段漫长的时代风貌,如:“洋袜子不绱底,县太爷也穿不起”,“男人嫌女人一张纸,女人嫌男人只有死”等就是一幅幅旧中国生活图;而“妇女能顶半边天”,“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则反映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这些都说明了谚语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反映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

谚语作为记录“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的文化载体,也深深印上了该民族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是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

首先,谚语是对民族精神的反映。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便是在不同背景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起来起来的两种文化。农耕民族生活在河湖密布、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理想地带,优越的生存环境形成他们内倾型的文化性格。大量谚语反映了农耕民族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哲学、家园意识等。如“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善人流芳千古,恶人遗臭万年”等。

其次,谚语还表达了古人的宇宙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汉语谚语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自然规律与人事规律相比较而存在,如“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顺天则存,逆天则亡”等;二是天事主宰人事,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三是“天”成为正义的化身,如“人算不如天算”,“人有善心,天必从之”,“皇天不负好心人”,“天道酬勤”,“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等。

综上所述,谚语是广大民众对生产和生活经验的一种实践性的总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标记”。

(《文艺生活》2013年10期、《齐鲁晚报》2013.6.13等)

猜你喜欢
农谚谚语口头
蝗虫农谚试析
如何写口头通知
口头传统所叙述的土尔扈特迁徙史
谈数学核心素养下初中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农谚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
口头作文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