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与政治

2017-03-04 07:49
畅谈 2017年1期
关键词:阿勒颇洛夫枪手

“这是疯狂的世界,酒杯里装满了殷红的鲜血。”电影《土耳其式开局》里的这句经典台词,却在2016年12月19日一语成谶。当晚,一滩血迹染红了安卡拉国家艺术中心的大厅。“俄罗斯大使被刺杀!凶手是土耳其警察!”一连串令人瞠目结舌的消息传遍全球。

人们还能记起2015年11月土耳其击落俄罗斯军机引发的危机,更不会忘记2016年7月15日土耳其的未遂军事政变,如今堂堂大国使节横死在东道国警察枪口之下,不得不让外界忧虑俄土之间本就跌宕的关系,乃至中近东局势未来的出路。

从土耳其政府初步的调查报告显示,19日晚,杀死俄罗斯驻土耳其大使安德烈·卡尔洛夫的枪手阿尔丁塔斯,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并且得到境内外势力的暗中相助。

包含卡尔洛夫和阿尔丁塔斯后来被击毙的血腥视频,连同当天柏林发生的卡车袭击圣诞市场以及瑞士一处穆斯林集会点发生枪击案,借助社交网络传遍全球,在岁末年初再一次挑起对地区安全的紧张神经。

这些天来,暗杀事件虽然没有按人们最初想象的那样,成为21世纪的“萨拉热窝事件”;普京和埃尔多安又及时发声,管控舆论危机,但实际上也并非如领导人说的那么风平浪静。

卡尔洛夫遭到枪杀的当晚,普京原计划去剧院看戏。那出戏的作者就是俄罗斯诗人兼外交家亚历山大·格里博耶多夫。这位曾经派驻伊朗的大使,于1892年,在德黑兰大使馆被一群涌入的暴民杀害,他是第一个在驻在国被杀害的俄罗斯大使。这一历史的巧合,不免有些诡异。

对俄罗斯来说,失去卡尔洛夫这样一位资深外交官,也成了它拿下东部阿勒颇付出的沉重代价;有人预测,因为对阿勒颇长达一年的包围式轰炸也会引来至少是逊尼派群体的谴责,使得俄罗斯很容易成为中东乃至中亚极端逊尼派报复的首要目标。

而土耳其方面,刺杀事件发生后,埃尔多安曾在第一时间致电普京,在表达哀悼之后,主动提出用土耳其的飞机将卡尔洛夫的遗体送回莫斯科。普京予以拒绝,并要派出自己的调查团队,也就是公开报道提到的18人调查小组,除了检察官、验尸官,更多是安全人员。虽然大使遇刺后数小时内,俄土领导人就步调一致对外喊话,坚称两国关系不会因为该事件遭到破坏。随后,在枪手被击毙的情况下,普京还是派出俄罗斯自己的调查人员,介入土耳其当地搜证,这无疑是迫使土耳其加强情报分享与安全合作的好时机,以后,普京也将以调查为由,随时敲打安卡拉,一方面削弱土耳其对俄罗斯以及伊朗的制衡能力,另一方面莫斯科也可能借机迫使土耳其疏远自己支持的反对派势力,最终切断其在阿勒颇的影响力。

就目前形势而言,一个枪手表面上似乎无法阻止大国博弈的游戏进程,但依然还有诸多不可控的因素,不能急于得出结论。

“以史为镜”,在国际关系中,一次成功的暗杀可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杀手们纷纷以国家的名義进行暗杀。普林西普的一枪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圣雄甘地的意外死亡在印度引发了血雨腥风,杀手们在改变着历史,虽然有可能与他们的政治初衷背道而驰。

在尔虞我诈的政坛,作为极端手段的暗杀屡见不鲜。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尼可罗·马基雅维利就说,一切手段都服从于目的需要。他认为欺骗。计谋、叛变、伪誓、贿赂以及谋杀都没有问题,只要它们对取得和保持政权有用处。

至今在世界各国政坛上仍未绝迹的谋杀,似乎还在延续马氏“政治现实主义”的传统。在朝韩关系依旧紧张的朝鲜半岛,即使是跨入了新纪元,双方之间的暗杀也从未停止;而在矛盾复杂的中东地带,为了阻止伊朗拥有核武器,核暗杀也开始盛行。

不过,在监视摄像头遍布的世界,杀手们的处境也越来越艰难,很难再做到真正的“隐蔽”。一旦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在全球共享的“人肉网络”下,他们和同伴都将会被曝光。

猜你喜欢
阿勒颇洛夫枪手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飞檐走壁
焚诗记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美质疑俄阿勒颇停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