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绝学 拓新艺
——浅议吴悦石和他的艺术

2017-03-02 06:09冯远
艺品 2017年1期
关键词:艺术

文/冯远

承绝学 拓新艺
——浅议吴悦石和他的艺术

文/冯远

吴悦石,1945年生,北京市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委会主任,中国国史研究编修馆研究馆员,中国国家画院吴悦石工作室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出版有《吴悦石画集》《吴悦石作品集》《快意斋论画》《天人之际》等作品集和专著多种。

我十分喜欢悦石先生的书画艺术。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将走与他同样的艺术求取道路,但是悦石先生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成果予我,予当代中国画界,相信也包括一大批珍爱中华文化并以此为荣的艺术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结识吴悦石先生,还是我在中国美术馆馆长任上的时候,转眼已有七八年了。在各种观念、风格、形式、技巧不断翻新的当代美术界,吴悦石先生陆续面世的一批批精妙的水墨写意画。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顾和梳理近十年来中国画艺术发展、变化脉络时,以吴悦石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其注重继承发展传统中国艺术精神、形式的艺术创作已成为不可或缺甚至日趋显现出重要价值的一部分,成为值得当代中国画学术界研究的艺术现象。

笔者并无刻意褒扬作为个体、个案的画家吴悦石的意图,但吴悦石先生秉持高扬传统文人画精神和艺术旨趣,以扎实的国学根基和深厚的艺术素养,诗、书、画兼擅而令佳作迭出、每有新变,成为水墨大写意的大家已是不争的事实。吴悦石现象的显现当非偶然,他之受人关注从更为深刻的文化背景上说,体现了在当代文化艺术创新、发展与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统中国文化艺术的再认识、再发现与再创造,这恰恰也是每一位矢志现代中国艺术的画家无可回避的,而需要直面,需要认识、参悟和解决的“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创新艺术”的核心命题。

我十分喜欢悦石先生的书画艺术。当然,这并不表示我将走与他同样的艺术求取道路,但是悦石先生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成果予我,予当代中国画界,相信也包括一大批珍爱中华文化并以此为荣的艺术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悦石先生的艺术以古、以造化、以迁想妙得为师,深得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八大和近现代画家缶翁、白石先生之神髓。从艺术实践层面而言,前述四位先贤的艺术,易读、宜赏,但却难学,但是吴悦石不惧“畏途”,刻苦研学,正是在先贤巨匠成就的基础上,融会优长、阐发精妙,颖悟而求新变,渐至提炼、创作出更具写意特质的物象造型、笔墨语言,并且在花鸟、山水、人物诸种题材中形成较之先贤更为简概洗练,更具奇倔、生趣意味的造型特点,更为注重物象的抽象写意语言和直觉感性的书写表达方式,走出了一条继绝学、开新象的成功之路。创作于2005年的《春睡图》、2008年的《读书图》、2009年的《十年磨剑图》和《仰天大笑》等人物画,以简洁明快的骨法用线结构形态,经由率意挥洒的笔墨和单纯的设色表现生动的人物姿态,令画面气韵顿出,妙趣横生。而其创作于2009年的《大吉日利》《雏鹰亮翅》,2007年的《松鹤同春》则以拙重如篆籀笔法的中锋写出形象,又疾笔没骨写意,笔势行走宛若风生作响,点厾劲健似一气呵成,瞬间神完气足、意趣兼备。又,创作于2009年的《蕉叶游鱼》《千年老松》《荷塘深处》《梅花知己》则笔墨结构简之又简,以大草书法笔意入得其内,尽显增之一分则嫌多、减之一分则恐松垮的绝妙布局,加之墨色枯湿浓淡交错得宜,已臻无复重造之妙境。在2008年创作的《雪岭初晴》、2010年创作的《高山流水》和2011年创作的《临江图》中,以阔笔勾勒山形云廓、近崖远渚,复以粗笔点皴和大笔墨色渲染,几使作品中风生水起,行云奔涌,呼之欲出,流韵溢目。笔墨技艺所独有的魅力油然而生,作者作画之情态,行笔走素似戛戛有声,快慢疾徐、跳顿腾挪之笔法变化几可令人相见,令读者观其画作,频生摄入心魄、胸旌荡漾之感。

悦石先生善书,其书法上溯魏晋、心仪古意,兼篆隶真草诸体之韵,亦得行草秘径,又受明人书风影响,笔势起伏跌宕、散逸流畅。悦石以苍涩劲健的阔笔线条入其画作,又以多变的画技返补入书,两相兼糅,神意尽出,独显机杼焉。悦石先生亦兼擅词翰,是故水墨纵横一侧,必伴有精妙款识,或长短有致,或散聚各异,多则盈百,少则穷数,皆引经据典,传情达意,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既有精心遣句之作,阐释画中意趣,比赋题外之旨,凸显笔中情致;也有神思迁想、连珠妙语,一经命题在心,便汩汩流出,一无滞碍。或任意散题,或用心营构,又极讲究下笔落款之处,要求纪事、署名、用章及引文的取势构成,与画作互为映衬对比,轻重疏密得宜,两相得益,真正契合了传统中国绘画源流,尤以文人画一脉的品位气息,深受业内特别是兼爱书法的书画同好激赏。

悦石先生染翰之余,攻书驳杂,有关书画艺术的历代经典著述、画史、画论辑要等等无一缺漏,精研画理画法之外,结合自身实践,又录记大量心得体会,其文词灿然,文章尤好。他深知“悟后便得是处”的道理,认为“文以载道,画以辅道,大义微言,在识者之心胸。一画既成,本性如镜,万法如一,在识者明鉴。百年一瞬,过客如云,喧哗与寂寞唯余叹息”。“文章与绘事以风骨为重,以笔墨生发为本,万千变化,神鬼莫测,古往今来之大国手莫不如是……”并激励自我:“……今日之画学,方兴未艾,道路多歧,待吾辈努力不辍”,“体认之、领悟之、笃行之”,“余知其艰难,侧身其间,随其俯仰。”

近年来,悦石先生应国家画院等专业机构邀约,开班纳徒授课,传艺布道、答疑解惑,景崇者众。悦石先生从一画始,讲解笔法、笔性、笔意、笔趣,论述去浮、去薄、去软、去滑、去荒率,追求真气、书卷气、金石气、浩然气、丈夫气,阐述墨法、墨气、墨韵、墨趣,横借书法之法的“放纵”“攒捉”,力避用墨之板、结、刻、滞,进而讲求艺术的“生气”“意气”“静气”“神气”。再由技论道,读书蒙养,生活历炼,气质变化,画品自高,“据德依仁,游心兹艺”的道理……一席《快意斋论画》,短短两万余字,纵论古今,学问凝缩,言简意赅,遍数历代名家名作,尽析书画艺术精华。兼叙夹议,海阔天空,充分解答了当今书画家需要具备文人画艺术之思想、才情、人格、技艺四要素之重要意义,提出了“先做好文化人,才能做好书画艺术家”的鲜明观点。又不拘形式,利用品茗聊天、小酌聚兴之机,因时因地施教,更以天南地北、旧事钩沉、昔日风物、名师趣闻、丹青轶事、文玩雅好之广博识见,随机示徒。在自由谈论交流中,使学生们了然事理、画理,增进才学,获益良多。

吴悦石 雄鸡一声天下白134cm×67cm 纸本 2013年

悦石先生又精鉴赏,举凡器玉文物、书画碑帖,均能评识。加之其交游甚广,南来北往,鉴物识人,过眼无数。其皆能触及义理,阐宏发微,鞭辟入里,自圆一说,令信者悦服。临池之外,悦石先生饱游饫看,使他襟抱洞开、视野宽阔、博闻广涉、阅历丰沛。若言“功夫在诗外”,这些都作为学问和技艺的补充,渗化并润养了他的艺术。

悦石先生性平实雍和,非温非火,却急驱躁,不卑不亢;与人友善,与友事诚,与艺执敬。每与兄雅聚攀谈,其一袭中装,目光谦和,神情端和,虽举止斯文却透出内心耿介方斫。每言至兴起或酒酣微熏之际,虽侃侃而谈、皆有定见,然则从无夺人一筹之声势。诚如其言:“人品不高、落墨无法。所谓法者,求之于形,体现于道,形于一画,表象万端。知画者,见一画而知其人,是中国书画魅力所在。”真所谓“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是也。

悦石兄的书画艺术近年之在画坛声名鹊起,声誉日隆,引无数学子和同行仰慕,笔者以为其因有三。一者,悦石先生在研究、摹习、传承、出新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文人画艺术精神、品格、技艺诸方面,积数十年下功夫修持有成,而今成果斐然,令人敬服。二者,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长足发展,国力强势崛起,人心思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艺坛百花齐放,文化环境宽松开明使然;也与国人对中华五千年文化源流之精深博大理解日深,艺术家致力于当代中国艺术创新发展,弘扬母文化之自豪心、自信心、自觉心、自强心日增有密切联系。在重新审视西学、重新认识国学之当下,比较出各自特质、优长之差异,以及其于今日、于未来的价值与意义,可知传统文人画之艺术,新文人画之精神再振兴播扬乃时势使然。悦石先生等辈艺术家衔命进取,革故鼎新,继承发展,乘风出岫,展露才华,当其时也。三者,悦石先生早年师从铸九、寿平,直追二石之风范,学养深实,源脉端方,气局纯正。中年历经颠沛离乱、世事迁变,并多年蛰居域外,欣逢盛世良时。其观文变,识人事,远近观国运、文运之颓败新变,每不自禁。其抱定宗旨,自觉深入中华文化学习,务求探其堂奥,又浸润濡染于传统艺术研习苦练,融通并蓄,兼糅慧悟,入出传统,始成今日之熔大写意精神与形式于一炉的艺术正果,可喜可贺。

悦石先生尚值盛年,无有数十年用功不辍,何臻今日圆融之境?余深为其取得的成就而感佩,更以为,以其目今之学养造化、精神体魄,能与现代生活切近结合,彰显时代风神,只须假以时日,定能辟出另一番光明境界,余偕众同好共期待之。

2012年11月于京华

作者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吴悦石 双雁图103cm×35cm 纸本 2012年

吴悦石 芭蕉树下105cm×34cm 纸本 2010年

猜你喜欢
艺术
抽象艺术
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
艺术百家:马 莉
美在《艺术启蒙》
纸的艺术
决定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