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

2017-03-06 22:01
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亲子课外子女

引导初中生平稳度过叛逆期

《学周刊》2017年第3期刊登夏正恬的文章指出:人的一生中叛逆期是个比较关键的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叛逆期的顶峰,最容易出现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教师对于叛逆期的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通常会以知识的方式把相关的道德伦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从中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与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现实生活中,一些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身上已经存在许多严重和长期积累的问题,仅靠单纯的说服教育和刻板的课堂形式,难以达到纠正错误和解决问题的目的。只要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课堂形式,敢于创新,就会有新的收获和进步。为此,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初中生叛逆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通过针对性的学习新方法,创新思想品德课堂授课形式,抓住特殊学生的教育转化,密切师生关系和家校联系,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观,扭转认识偏差,提高判断能力,从而平稳地度过叛逆期。

亲子阅读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益处

《读天下》2017年第1期刊登张洁的文章指出:亲子阅读,就是家长和孩子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共同完成阅读书籍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家长掌握孩子的阅读趋向,也有利于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通过父母的讲解,孩子可以了解自己身体的各部位的名称、功能,从而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幼儿通过对正向行为导向的故事的阅读,可以对分享、互助、合作等社会行为产生情感共鸣并模仿,还能够从故事中人的角度去观察事物,进而形成换位思考的意识;通过家长反复讲述,让幼儿对故事形成基本的认识,然后通过模仿和理解自行组织语言表述。亲子阅读是一种促进幼儿心理發展的有效途径。在阅读中,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年龄与心智发育的具体程度,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并为他们营造一种温馨的阅读环境,从而保障亲子阅读效率的提高与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课外补习终将为教育服务

《中华少年》2016年第36期刊登的文章指出:课外补习,是指学生在主流学校教育之外参加的培优辅差活动,主要包括了家教和参加补习班。它从上世纪90年代就已出现,至今越来越繁荣。通过调查可以窥见课外补习的成因及其形式: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家长有经济能力去支付孩子的课外补习费用;部分学校大班额的出现造成了学生发展不平衡,学困生期待进步而参加培训班;孩子偏科致使部分家长为其选报课外补习班;名校的择优录取让优秀生的家长送孩子课外补习;不少家长为弥补留守孩子的管理缺失而让孩子参加补习;社会竞争和中高考压力驱使部分学生参加课外补习;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开始注意艺术修养,艺术类的补习应运而生。随着时代变迁,课外补习出现的形式也将发生着变化,课外补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课外补习的出现有它出现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不论怎么变化,它终将为教育服务。

随迁子女融入城市要实现“软着陆”

《人民教育》2016年第Z1期刊登王一凡的文章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进入城市接受教育。如何真正让随迁子女“留得住”“学得好”,在城市新环境中适应、融合、提高,进而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这需要在融合教育中增加针对性。目前,学校层面也意识到了针对随迁子女进行融合教育的重要性,但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潜意识地拉开了城乡两类学生群体的差距,对随迁子女采取了一系列特别或差别性的关照。这种“贴标签”式、痕迹太重的融合教育方式,容易强化本已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随迁子女的农村身份“内省”,消解业已固化的城市身份认同,滋生自卑心理,产生漂泊、被遗弃甚至被歧视之感,导致新的教育伤害。融合教育的支点是让随迁子女树立信心,重点是人际交往,难点是文化融合,关键是师资。要采取多种途径,树立随迁子女适应、融入新环境的信心。

猜你喜欢
亲子课外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