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翠华山

2017-03-06 09:40孔明
金秋 2017年24期
关键词:古香古色一色秋色

◎文/孔明

第一次去翠华山,是在桃华盛开的季节。归来答朋友问,我以为我的话很调皮,我说:“翠华山就是个山!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就那样儿!”

秋,第二次去翠华山。山不巍峨,山不挺拔。车在蒙蒙细雨中行进,渐渐地深入了云雾掩映的幽壑,逼近了水墨写意的翠黛,眼里只有若有若无的山姿水态了。一片灯影扑来,车便泊在了一摊积水里。迫不及待地溜下去,迎了扑面而来的斜风斜雨,上了步步登高的斜坡斜道,却不急于寻找安身之所了。且在风雨里站着,衣衫单薄,就让身子冷着。仰望,树木影影绰绰;俯首,落叶哆哆嗦嗦。拾一片两片,置手心上端详,水淋淋的,是新红,不是旧红。心就颤抖,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觉悟。一叶知秋,秋知一叶否?春而夏,夏而秋,万叶枝头,才有了赏心悦目。风雨洗礼无数,由绿而红而落,阅历了多少日出日没、月圆月缺?荣枯自解,冷暖自知。从何处飘落?将飘落何处?万千回味,一声咏叹。赠与身边女友说:“做个书签吧,也算一个纪念。”

次日,雨去了,云仍缠绵峰头,视野旋望空阔。豁然一片波光,偎依山弯,粼粼醒目。路傍着水,人迎着风,风从水上来,瑟瑟有声。女子们都取出纱巾,捂住一脸春色。仍有红叶随风起舞,一路走,一路秋色。小心翼翼,不忍去踩,却还得踩,这就叫无奈。秋色本该在树上呀,扫视路边,扫视谷岔,没有扫视到出处,却扫视到一树柿子,满枝悬红,一眼渴望,却够不着。说是走,其实是登。高一丈,不一样,漫山遍野都是红,有叶红,也有柿红,不在危险处,便在高不可攀处。或许,这便是生存之道的暗示。怎么就那么红呢?像画上去的,那沟那壑,那壁那崖,也都像画的。就感叹,人要巧夺天工,并不容易。又恍惚,人不像在画里,倒像在梦里。似画非画,似梦非梦,眼巴巴期冀那头上一壁一壁的崩石裂岩,魂悠悠却留恋那脚下一树一树的俏枝嫣红。终于居高临下了,豪情也油然而生了。

天蓝了,云白了,人在高处,反而感觉山更高峻了。坐一块危石上,极目远眺,翠华山一览无余了。又站起来,手插了腰浩叹:真名不虚传呵!这大写意,这大手笔,非天工而何?天塌了,地裂了,乱石穿空,清流奔涌,草爬石上,树插崖缝,百兽寄生幽穴,百鸟栖息树梢,翠华山就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了吗?天老山也老,古苔斑斑,古木参天,古道盘旋通有无,古迹诉说证沧桑,翠华山能不古香古色吗?闭目,不难想象:冬至,皑皑一色白,苍茫山嶙峋;春来,艳艳一色红,繁华山烂漫;夏临,郁郁一色绿,葱茏山俊秀。睁眼,最妙是深秋:不掩饰峥嵘,方显出本色。青山如黛碧螺春,红叶似火翠花秋。“翠花”装扮的山,繁华又豪华,自然要叫翠华山了。几多妩媚,几多烂漫,几多风流,尽在“翠华”两个字里了。

归来,再答朋友问,我说:“那不是山,那是山的化石,非得秋深了去,才不辜负了‘翠华’那两个字!”

猜你喜欢
古香古色一色秋色
山里秋色美
呈坎秋色
钱罐
山水浑一色 玉带裁两边
《一色入画》
《秋水共长天一色》
大海
DESIGN一板,一眼
罐子
雕刻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