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六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

2017-03-01 10:32韩丽坤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1期
关键词:列式圆柱应用题

韩丽坤

摘 要: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头疼的题型,是保证数学学习是否成功的基础,是学生学好更多数学知识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钥匙。通过对应用题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风。

关键词:教学 应用题 教学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推导、综合数量关系,由已知求出未知的过程。应用题的解答不仅要综合运用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意义、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能力。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但可以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时必须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规律,结合应用题本身的结构特点,改变教法,化难为易。针对应用题的不同结构特点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授6年级解决问题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概念公式类的解决问题

概念公式类的解决问题,主要是圆、圆柱、圆锥的相关应用题。教授这样的应用题。我是这样做的:

1.动手操作,理解概念、公式

不管是圆的教学,还是圆柱圆锥的教学,我都让学生准备好实物,通过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剪、拼、算等过程,先理解概念,了解公式。在教授圆柱表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通過观察了解到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用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再展开来,先观察,再说一说。再让学生弄清长方形纸板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底面周长×高。认识了侧面积,再求表面积学生就容易了。在讲授圆锥体积时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计算圆锥的体积需要哪些条件?圆锥的体积与什么体积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接着由学生实验,三种不同关系的圆锥、柱进行倒沙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圆锥体积=底面积*高*1/3,V锥=1/3Sh。

2.细读题目,明确已知、问题

细读题目,是应用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自己感知信息数据的过程。读,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事,其实,要把应用题读通、读透,还是比较困难的。有的学生之所以做错,其实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读题时走马观花,没有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应用题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这么说:“与其让学生抄题目,不如让学生多读题目。”这当中的道理,就像让学生抄不认识的字一样,不论抄多少遍,学生还是同样不认识、不理解,读的时候一定要全面、仔细,既不加字也不减字,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也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捕捉信息数据的能力,为学生理解题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读明白后,找出已知、问题。

3.回顾公式,列式计算

弄清题意后,回顾解答本题所要用的公式,列式计算。例如: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9.42厘米。高是3厘米,则侧面积?表面积?解答此题,要知道侧面积、表面积公式,还要知道已知圆周长怎样求面积,了解了这些才能做出本题。利用好知识的迁移,做题会更容易,这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利用学过的不同知识解答出一道题,会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4.检验,自我评价

解答完毕后,把结果带到原题中检验,一定是带到原题,而不是算式中。这样能检验出自己算的对不对;也可以从后往前算一算,就是把问题当成已知,把已知当成问题,这样来检验算的对不对,如果正确由问题就可以求出已知。检验正确,自己给自己一个评价,在本上画一个小红花,也可以老对评价,小组评价,全班评价,老师评价等。要知道六年级的学生也是很喜欢小红花的哟。

二、百分数的解决问题

1.找单位“1”,明确数量关系

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的突破口和单位“1”等,进而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等量关系),属于分析的过程。突破口一般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是学生理解题的拦路虎,通常是带比、是、占、分数或几倍等的语句。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找出这种句子进行理解。单位“1”是用来衡量的量,一般是紧接分数或几倍前的那个量;有比时,通常是相比的几个合起来的总量;或者就是题目中的总路程、总工作量等。总的说来,和谁进行比较,谁就是单位“1”。单位“1”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之一。学生是否找准单位“1”,常常影响解题的对错。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用来比较的量,教给学生识别比较量的方法,以便找出单位“1”的量。数量关系是应用题的灵魂,是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学生解答应用题最大的困难。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要使学生学会用知识来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能获取数学基础知识,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从具体题目中找数量关系的能力。只有找到正确无误的数量关系,才能根据数量关系进行正确的解答。

找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三种:

①对已知条件和问题逐一找;

②对已知条件和问题综合找;

③明确单位“1”,画线段图找。画线段图时,一般是先任意画一条线段来表示单位“1”的量,然后确定应该分的段数……单位“1”的量画好了,再画其他的量。

例如:“一条裤子的价格是75元,是一件上衣的75%。一件上衣多少元?”在这道题中,“是一件上衣的75%”是一个缺省条件,是题目的突破口,应注意理解;应该把“上衣”看作单位“1”。学生这样理解后,自然能找出“裤子单价=上衣单价×75%”这一数量关系,或者画出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2.教给解题方法,准确列式

教材给出了四种类型。我把它分成两个类型,单位“1”已知和单位“1”未知两种情况。若单位“1”已知,用乘法解答;若单位“1”未知,要求之,用除法或列方程用乘法解。若单位“1”已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就用“(多-少)/比后面的量”如:一个乡去年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列式为(14-12)÷12。为什么不除以14,因为比的是原计划12,这样学生易于理解。若单位“1”已知,求“比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数”或“比一个数减少百分之几的数”的实际问题,就(1+-百分之几)×单位“1”的量。如:2000年某地在教水稻的种植面积为20万公顷,2001年的种植面积比2000年增加25%,2001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公顷?教师提出要求: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2000年和2001年之间的数量关系吗?线段图25% = 1/4

方法一: 20 × 25% = 5(公顷)

20 + 5 = 25(公顷)

方法二: 1 + 25 % = 125%

20 × 125% = 25(公顷)

若未知列方程或用除法,储蓄的问题较简单,记住公式,看清问题即可。

3.检验、评价同上。

三、比的应用

1.参与分配,理解比的含义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如: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方法一:

方法二:画图

方法三:列式

3+2=5

2.用好公式,解决问题

这一条主要用在比例尺的问题上。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教师强调:(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在了解了比例尺后,要让学生知道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怎样求,这样解决问题时套用公式就可以了。

总之,对于每一种类型的解决问题都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有一条是解决每一道应用题都必须做的,那就是:读题、审题、找出已知和问题、写出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答题。解决应用题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改变六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时的恐惧心理,我想有了好的方法,再就是及时的评价,这样能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喜欢上解决问题,体会解题过程中的乐趣与成功。

猜你喜欢
列式圆柱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每筐多装多少
削法不同 体积有异
应用题
圆柱壳的声辐射特性分析
让课堂焕发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