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匠精神”打造教师的“精神高地”

2017-03-02 19:11杜甲周蔡晓波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2期
关键词:匠人工匠精神工匠

杜甲周 蔡晓波

近来,“工匠精神”成为国人的一个热门话题。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是针对制造业来说的。但笔者认为,各行各业都需要有这种精神,尤其是涉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广大教师。

工匠精神,是指对自身的技艺极端苛刻,一丝不苟;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对所从事的职业认真敬畏,守正创新。具体到工匠个体,往往具有专注、坚守、耐心、淡然,以及不断创新突破自我等优秀品质;具体到产品和服务上,表现为匠心独运、精心打磨、精工制作、追求完美等特质。《匠人》一书的作者、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中说,只要拥有为了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匠人。2016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年。教育质量的崛起,有赖于千万个教师素养的提升,取决于教师“把事情做好的强烈愿望”。换言之,需要教师拥有“工匠精神”,树立起对职业的敬畏、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负责,坚守自己的“精神高地”,深耕细作,“技进乎道”。

一、是角度,更是态度

在我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从庄子“技进乎道”到魏源“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他们所提到的“技”,指的就是工匠精神。从庖丁到卖油翁,他们以认真、专注、精细、完美,心系“技以载道”,对工作的高度忠实、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无他,还是工匠精神。但是,“匠”在汉语中,原非都是好词。这大约与古代的社会分工有关,大凡称“匠”者,如木匠、石匠、皮匠、铁匠……多指社会底层的手艺人,苦心经营,谋生而已。与其相对而出的往往是大师,于世人眼中,做大师无疑是更有出息的愿景,名利兼收,万人敬仰,因而众人更愿做大师而不屑于做个“匠人”。正因如此,现实中,我们教师做个“教书匠”:一生专做一件事,却也要做出奇迹。这既需要视野,去“怎么看”,更需要态度,来“务实做”。

人的一生,定位很重要。做个大师,固然可羡;但对于世上许多普通的、平凡的教师而言,大师多不可学,更难成也。因此,选准方向,远离喧嚣;抛却功利,一门深入,夙兴夜寐,立德立人,或许更为现实、更是要紧。一个优秀的匠人必定是一个有毅志、肯吃苦、勤思考、善钻研的专业能手。出色的教师应如“能工巧匠”,除了有打磨精益求精“术”上的操守,匠心的底色更应有一份追求极致“道”上的追求。即:摒弃浮躁粗糙,崇尚执着专一;戒除“短平快”式的高效,遵循教育规律;远离功名诱惑,涵养精神品质。人生没有涂改液,不可能推倒重来。作为教师,只有紧贴地面,全然净化自己,躬耕在三尺讲台之上、学生生命之中,醉心于教,痴迷育人,才能秉承“匠心”,洞见教育真谛。

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下关乎着受教育者未来的好坏。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按理说已毋庸赘言,然而现实的教育由于太过“功利”,注重“实用主义”和追求“高效速成”,只要学生考到了高分,上了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就是对的,其结果,有效却惑于有意,成长却难以成人。不重视学生素养的提升,更忽视教师素养的提高。由于“有态度”如此,教师虽然勤勉敬业,但教育效果却难尽如人意,有成品,鲜有精品。试想,天上无云,焉能下雨;源头乏水,何以润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由是观之,唯有禀赋“工匠精神”,提高自身素养,塑造师魂、锻造学魂、净化灵魂,才能打造精神高地,肩负起立德树人之重任。教书育人,态度要端正,不能信心开河,不能浮皮潦草,不能偷工减料,不能粗制滥造。它是扎实的极致,是追求的至境,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偷懒,来不得半点马虎与取巧。寻常功夫不寻常,奥妙在于——精益求精。

二、是胸怀,更是情怀

“即使我知道明天世界将要毁灭,但我今天依然种下我的葡萄树。”德国宗教改革倡导者马丁·路德的话,些许折射出德国人民族性格中“拙”的气质。人口仅有8000多万,国土面积只与我国云南省相当的德国,为何拥有2000多个世界级品牌?其奥秘大概与德国人对职业的“疯魔”分不开,更在于其国人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工匠”情怀。有学者指出,德式工匠精神的特点在于“拙”,更在于“慢”。“拙”是“一个钉子一个铆”的手法,是“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耐心;“慢”则要求心到、神到,需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慢工才能出细活。这,对我们教师立德树人有很大启迪:精致精细、精准精心。因为专一,所以精进。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在王陽明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忙,得不到安宁,主要是受各种“私欲”的影响和控制。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梦想一步登天、一鸣惊人,却常常忽略“入门先站三年桩”“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基本功。要么有想法没行动,要么有行动少毅力,要么热衷于投机取巧,不屑于一步一个脚印地花“拙”功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它需长时间沉淀和检验。它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和品行,通过他的教法和德行,给学生以示范、启发和激励;更需要其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帮助学生,慢慢成长,它追求智慧之真、道德之善、行为之美的和谐统一,半点的“速成”和“装饰”,都是有害的。因此,没有为党为民的教育胸怀,没有攻坚克难、坚守初心的“匠人”情怀,是做不来的。

承继工匠精神,需要教师放慢脚步,停下来理理思绪、问问本源,挤出灵魂中“潮湿的”的水分,让胸怀更宽广;更需要其焠炼心志,忘我工作,把自己岗位的活儿钻研得最细、打磨得更好。播下一种品格,收获一种命运。心中有爱,才有可能在春天种下一些美好,比如诚实,比如阳光;心存尚德,才有可能在秋天收获一些恩赐,比如纯真,比如善良。讲胸怀,教师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核心素养的底气。讲立德,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修大爱、立大德、成大美,自觉做中华美德的传承者、教育精神高地的坚守者。以自身良好的道德感召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培育学生、以诚挚的关爱温暖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润泽学生。这种工匠精神的“情怀”,充盈着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成长的关爱,释放着教师人格的风范,它必将成为学生心灵放飞的动力源泉。

三、是修为,更是修养

清代有位学者曾说:“学问之要,全在定心;学问得力,全在心安。”做学问是一门心学上的修行,它需要教师静下心来,认真专注,有虚心待事、耐心经事的“修为”。人各有志,人各有路,但沉潜和心志,却是一个教育者必须完成的过程。2015年5月,央视推出《大国工匠》节目,展示了普通劳动者匠心筑梦的事迹。他们有的上百万次錾刻却无一次失误,有的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的1/50,有的在如纸薄的钢板上焊接而无一丝漏点……他们的“匠人”之路,让世人赞叹:有志者,事竟成;拥有安静,方有心界。

在春晩舞台上《抖杠》节目表演中,两位男女演员将竹杠抖动的幅度越来越高,人被抛到令人揪心的高度,最后翻了个跟头,灵动地飘下竹杠。表演精彩,雷声不绝,演员却充耳不闻般安静。下台后有人问,为何这般镇定?答曰:表演时耳中塞着棉花,听不见喝彩。专心于事,方能达成。只要不失求索之心、奋进之志,承受寂寞、精钻细研,人人皆可成“匠人”。苏霍姆林斯基将自己的每一个细小的教育行为都记录下来,正是凭借这样扎实的功夫,才在思考教育的价值、方法问题上有超乎前人的成就。“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在教育实践中,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功成名就、傲立于时代之巅,但即便成不了大师,至少可以成为学生眼中的坚实依靠、成为他们眼中的一片美景。关键是,内心中的那份“匠人”情怀和道德基因,不能被自甘平庸、自我矮化的意识所压制。《论语》有言:“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中。

认真了,真的会输?差不多,真的行吗?事实上,经常差不多,差得会很多。“当你把一个个产品完全当作自己的孩子,满怀爱,细心观察时,必然就会获得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高制成率的启示。”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的话语,可谓金玉良言。这样看来,教师拥有工匠精神,说到底是对学生的一种仁爱、对职业的一种敬畏、对自身的一种尊重。它体现在教育者“何为”的价值追求上。具体讲:如何追求“应为”,做一个专业“求精”的人;如何不负“须为”,做一个专心“求真”的人;如何抓住“可为”,做一个专注“求实”的人;如何突破“难为”,做一个专一“求新”的人。自覺让“精神高地”上的旗帜为自己的行动导好航、圆好梦,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匠人”。

音乐人李宗盛在短片《致匠心》中说过:“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他自己熟。”教育与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是一致的,要宁静、和谐、渐渐地发展。我们要做的,是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守望,去耐心、专注地等待。其实,教师倡导“工匠精神”,体现了一种价值观,它可以推动改变某些教师身上存在的“差不多”现象,呼唤他们不只是把工作当作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树立起对教育事业的“专业、专心、专注、专一”的敬畏,从而,筑牢自身的“精神高地”,收获人生的精彩与分量!■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西郊实验学校山东中共沂南县委党校)

猜你喜欢
匠人工匠精神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青年匠人
旗袍匠人:坚守与传承
汽车匠人
工匠赞
“神级”匠人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