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商”开发与小学作文教学

2017-03-06 01:25唐丽珠
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语文

唐丽珠

“灵商”是人类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偏重具体形象和感性经验。在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靠教材文本资源、拓展并延伸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加强学生练笔机会等途径,系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灵商,促进学生自觉感悟生活、体验真情、自由表达,提高写作水平,形成完善的人格。

灵商的涵义及其教育意义

在科学家相继提出智商(IQ)和情商(EQ)的概念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心理学、神经学等方面的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人类还存在第三种商——“灵商”(SQ)。2001年,英国人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夫妇在合著的《灵商:人的终极智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灵商”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和直觉思维能力”。他们认为:“人类基本上是心灵动物”,“灵商使我们成为充满理智和情感的高尚动物”。灵商即灵感智商,是一种智力潜能,它可以创造我们整体的智力,它也属于潜意识的能量范畴,能够与意识精神结合在一起,也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其存在的现有价值以及能创造发现新价值。高灵商表现在能体悟到自己的内在价值、追求,对自己有更深的觉知;能够充分利用所处环境,不受环境的负面影响,激发自己提高认知度和理解力;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找“为什么”或“如果……将会怎样”等问题的根本性答案。

智商是人逻辑性地解决重要问题的一种能力,情商使我们具有觉察自己和别人的感情的意识;但两者都无法解释人类智能的复杂性以及人类灵魂和想象的丰富性。作为智商和情商有效运转的必要基礎,灵商赋予我们心灵以灵性,大脑以活力,激发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同时赋予我们同情的柔和的能力,让我们去感受爱、感恩生命,知晓我们存在的意义并引导我们不断憧憬未来,追求真善美。

一个人是否能获得成功不仅仅取决于高智商,往往还要看其智商、情商和灵商这三方面是否表现得比较均衡,正如创新工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所说——“三商”兼高者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由于其浓重的应试兴趣,在学生的心智方面侧重于智力因素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体现出明显偏理轻文、偏分数轻个性的教育弊病。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以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人文素养的人才目标,应当说已经触及到了情商乃至灵商的内涵。可以预料,今后的教育改革,必然是朝着“三商”并重的方向发展,只有将“三商”并重,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人才。

小学生作文教学应注重灵商开发

人的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两部分,而与灵商相关的主要是右脑。语言、抽象思维、分析,主要由左脑负责,它侧重于抽象思维的表达模式;艺术、空间、想象、审美、创造,主要有右脑负责,它侧重于直觉的形象思维模式。在认知方面的直觉思维能力、顿悟思维能力、形象认知识别能力、几何空间鉴别能力,以及对复杂关系的理解处理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等方面,右脑远远超过左脑。“灵商”这一概念的立论点就在于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思考问题时,不是用语言进行思考,而是用活动的跳跃的形象进行思考。当这种思考完成以后,我要花很大力气把它们转换成语言。”所以,我们创造性能力来源于右脑的跳跃性形象思维方式。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不过直接与感性经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这种抽象思维相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不能无视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这种特点,同时,这种特点也说明了我们要注重开发学生的灵商,这正是他们具备的潜力所在。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偏重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丰富的文本整体被肢解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碎块来训练,作文教学也流于写作技巧以及写作套路训练的泥潭,导致语文教学长期处于低效状态。其实,语文学科与生俱来就具有人文性,语文在人类文化中也占有一席之地。长期以来,语文学习丰富并成长着人的精神经验。作文是学生内心感悟的直观表达,也是其语文素质的综合反映,因此,作文教学中理应突出人文性。作文教学的人文性,集中表现在:学生能自觉去感受并领悟生活,有真情实感的体验、会自由表达等方面。俗话说,言为心声。作文就是学生心路历程的记录,是一种精神的交流、对话。感悟生活、真情流露、自由表达就是锻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努力去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课堂中,学做真人、写真话、抒真情,让写作成为能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

如何开发学生灵商

任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一定的教育载体。这个载体即是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影响——包括各种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因素。小学生作文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样如此。如何充分开发小学生灵商,以提高其作文水平,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系统的培养。

策略一:依托文本资源,培养情感迁移能力 课本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的资源,它是从人类文化中撷取出来的精华,并通过精心的组织编排,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因而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从名家名文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无论是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还是文中所表达的思想主旨,都堪称典范;因此,每一篇课文其实也可以作为学生练习写作的范文。不同的话题,不同的文体,在行文方式与情感表达上,是有讲究的,一个初学写作者并不是一上来就完全适应自如的。模仿是创新的前提,这是任何学习都跨不过的一步。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课本资源,带领学生走进课本,走近作者,深入揣摩、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世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文教学自然也是如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有意识地警示和点拨学生有关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唤醒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意识,并恰到好处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长此以往,这种课堂上习得的素养必然会迁移到学生的习作当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慢慢提高。

策略二:拓展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素材 课本虽然为师生提供了教学的重要载体,但它毕竟只是一个供师生“精读”的范本,涵盖的信息总量是有限的。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这种应用不仅包括前述所讲的模仿写作,也包括进一步拓展自身的阅读面。因此,学生除了课本的“精读”外,还需要课外的“泛读”。只有在广泛而有针对性的阅读当中,学生的知识面、词汇量、语感、审美能力、判断能力、价值观念以及学生对行文技法的领悟能力,才会不断提升。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应的书目或印发相关的阅读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兴趣及写作水平,为其制订符合其自身特点的个性化阅读方案。在阅读方法上,也有必要加强相应的指导练习:可以采用学习课文时用到的眉批圈点、写下感悟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摘录笔记、写读后感等方式。长此以往,将使学生从小逐步养成爱读书、会读书且符合自身特点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当一个学生长期耳濡目染于课内外的阅读生活中时,他的写作能力也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策略三:关注现实生活,提升心灵感悟 “回归生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作文教学中更是如此。写作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接地气的方式,引导学生多关注现实生活,感受生活,使学生能容易动笔,乐于用写作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是个体生命发展的真实足迹”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作文理念之一。在每次写作中,学生不断地探索、反思、甚至对自我对生活的痛苦剖析,都是其增长认知的一个真实历程。所以,作文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写作的内容、素材,兴趣、动机以及表达方法和技巧都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写作的源头在于生活,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写作显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了。有的学生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家庭和学校两点一线,枯燥乏味。其实,“处处留心皆成学问”,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和感悟生活,比如:家庭生活的细节、走亲访友的见闻、野外活动的感受、各科学习的心得、课余生活的点滴等;况且,前述课内外的广泛阅读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间接经验”——在面对生活的“直接经验”时,“间接经验”必然起着“移情”和“迁移”作用。例如:一位9岁的小女孩,在看到筑路工人常年翻修一条公路时,想到了这是筑路局没有规划好的原因,进而联想到人生如果从小没有规划好的话,长大了再不断翻修就麻烦了。为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积极性,可以采用观察记录本或记日记的方式坚持记录,时间长了,学生也就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策略四:学会个性表达,丰富个体情感经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反映一定客观事物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是一种蕴含智慧的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若想更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只有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学生才能将平时的积累应用于自己的文章,才能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往往只给学生传授一些被肢解了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有的甚至认为这是作文教学中最有成效的做法。这明显曲解了写作技能,以致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只会生搬硬套。这种只重方法和技巧的做法,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文教学虽然不能忽视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训练,但是不能将之绝对的模式化,否则,对学生的写作思路将是一种禁锢和封杀。作文,某种意义可以说就是人的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僵化的固定模式,尝试自主表达,特别是平时在进行作文命题时也应当体现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尽量避免“千人一面”“一刀切”的做法。

结束语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依托课本资源、拓展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加强学生练笔机会等途径,系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灵商,以促使学生能自觉地感悟生活、体验真情、自由表达,提高写作水平,形成完善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英)达纳·左哈,伊恩·马歇尔.灵商:人的终极智力[M]王毅,兆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蒋洪池.智商·情商·灵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2).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