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学习权”理性回归数学课堂

2017-03-01 20:42田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

田娟

[摘 要]“学习权”是国际社会赋予学生的一项权利,然而,很多学生却失去了这种神圣的权利,进入一种“被学习”状态。从师生角色空间、对话空间、思维空间的开放视域探寻学生自主探究权、提问质疑权、想象创造权等“学习权”的理性回归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探究权;提问质疑权;想象创造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57

“学生不仅是受教育的存在,也是行使学习权的主体。”“学习权”是国际社会赋予学生的一种权利。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权”,将“学习权”还给学生,就是要求课堂中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创新,通过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权利,将“学习权”还给学生,授予学生自主探究权、提问质疑权、想象创造权,保障学生能够高水准地学习。

一、开放角色空间,授予学生自主探究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学生真实的学习活动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前提下的无拘无束地学习。传统课堂中,教师角色是课堂的权威控制者,教师单方的传授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毫无自主探究权可言。新时期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学生最基本的自主探究权还给他们。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授予他们自主探究权,更要让自己从传道者、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为了保障学生的自主探究权,教师还要努力营造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确保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放手让学生尽情地探究。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千克的认识”时,我边说边出示两袋食品:“有一袋饼干和一袋巧克力外包装一样大,猜猜哪袋重?”有的学生猜一样重,有的学生猜巧克力的重。“怎样验证你的猜想?”我追问道,“请你们想办法来比一比这两袋食品的轻重,如果需要什么材料请自己到讲台上领取。”我将探究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许多学生将两袋食品拿在手中掂一掂,但由于这两袋食品的重量相差不是太明显,掂一掂的办法不能有效比较出哪一袋重一些,于是他们想到了用“称一称”的方法来比较。学生到讲台上领取了台秤,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台秤,但他们经过观察和尝试,以及自己的摸索后,不仅学会了台秤的操作方法,还学会了读数,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台秤的使用方法和对“千克”的认识后,我继续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利用台秤称量了1千克大米,称量了自己书包大约重多少千克……经过进一步的自主操作,加深了对千克的认识和理解。

真正将探究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不机械地灌输,不牵着学生走路,让学生绝对自主地探究学习,彰显学生主人翁的学习地位。

二、解放对话空间,保障学生提问质疑权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问是思维的催化剂。教学中有一种误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听讲是学生的使命。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让学生几乎毫无反问的机会,多数学生只是习惯于听而不擅长讲,不愿提问,不敢质疑。其实提问不只是教师的特权,也是学生的权利,属于学生的基本“学习权”。

學生在课堂中不敢提问的原因主要是畏惧教师的威严,还有就是心理胆怯、害怕出错、怕人取笑、不够自信,造成这些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创造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导致学生不敢提问。为了保障学生的提问质疑权,我在数学课堂中与学生平等对话,还学生心理自由,鼓励学生敢想敢言、敢于提问、勇于质疑,促进学生形成不唯师、不唯书的意识,从而勇于批判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充分行使自己的学习权。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给学生出示了情境图:绿花有12朵,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红花比黄花多7朵。在学生观察、交流了相关数学信息后,我提出:“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根据各自的理解纷纷提问,有的学生提出:“黄花有多少朵?”有的学生提出:“红花有多少朵?”甚至有学生提出了:“三种花一共有多少朵?”看到学生提问的热情被激发了,我鼓励他们:“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我们先不急着解答这些问题,先把题目中的几个条件按顺序在线段图中填写出来,然后看看有什么发现。”“根据‘绿花有12朵和‘黄花的朵数是绿花的2倍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黄花的朵数。”学生甲填完线段图之后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发现。“计算出黄花的朵数之后,我们就可以求出红花的朵数。”学生乙不甘示弱地讲出自己的发现。“计算出黄花和红花的朵数之后,我们就能够算出三种花一共有多少朵啦!”学生丙兴奋地说。“是呀,同学们真聪明,提出的几个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刚才大家在无形之中就发现了问题的解答方法,你们是从什么想起的?”我顺势问道。“我们都是从条件想起的。”聪明的学生道出了本堂课的教学中心。“对了,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从条件想起,就能顺其自然地解决问题。”我趁机进行归纳总结。“老师,解决问题非得从条件想起吗?”学生丁在我总结完毕后提出质疑。我立刻表扬了他:“你的想法非常棒!从条件想起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解决问题时不一定非得从条件想起,我们还可以从问题出发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保障学生“提问质疑”的权利,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动力,充分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探究意识。

三、释放思维空间,给予学生想象创造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天生就有好奇心理、想象意识、创造潜能,课堂理应成为滋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沃土。

想象无极限,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不再约束和禁锢他们的思维,要拓宽他们的思维天地,拓展他们的想象视域,鼓励他们奇思妙想,在创造的天空自由翱翔。我在数学课堂中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自由的想象活动,引导他们跳出封闭思维的圈子,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引领他们互动展示,在对话交流中擦出火花,生成创新灵感。我还提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创造的渠道,鼓励学生发散思维,释放思维空间,提升思维效能,激励学生想象和创造。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平移和旋转”时,我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观察电梯和电风扇等物体的运动中认识平移和旋转,并发挥想象,模仿一些物体平移和旋转。有的学生能想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或经历过的现象,如滑滑梯、蹦极、乘汽车等属于平移,转椅、海盗船、开关门等属于旋转;有的学生还展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肢体创造一些平移和旋转现象……他们在丰富的想象、演示、体验中对平移和旋转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孕育知识的土壤,还是舞动思维的舞台,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解放学生大脑,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提供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让我们肩负起捍卫学生“学习权”的使命,让学生的“学习权”理性回归数学课堂。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
让趣味融入数学课堂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真实与需要的对话, 激情与智慧的飞扬
谈谈提问在高一年级数学课堂上的运用
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