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将如何影响大学发展?

2017-03-03 01:52傅宇凡
中国教育网络 2017年1期
关键词:校长机制大学

文/本刊记者 傅宇凡

CIO:将如何影响大学发展?

文/本刊记者 傅宇凡

2016年迎来了一波大学信息化队伍的“离职潮”,那么,在这场人才博弈中,CIO机制的确立会否成为信息化人才队伍稳定的“定海神针”?

2016年间,大学CIO再次在各个场合热议。2016年6月,教育部在下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一把手”责任制,主要领导亲自抓信息化工作……要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建立由校领导担任首席信息官(CIO)的制度,全面统筹本单位信息化的规划与发展。

长期以来,高校信息化一直处在“锦上添花”的位置,《规划》提出建立起CIO制度,这对高校意味着什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在“中国高校CIO论坛”上说:“信息化核心就是利益重组与流程再造,只有确立了CIO,才能真正实现重组。”

谁来当CIO

2016年,不管是5月间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还是10月举办的“中国高校CIO论坛”,来自各个高校的信息化“一把手”,对CIO有着很明确的认识: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和科研。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教学和科研是主,老师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工具,信息化部门想办法提供,并且还得在“用户体验”上下足工夫。

如何让CIO机制落地?这其实是困扰了大学信息化部门很久的一个话题。CIO是信息化“一把手”,谁来当这个“一把手”,也是颇伤脑筋的。美国EDUCAUSE早年间发布的调查,独立设置CIO职位(参加学校决策,具有副校级别的权限和责任)的学校占比39.3%,副校长具有CIO头衔的比例为16.18%,教务长、校长等具有CIO头衔的比例为6.93%,技术部门主任具有CIO头衔的比例为28.9%。

在2016年5月的高教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上,这个问题也引发争议,争议焦点在于,是否要有专职的CIO?

天津大学副校长刘东志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认为CIO必须专职,“CIO制度建设与确立,对整个信息化建设来说,是一个顶层设计的关键环节”,应当像总会计师制度一样,职责清晰,制度分明。

在信息化领域奋战二十多年的南昌大学副校长李建民,他从技术主管一路做到分管信息化副校长,尝试了许多从无到有的工作,更强调创造自己的“用武之地”,深入内核,即融入管理和教学,但这并不容易,按他的话说,实现流程再造,重新打破利益格局,这是“一件动别人奶酪的事”。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也清楚CIO的挑战在于“利益重组和再造”,但他对CIO和信息化的职责,有更多的改革期望,他希望信息化部门在高校中要进入“核心”,CIO必须是影响大学决策,如此“才能真正承担并最终实现学术上水平,管理上水平”。

美国莱斯大学CIO Klara Jelinkova是一位信息化专职校长,她的见解与杨校长有一致之处:“CIO的关键是确保他们不会沦为仅仅是运行服务的角色,而是有能力提供技术愿景。”

CIO如何落地?

2009年美国教育部曾对2.1万名中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当时美国中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上的能力与30年前即个人计算机进入家庭和学校的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一数据使得教育界开始反思信息技术“提升教育质量”的愿景无法得以实现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大投入并不能与大产出划等号。

究其根源,在于教育思想的失误,即当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激进教育思潮,单一地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抛弃教师主导作用和正确教学理念。惨痛的教训历历在目,也让国内教育信息化多少得到警醒。

如何才能让教育信息化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复杂多变的IT技术,错综迷乱的教育思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CIO的作用在今后一个时期里无疑会越来越重要。而在这样的时刻确立CIO,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何让这个舶来的名词真正在中国落地,如何才能聘任到正确的人,并且能够胜任这一职位,这或许将是未来一段时间里大学面临的新课题。

美国莱斯大学CIO Klara Jelinkova女士在2016年“中国高校CIO论坛”中提到一个细节,教职人员对IT人员的工作评价,与IT人员的薪水直接相关。在国内大学信息化部门,与教师评价相关的考核,却仅仅是一个很微弱的补充。如此反差,也直接反映了中美大学信息化机制的差异。正确的人是与恰当的机制相关联的。

在“高教信息化校长高峰论坛”上,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胡钦太谈到了如何建立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七步路径,深度参与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CIO机制,建立一套特殊的工作评价和激励机制,是首要的两步。什么样的评价机制才是符合现状的机制,可以激励人,而不会将这些IT人才推向更具吸引力的市场?

“千军”与“一将”是息息相关的两者,独木难成林,然而,2016年却迎来了一波大学信息化队伍的“离职潮”,去企业,或去学校的其他单位其他部门,许多IT部门优秀的员工悄然离去。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顾一众说得更为接地气:“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就职环境?如何才能发挥他们的才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我们提供的发展空间是否足够广阔?”这些问题恰恰也是2016年度高校信息化人才队伍急速失血的问题。那么,在这场人才博弈中,CIO会成为信息化人才队伍稳定的“定海神针”吗?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对这个角色及其附着的机制寄予厚望:“找到一个适合于本校文化和本校实际形成的一种CIO工作机制”,CIO的理念与能力,加上一支强有力的信息化执行团队,内外兼修,可以让CIO机制在高校真正落地。一种创新的文化,将由CIO们带来。

如何才能胜任CIO

要胜任杨宗凯校长心目中的CIO,并非易事。他对CIO的能力要求是,具备“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和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等”。这些能力在目前高校条块分割的建置里,确实困难重重。而正因如此,才更需要一个自上而下的CIO机制。

Klara Jelinkova也是从一个技术人员做起,莱斯大学的横向调岗机制和晋升机制,给了她广阔的发展空间。她特别主张应该给高校IT人员更多横向调岗的机会,以帮助他们在大学里能够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你仅仅是一个网络工程师,之后晋升成为一个网络经理,然后是网络总监,但是,至此你已经没有其他的晋升途径了。”

那么,换一个思路,“如果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能够横向调换工作,那么就有更多的灵活性。如果员工在组织中是真正的‘明星’,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得到晋升,职业生涯不会停滞不前。”或许她提出的方案,能给国内大学信息化建设中的困境提供一些启发。

如此,我们也无须对已经来临或正在来临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离职潮感慨万端或如临大敌,这是事物发展过程应有的姿态,我们呼唤CIO机制尽快落地,也期待在新的一年中,能看到由诸多新确立CIO机制的高校带来一股创新风潮。

猜你喜欢
校长机制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