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教育的价值追求

2017-03-02 19:10韩华山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2期
关键词:求真本真价值观

韩华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各学校教育工作的学校文化自觉和价值追求。由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同,各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对“真”的追求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成功的教育中必定能找到“真”的基因,相反,昙花一现的不可持续的教育必然丢失了“真”,这种现象体现了“真”对教育的价值,蕴涵了教育的规律。“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色,更是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学校文化中的“真”,有如下三个层面——本真、认真和求真。

本真——教育的本质要求

真善美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真”是善与美的基础和起点,“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本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这个“本真”就是真诚、真实。

真实是教学的基本条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育。纯真是美好的,纯真的人性也是绚丽多彩的。教育之道在于顺应个性的特性差异,加以呵护引导。教育离开了真实,怎能激励人、启发人,教育离开了真实,怎样感染人、引导人,教育离开了真实,受教育者就会对教育表示怀疑,就会对教育者的人格提出异议时,教育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在教育现实中,我们不能说各层面的教育都不真实,但是确实存在着个别的虚假现象。个别学校管理数据造假,应付上级检查评估。教育评价好大喜功,造成教育虚假繁荣。教育理念高大上,教育口号震天响,教育远离生活,远离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特色教育个性教育举步维艰,对学生的个性差异缺少必要的关注,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对校园中的失“真”现象熟视无睹。

真诚是校园的基本情愫。在教育活动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决定教育的成败。作为教师,如何对待教育工作,如何对待工作对象,对于教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教育主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假如教师的爱是伪装的,其教育的结果只会比没有爱更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表达的不是自己的观点,不经过自身思考的,教学的感染力能有多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依据自己的意愿去学习,不喜欢学习内容,不喜欢教师与同伴,不喜欢学习方式,学习的成效能高到哪里?在德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真实的体验,一些基本的道德认知没有情感认同,对实际行为就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如文明礼仪教育,各校都十分重视,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收效甚微。我们走进校园就会发现,“老师好,老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你可能会不舒服,会有不被尊重感觉,因为有些学生在与你招呼的时候,只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了礼仪真诚。为此,学校在礼仪教育中,推行尊重他人,自然微笑。

在校园中所呈现的人、情、知都是真实的,天真烂漫,民主自由,教学就有了起点有了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有了把控的可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因为人的这种真挚的感情的形成,是与最初接触的、最重要的真理的理解,以及对祖国的语言最细腻之处的体验和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学校中呈现的是假的伪的,善和美的达成都将是空中楼阁。当下,校园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利”气太重,只重个人利益,眼前利益,教学行为竟如商业行为,远离了“教”与“学”的本质。

认真——教育的基本状态

“教育无小事,处处为育人”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教育实质。当前,我们要认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认”“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除了上述所谈的教育的本源意义以外,还有如下几点意义。一是教育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追求,把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作为教育的力量和生命成长的内核。认准这是真理,是教育的方向。二是在校园中要大力倡导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实事求是,不做假不造假,我言表我心,对校园中所发生的事都要较真,因为学校无小事,事事为育人。三是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一丝不苟,不唯书不唯上,实践出真知。在校园中,“认真”是一种积极严谨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就像青草一样朴素,像小花一样美好,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认真”的风气本身就是教育。坚决摒弃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会扭曲人们的心灵,使得我们的行为不再单纯,做假说谎和违规就此滋长。

曾读到过这样一件事,讲的是李克强有一次向季羡林教授询问一个学术问题,季先生当面作答以后返回家进行了查阅,发现有出入,第二天专门向李克强作了解释,李克强深受感动。

教师的认真具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师的认真是一种敬业精神,对事业高度负责,对学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不断进取,自我完善,为学生树榜样做表率。第二层次是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师德的主要要求,教师敬业影响激励学生敬业——认真学习。

崇尚真理也是教育认“真”的基本要求,这种认“真”,就是求“真”,崇尚本质,追求真理。这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其实质就是价值观。

求真——教育的目标追求

有句名言这样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真”应是校园文化之基,教育价值之本。教育求真既是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有机部分,还是价值观的核心。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求知和求真的过程。求知的最高境界是达致智慧;求真,即探求真知,获得真知。求真的最终目标是达致真理。二者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互为的关系:求知是求真的基础,知然后真;求真是求知的结点,真奠基于知,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样的学校文化中,校园主体的“人”(师生)在与社会与家庭与生命的交集中,考量着学校校长及教师对待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真心程度。在知识传授学习中,渗透对科学谨慎探究,对真理的膜拜。在行动态度上,行知同一,言行一致,求真务实,处处认真“顶真”,张声势,不搞形式主义。不求外表繁华与否,只求人的精神境界。不求承载文化的物质、符号、制度完美与否,只求文化情调、精神气质、生命意义上的品质。校园主体的生活方式、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无疑需要物质条件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美化诗化,但本真仍是基础即实事求是。求真——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我曾听过一节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内容已经模糊,但有一个教学的环节还清楚地记得,全班分组实验,其中有两个组的实验没有出现教师希望的结果,教师在评价中批评了这个组的同学。当时学生非常沮丧,我也很为学生不平。

教育本来就是求知和求真的过程。教育过程的重要性就在于主体所呈现的状态,如果只就结果,不给学生真正求真的机会,不但主体的情趣无法满足,思维不能激活,而且精神作风必将丢失。教育要是唯唯诺诺,唯书唯上,除了能够培养机械背诵的机器,还会有什么?这样创新发明就成了天方夜谭。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教育的真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育做根本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别的东西,当一个人通过教育只是知识渊博,连一个最基本的人的品质都缺乏,那么他的整个教育都是失败的。如果我们学会了做人,不但人类的现有知识可以学习掌握,而且还可以创造出新知识。人是知识的主人,不是知识的奴隶。这句话的本质是要求我们去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做其他一切的基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就是说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最根本的学习目标在于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道德守规矩,积极向上幸福快乐的社会公民。总之,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即有社会核心价值的真正的人。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要达成上述目标,就要高扬社会信仰、构建诚信体系、激发主体担当,就要根治急功近利、坑蒙拐骗、浮夸推诿,需要我们发扬“认真”的处世观,“求真”的价值观。发扬办事“认真”,遇事“顶真”,处事“较真”,想与说相符,說与做一致,没有空谈更不喜摆设,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契合。要做到这些,学校是希望,教育是关键。从当前的教育现状看,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在校园主流文化中,反映“本真”,落实“认真”,崇尚“求真”,做真“教育”,不要花拳绣腿,只要脚踏实地,从修身开始,以成人为本,教人做人,这应该是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的态度和作风。因此,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紧紧围绕“真”字,把“真”作为学校文化的底色,把“真”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真抓实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能真正落实。■

(作者单位:浙江余姚市城南小学)

猜你喜欢
求真本真价值观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张锦绣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