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

  • 农谚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路径探索——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
    农谚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路径探索——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语言使用与社会认同》作者:付义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ISBN:9787516183106农谚作为社会谚语体系中的语言类型之一,被定义为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的言语,多数词典书籍还将农谚细分为农民思想、农民价值观及农民阶级等具体言语条目。为保证农谚概念的完整性,根据农谚发展历史与演变进程,农谚分为广义与狭义两方面定义,广义农谚是指通过有机融合农民思想与价值观念

    中国农业气象 2023年10期2023-10-20

  • 农谚的文学价值阐述
    历代学者十分重视农谚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却很少关注农谚的文学价值。农谚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场景,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农谚有着高超的语言表现技巧,能够传神地表现出自然意境,具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农谚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素材,给文人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历代仿作者层出不穷。农谚亦往往被文人采摭入诗,成为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的传世常言,是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劳动实践中所获得的生产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农谚音韵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26

  • 跟着7句农谚学种四季豆
    动人民是如何通过农谚来种植四季豆的。1 要种四季豆,不在清明后农谚“要种四季豆,不在清明后”是对四季豆播种时间的要求。“不在清明后”说明四季豆的播种时间大致在清明节之前。这句农谚也符合“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传统。因为四季豆在13℃以上才具备发芽能力,在10℃以下和35℃以上发芽能力会受到抑制。四季豆的发芽适温要求在20℃至25℃之间,生长适温要求在18℃至20℃之间,在低于15℃和高于30℃的环境下,四季豆的授粉结实能力会受到阻碍。从四季豆的最低发芽温度

    电脑迷 2022年5期2022-11-08

  • 课程思政背景下“农谚”在土壤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行了实践应用。“农谚”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包含祖辈父辈对土地土壤的爱惜、对庄稼的守护,包含农事种植的经验和教训。它源自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反复检验、不断发展,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哲学思想,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在《孟子》《国语》《管子》和《韩非子》等著作中均能够找到农谚的存在。而这些经验和教训就像“父辈的旗帜”,在科学技术手段不发达的过去,对促进农业生产丰产丰收起到重要作用。他们被最经济、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为后人从事农事生产劳动的“宪章”

    安徽农业科学 2022年17期2022-09-21

  • 论攀枝花本土“农谚” 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农村谚语(简称“农谚”)是探究攀枝花本土地方文化的瑰宝,其反映了当地简朴务实的山地农业文化、质朴和谐的婚俗文化、纯朴智慧的修身文化和豐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文化。【关键词】攀枝花本土方言;农谚;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8-0117-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36基金项目:攀枝花市科技局202

    今古文创 2022年18期2022-05-19

  • 番薯农谚浅析
    词汇史、农业史。农谚是劳动人民对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同时对农业生产又起指导作用的人民口耳相传的谚语[1](P242)。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在漫长的农业历史中,劳动人民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劳动者对农学专著的利用率较低,与农谚相比,农书对农业的指导作用有限,而农谚作为口口相传、言简意赅的农业生产生活经验,是必然能够反哺农业生产的。据初略统计,在近3万条农谚中,农作物方面的农谚共有15900条,占53.3%。其中,粮食作物方面的农谚有10909条,经济作物方面的农

    农业考古 2021年1期2021-12-14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谚对外传播困境及对策
    去”的重要内容。农谚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部分,彰显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涉及养殖、种植、园艺、气象等各个方面,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农耕文化传播必然涉及中国农业的对外传播。然而,学术界对中国农谚传播的相关研究并不多。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谚特点及其对农业指导作用的分析和农业文化产物(如织耕图、二十四节气等)的文化价值的探讨上。[1-5]而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谚语特点的分析及其社会价值的探讨。[6-7]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者虽然对农谚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2021-11-25

  • 农村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探究
    典;二十四节气;农谚;特色文化8月5日,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团体决赛,中国队由陈梦、孙颖莎、王曼昱出战。最后以大比分三比零战胜日本队,获得冠军。在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日本记者問中国队为什么这么强?陈梦的回答是:“传承!”国乒辉煌的背后有传承的力量,泱泱大国的辉煌背后,更应该有传承的力量。但五千多年的文明承载着太多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农村教育,学生该传承着什么呢?传统文化的哪一块精髓根植于农村学生心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同时又能激发学生们的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0期2021-10-21

  • 漫话“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
    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我国既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广泛流传的农谚民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二十四节气”中有关农事、养生的农谚民谣就有万余条,自古至今对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休养生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16年11月30日,我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正是对蕴含了中华民族古代先民智慧而成的农谚民谣的莫大肯定。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它通过农谚民谣潜移默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4期2021-09-10

  • 春日里的农谚
    开始念叨这熟悉的农谚,几次三番要动身回老家打理他那荒废一冬的菜园。这春日里的农谚,如一把标度尺,时时提醒着深受农耕文化熏染半辈子的父亲切莫耽搁了农事。春日里的农谚,大都和二十四节气紧密相连,就像传承乡村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印象里,许多几近于文盲的祖辈们,一年到头忙于田间劳作,挂在他们嘴边的莫过于一个又一个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农谚了。对于孩童时期的我们,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这种最早的文化启蒙。“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记忆里,春节一过,许多乡亲

    参花·青春文学 2021年4期2021-04-19

  • 山东农谚中的传统农业思想探析
    金荣[内容提要]农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形成的,农谚与农书等正统农学相比更具现实指导意义,有农民自己的农书之称。《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是中国传统农业思想的奠基石。山东农谚是山东地区农业生产的产物,其不仅具有丰富的农学知识,亦体现出农本、天生、地养、人成等丰富的传统农学思想。因此,应把农谚纳入传统农学和农史的研究范畴,既有利于传统农谚的保护,亦是对传统农学的有益补充。孙金荣(1963- ),男,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古代文化史,农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12-23

  •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英译为例,分析农谚在英汉表达中涵义与指称的异同,指出农谚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对文化意象的理解不当。研究成果有助于译者注重意象涵义的对应转换,推动基本概念的英译修正关键词:涵义 指称 专名 农谚 典籍英译1.引言农谚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核心内涵。在谚语翻译研究上,冯庆华认为谚语翻译应注重其口语化特点和语言的艺术性,切忌望文生义的去套译原文[1]。曾东京认为谚语翻译时不能为追求“顺”与“地道”而夹杂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3期2019-03-30

  • 《齐民要术》农谚中的文化精神简析
    王君君摘 要: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口耳相传下来的农学知识,不但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有指导意义,还可以从中透视传统文化精神。《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业科技巨著,书中征引的农谚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是北魏时期活跃的口语性材料,本文通过分析其意义,探究其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关键词:《齐民要术》;农谚;文化精神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口耳相传下来的农学知识,其中既有直观经验的反映,也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2018-11-06

  • 统计信息
    知识的目的。四、农谚农谚被尊为经典农学学识,“学农谚,知农事”更是大家的共同认知。在此我们特向读者征集有关畜牧业农谚,也欢迎大家总结新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新农谚,让农谚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稿件要求:稿件要求真实、原创,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图片要求为JPG、GIF、PNG格式,分辨率至少应设为1024×768像素,请不要将图片粘贴在word文档中,也不要缩小图片。投稿邮箱:cahb@263.net咨询电话:010-59196208 010-57267

    中国畜牧业 2018年18期2018-10-31

  • 2018年6月全国畜产品及饲料集市价格表 元/千克 元/只
    知识的目的。四、农谚农谚被尊为经典农学学识,“学农谚,知农事”更是大家的共同认知。在此我们特向读者征集有关畜牧业农谚,也欢迎大家总结新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新农谚,让农谚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稿件要求:稿件要求真实、原创,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图片要求为JPG、GIF、PNG格式,分辨率至少应设为1024×768像素,请不要将图片粘贴在word文档中,也不要缩小图片。投稿邮箱:cahb@263.net咨询电话:010-59196208 010-57267

    中国畜牧业 2018年16期2018-09-25

  • 2018年5月全国畜产品及饲料集市价格表 元/千克 元/只
    知识的目的。四、农谚农谚被尊为经典农学学识,“学农谚,知农事”更是大家的共同认知。在此我们特向读者征集有关畜牧业农谚,也欢迎大家总结新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新农谚,让农谚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稿件要求:稿件要求真实、原创,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图片要求为JPG、GIF、PNG格式,分辨率至少应设为1024×768像素,请不要将图片粘贴在word文档中,也不要缩小图片。投稿邮箱:cahb@263.net咨询电话:010-59196208 010-57267

    中国畜牧业 2018年14期2018-08-24

  • 处暑时节遵农谚节令水果可防病
    崇裕我国有许多的农谚与养生息息相关,这些农谚指导人们的生活,告诉我们如何更好的利用时令物产防病治病,下面就介绍一些与处暑节气相关农谚中的时令水果,让我们在品尝美味又可防病保健。农谚一:处暑石榴正开口,秋分菱角舞刀枪石榴乃是处暑时节的节令水果,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榴受少阳之气,而荣于四月,盛于五月,实于盛夏,熟于深秋。丹花赤实,其味甘酸,其气温涩,具木火之象。故多食损肺、齿而生痰涎。酸者则兼收敛之气,故入断下、崩中之药。或云:白榴皮治白痢,红榴皮

    养生月刊 2018年8期2018-01-27

  • 湖乡谚语(二首)
    江边走。——鄂南农谚一定是有人见识过什么一定是有人在这个日子里疼过,痛过爷爷的爷爷告诉爷爷爸爸的爸爸说与爸爸儿子的儿子传给儿子在湖乡,晓得天下面是地和地上面是天应该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雷同鲫鱼的刺硬,穷人的气硬。——鄂南农谚一尾尾鲫鱼就是湖岸上的一个个穷人湖岸上的一个个穷人就是活在湖水里的一尾尾鲫鱼他们是湖中鱼类的大部分他们是湖岸人家的大多数把乌鱼鳜鱼青鱼鲤鱼草鱼鳊鱼吃过之后常卡喉咙的总与鲫鱼的鱼刺有关把有钱有权有地位有势力的人一一认过之后正直善良的大都是

    星星·散文诗 2017年22期2017-12-30

  • 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及其地域文化
    22000)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及其地域文化○尹喜清(邵阳学院 中文系, 湖南 邵阳 422000)邵阳农谚的修辞特色表现在韵律的讲究,词语的锤炼以及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邵阳农谚还蕴含着丰厚的地域文化。邵阳方言; 农谚; 修辞; 地域文化农谚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凝聚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劳动经验、社会习俗和情感体验。农谚在语言学、民俗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修辞角度和地域文化谈邵阳农谚的特色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23

  • 农谚
    江东瘦月/江苏农谚江东瘦月/江苏农谚,不往《诗经》《全唐诗》那红木八仙桌的雅座上挤,最多只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那些乡间河道里蜻蜓点水,或是冒个小水泡。农谚时常拣个农家灶间,知趣地挨着土墙旮旯蹲下,端着窑碗,可着劲“吱吱”地吮吸筋道的荞麦面。《诗经》关乎国运龙脉,而农谚只管墒情收成。没有平平仄仄的臭讲究,只需说起来溜,念起来顺。采诗官和翰林学士们根本听不懂,而在最多的人口、最卑微的人群中,农谚是通行的行话。“父诏其子,兄诏其弟”,农谚口碑相传。不遗存在

    连云港文学 2016年11期2016-11-25

  •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生产经验之总结的农谚同样存在于现代德语里。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因为农谚既涉及气候、农业生产,还涉及民俗、节日文化、婚庆文化和宗教文化。德语农谚Karfreitag Sonnenschein-bringt uns reiche Ernte ein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反映了那里有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宗教文化。所以,毫不奇怪,为什么德国作家席勒曾指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一面镜子。在德国,关于农谚的研究近20年来逐渐增多起来,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5期2016-06-08

  • 农谚的生态叙事研究 ——以河南农谚为例
    京100024)农谚的生态叙事研究 ——以河南农谚为例张晶,张富鼎(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北京100024)随着叙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生态叙事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充满生机的研究领域,其理论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重关系,观照人类的生存处境及精神家园,同时又与当代全球生态语境紧密结合,因而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前瞻性和实践性。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灿烂的农业文明,作为其历史记录的“活化石”,农谚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维和理念,宏观上构成了一个完整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7期2016-03-14

  • 河套 农谚趣谈
    吕成玉河套农谚趣谈吕成玉农谚在河套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较为定型的艺术语言,是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鲜明体现,一般都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的。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恰当地运用农谚可使语言活泼风趣,生动形象,增强文章、口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少农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如: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拟人);麦割花红旦(小麦刚熟时的颜色),不割是愣汉(比喻);三月里种上结蛋蛋,四月种上

    老年世界 2015年6期2015-11-20

  • 畜牧文化类作品征稿启事
    知识的目的。四、农谚农谚被尊为经典农学学识,“学农谚,知农事”更是大家的共同认知。在此我们特向读者征集有关畜牧业农谚,也欢迎大家总结新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新农谚,让农谚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稿件要求:稿件要求真实、原创,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图片要求为JPG、GIF、PNG格式,分辨率至少应设为1024×768像素,请不要将图片粘贴在word文档中,也不要缩小图片。投稿邮箱:cahb@263.net咨询电话:010-59194716 010-57267

    中国畜牧业 2015年18期2015-01-24

  • 畜牧文化类作品征稿启事
    知识的目的。四、农谚农谚被尊为经典农学学识,“学农谚,知农事”更是大家的共同认知。在此我们特向读者征集有关畜牧业农谚,也欢迎大家总结新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新农谚,让农谚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稿件要求:稿件要求真实、原创,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图片要求为JPG、GIF、PNG格式,分辨率至少应设为1024×768像素,请不要将图片粘贴在word文档中,也不要缩小图片。投稿邮箱:cahb@263.net咨询电话:010-59194716 010-57267

    中国畜牧业 2015年11期2015-01-24

  • 畜牧文化类作品征稿启事
    知识的目的。四、农谚农谚被尊为经典农学学识,“学农谚,知农事”更是大家的共同认知。在此我们特向读者征集有关畜牧业农谚,也欢迎大家总结新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新农谚,让农谚为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稿件要求:稿件要求真实、原创,字数不得少于800字,图片要求为JPG、GIF、PNG格式,分辨率至少应设为1024×768像素,请不要将图片粘贴在word文档中,也不要缩小图片。投稿邮箱:cahb@263.net咨询电话:010-59194716 010-57267

    中国畜牧业 2015年7期2015-01-24

  • 农谚中的种子科学
    少有关种子方面的农谚,撷取部分,与大家分享。“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是说,如果只追求其他生产和栽培条件,而没有使用良种,肯定不会获得好收成;而只有选用了优良品种,并且在适宜的区域和配套的栽培条件下种植,才能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种地选好种,土地多两垄。”是说,选用优良品种可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假如种同样面积的良种,与种植一般种子相比较,就可以获得1.2倍的产量,相当于扩大了种植面积。“种子年年选,产量节节高。”是说选种不能一劳永逸。不论如何优良的品种

    农家顾问 2014年12期2014-12-30

  • 农谚探析中意文化差异*
    300204)从农谚探析中意文化差异*职莉莉(天津外国语大学 欧洲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 300204)农谚是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在汉语和意大利语中都普遍存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涉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而且涉及农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特定的环境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反映在语言中形成特定的表达。从汉语和意大利语的农谚出发,探讨其中的节日文化、节气文化以及意大利特有的反映农奴和农场主阶级关系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10-26

  • 广州话农谚修辞初探
    彩多姿的格言式的农谚,通俗而生动地总结了他们丰富的生产斗争知识和经验。这些农谚,在过去和现在都在民间广泛地流传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究其原因,除了其丰富的内涵以及展现出的智慧火花外,还在于其文句优美,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正如王力所言“修辞是语言美的艺术”[1]20。杨树达也言:“若夫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1]19。陈光磊亦说过:“修辞就是语言美的创造”[1]20。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广州话农谚修辞格的分析、归纳,使得我们能在欣赏其优美、精炼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2013-04-11

  • 民国以来甘肃农谚文献述论
    730000)农谚自古有之,长期以来在民间通过口耳相承广泛流传,历代农书和谚语等文献中也多有引用和收集,先秦时期的《夏小正》和《诗经·七月》中农业谣谚的痕迹比较明显。唐代黄子发所撰《相雨书》从九方面讲述了观雨之数,应是在长期观察和总结天气谚语的基础上编纂而成,虽失去谚语面目,但尚有残存。宋代周守忠辑有《古今谚》。特别是明清以来的一些时令占侯类农书中广泛征引农谚,如明代娄元礼根据收集整理的谚语以及他本人走访、验证,历经数年编成的《田家五行》。此后如:冯应京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6期2012-04-13

  • 农谚在河南冬小麦种植及气候适应中的应用
    俗、规范[1]。农谚作为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在中国农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地方性知识”。农谚是以地方自然条件、技术能力为认知背景的农业生产经验的提炼,因此,具有生动形象的认知、传承意义,同时具有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的有效性。本研究将通过建立农谚反映的冬小麦生育期时序关系,并利用气象测量数据分析农谚与冬小麦生育期气温变化、降水及旱灾适应的关系,进而使定性经验农谚与定量气象观测数据结合起来,一方面探讨地方性知识应用研究的方法;研究传统农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年4期2011-05-09

  • 陇东时令节气农谚与农耕生产探微
    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谚作为传统经验农学的集大成者,有着深刻的农耕文化内涵。一条农谚,经过数代人的口耳相传,经生产实践验证是正确的,才得以保留并且广泛传播。因而,有关时令节气的农谚中必然反映着一些农业节令性耕作习惯,蕴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内涵。一、陇东农谚的搜集整理陇东农谚的搜集整理,肇始于当地方志及史料著作,但数量极为有限。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很注重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甘肃省群众艺术馆于1958年8月编印了两册《新农谚》,其中收有部分介绍陇东各地生产经验的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9期2011-04-12

  • 油菜文化杂谈之二:油菜农谚
    化杂谈之二:油菜农谚官春云(湖南农业大学,长沙 410128)油菜农谚是农民长期种植油菜实践的经验总结。从种油菜好处多、良种与播种、育苗移栽、施肥与管理、收获等五个维度,梳理了最典型、最常用、适用面较广的54条油菜农谚,并对部分谚语的涵义加以解读。油菜;农谚;油菜文化农谚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油菜农谚与其它农谚一样,是农民在长期种植油菜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并通过口头流传至今,是油菜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很多观点和提法对现在仍有指导意义。它有以下三方面的

    作物研究 2011年6期2011-02-10

  • 中秋枣乡行
    红玛瑙。”用这句农谚来形容新郑应该再贴切不过了。行驶在通向枣园的小路上,我看见路两旁是绵延不断的枣林,枝桠相接的枣树上结满了红如玛瑙、绿似翡翠的枣儿,把树枝压得弯下了腰。在阳光的照射下,这迷人的枣林和湛蓝的天空、雪白的云团相互映衬,成为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枣子,有青的,有红的,有大的,有小的。人们有的拿着打枣杆儿,有的干脆爬到树上去,使劲摇晃着树枝,有的在地上手忙脚乱地捡枣儿,好一派热闹的景象!(指导教师王苗文)

    读写算·高年级 2009年2期2009-01-21

  • 我给“农谚”挑刺!
    师刚刚教我们几句农谚,是这样的:‘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现在是春天,今天有雾,根据农谚,就该起风了。”妈妈听后夸了我好几句呢!我就这样一直期盼着春风吹拂……(评:一问一答,对话写得好。这一段基本上是对话,能够在对话里把事情写清楚,也是一种写作本领。小作者用的句子大多数是短句,很有特点。句子不一定要长,只要把事情写明白了就是好句子。)到了中午,我左盼右盼也没盼来风伯伯。我感觉书上的那一则农谚一定出了错误。我在福州生活已经快10年啦,经过我的实地调查

    作文大王·中高年级 2007年5期2007-05-26

  • 乡村语言
    杨金玉农谚农谚是农事孵出的朴素的鸟,在四季的树上做巢,风霜雨雪是她无华的羽毛,岁月把她擦拭得亮丽可亲。农谚是土里土气的诗歌,具有田园的风韵、泥土的韵脚。稻谷一样通俗的激情,被植物们朗诵得平仄有致。农谚响起时,田地里便有五颜六色的回声。农谚是节气的钟表,挂在农家四季的墙上,准确有序地周而复始。她振翅而歌的时候,种子发芽了,庄稼拔节了,果树结果了,雪花飘摇了,每一句平淡的许诺一一兑现了。雁字抒写天空,溪水轻描山坡,便有农谚的回声。农谚被庄稼高高举过头顶,被农民

    散文诗 2005年4期2005-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