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思想的藩篱

2017-03-06 23:09伏玲
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实学郭嵩焘救国

伏玲

郭嵩焘从小接受传统教育的熏陶,直至到1876年首任驻英公使,使其思想发生重大的转折。鸦片战争后的大变局,促使郭嵩焘以心忧天下的情怀,探究中国富强之路。作为清末第一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早就洞悉中国不能再闭关锁国,而应走向世界。当置身于西欧文明时,他主张用科技来救亡图存,注重科技教育,并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教育及培养人才上重视科学精神。在当时,郭嵩焘的科技进步杰出思想,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的历史地位。

萌发科技救国思想

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郭嵩焘认为:用“实学”救国,才是“方今要务”,并预言,只有用实学才能救亡图存。当时所指的经世实学,就是主张研究和重视西方科学技术。这个时候,郭嵩焘最早萌发了科技救国的思想。他对科技的重视离不开驻英法期间对西方文明的探究。当置身于西欧文明之中时,他探求出了西方富强之源——科技。1851年英国博览会的科技成果,特别是英国伦敦的水晶宫“半圆式屋顶,由三十万片玻璃、五千根柱子筑成”,让郭嵩焘感叹不已。同时,法国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也使“郭氏饱览西方科技文明之盛”。

在西洋物质文明中,郭嵩焘认为:救国的科技是武器与军备。郭嵩焘抵达英国后,既关心留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也关心西洋的军事企业和军事武器。尤其对枪、炮、船、鱼雷、水雷等,非常感兴趣,亦登军舰看操。他还亲眼见到英国海军中最新、最先进的铁甲船,“其样式与各船异:前后两旁中通间道,上有飞桥,通船一副机器,两炮台左右犄角为铁房,回环周转,炮二尊随以转动。”器械之完备、军容之盛大、规模之宏伟,自然在他心目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重视科技教育

郭嵩焘深知科技之奥妙所在,但如何将救国呢?在考察西方时期,他找到了途径——教育。他认为:西方的繁荣昌盛都源于学校教育,而且是“通国士民出于学”的全民教育。西方的科技(武器和军备等)只有在不断地学习中,才能不断地进步,达到“皆由学升进而专习之”。郭嵩焘认为,政府和社会都需要重视教育,既要成立组织,诸如英国的“皇家学会”,也要成立团体,诸如“专务实学”的团体。

郭嵩焘认为:学校教育既为西学之本,而西学乃西洋科技与文明的泉源。他了解了西洋矿电兵艺,参观了格致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船机学堂、枪炮学堂、兵学堂、建造学堂、教习学堂、政治学堂、水师学堂、陆军学堂、军医学堂、女子学堂。此即他已认识到的:“此邦术事愈出愈奇,而一意学问思辨得之!”因而他也主张学问,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例如电、矿、光等“格物致知之学”,都要通过学校学习,才能“深求其故,而后知其用之无穷”。

他考究了各种各样的学校,探明其学制、学科、学分,知西洋人才之所以盛,并指出英国最好的学校是“牛津与剑桥最胜”。参观了牛津大学,认为学校录取必须要经过考试合格, “欧洲各国日趋于富强,推求其源,皆学问考核之功也”。同时,他建议先在上海、广州、厦门等通商口岸,然后到达其他各省、县、乡,都要“以广益学校之制”。富强源于科技,科技源于教育,正是他觀察泰西的最主要心得。

科学精神要点

郭嵩焘从小接受“经世致用”实学思想。这为他置身西欧文明,能独具慧眼,窥得近代文明中的科技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纵观郭嵩焘一生,他都秉承着怀疑与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地与时俱进。

第一,求真务实的精神。郭嵩焘经过传统“经世致用”思想的洗礼,所以十分推崇求真务实精神。他认为:西方的“格物”之学,是由于西方人重视实事求是的精神,“皆实事求是之效也”。郭嵩焘在出使英国时建议:“宜先就通商口岸开设学馆,求为征实致用之学。”可见,求教实学,讲求实用,致力实行,乃郭嵩焘一贯作风。

第二,怀疑精神。郭嵩焘认识到欧洲实学即科学,都是在怀疑中不断进步的。他认为西方的科学家都重视怀疑精神。英国讲实用之学自培根起,后有伽利略地动新说,牛顿等科学家都是在怀疑权威,注重亲眼目睹,然后才能更加从容自信。他还特别指出:“西洋徵实学问,起于法人嘎尔代希思。”郭嵩焘认识到:嘎尔代希思(即勒奈·笛卡尔)就是在怀疑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三,与时俱进的精神。他不拘泥于传统,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国人沉浸于古老的传统思想时,他认为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当国人认为器物的先进时,他就已经对“中体西用”的提出了怀疑,他看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更胜一筹。总之,郭嵩焘思想随时代的变化而前进。他认为:西方立国,不仅注重政府的制度——“其本在朝廷政教”,而且也重视对商业的发展——“其末在商贾”。只有本末结合,才能使中国富强,立于不败之地。他对西方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器物阶层,而上升到了学习西方的政教制度阶层。

作为时代的先觉者,郭嵩焘用自己的才华横溢,执着地探索,孜孜不倦地追求,跨越思想的藩篱,冲破旧世俗,接受西方先进科技思想的洗礼。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点亮了中国科技振兴之路。

参考文献

[1]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4:173,697,823.

[2]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11,629-630.

[3]杨小明.郭嵩焘科技观初探[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2):77-78.

[4]汪荣祖.走向世界的挫折——郭嵩焘与道咸同光时代[M].北京:中华书局,2006:214-215,225,385.

猜你喜欢
实学郭嵩焘救国
湖湘文人日记中的郭嵩焘形象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
郭嵩焘政教思想的内在理路
省思与超越——新世纪以来郭嵩焘研究回顾与展望
左宗棠与郭嵩焘的不同境遇
“新实学”刍议
王阳明的实学思想及其对新实学研究的启示
中日韩学者研讨构建东亚新实学
听谎有瘾
越南抗美救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