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习惯的培养

2017-03-06 23:14刘怀平
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周长想象习惯

刘怀平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摇篮。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主渠道。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笔者认为:需要培养学生的几种习惯。

多角度的思考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表现出来。多向思考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尽量换向思考——有了一种解法后,还可寻求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既成的答案,通过反复操练和重复,逐步使学生勇于打破思维定式,养成换向、多向思考的好习惯。

质疑提问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落窠臼,勇于突破,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同种见异、异中出新的能力和对习以为常的事例提出新见解的能力与习惯。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老师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就是你的成功。”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要从只由教师问学生,走向学生问老师、问同学、问自己;把“教师面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堂,变为“组织带领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关键在于教师指导学生“问什么”“怎样问”。教师可从这些方面鼓励和培养学生:①一点一疑,即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解答;②一点多疑,即这道题还有无更好的解答方法;③逆向质疑,即如果按这种方法算,会有什么矛盾等多种质疑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循循善诱,给予满意答复,让学生在每一次提问中都能体会到发现的乐趣。教师只有把指导学生提问方法与激励学生提问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把质疑提问变成学习的需要,逐步养成疑问、敢问、会问的好习惯。

大胆猜测的习惯

牛顿曾言:“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人类历史上,每个发明家的每一次发明,都是大胆猜测的结晶。在已有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想象、直观、灵感等多种思维方式,提出猜测假说,建立新的概念和理论框架,推出具体结论,最后通过实验予以验证,这种“猜想-验证”的方法,已成为现代科学探索中最常用的有效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假设、推测,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让学生建立“圆周率”的概念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笔者首先让学生自己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进行观察,然后猜猜“圆的周长会与什么有关系”。学生们在认真观察后踊跃发言:“圆半径越大,我画出的圆就越大,我猜圆的周长一定与圆的半径有关。”“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圆的周长也一定与圆的直径有关。”于是,笔者接着追问:“会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再猜猜。”課堂立刻热闹起来,有的交头接耳讨论起来,有的动手比量起来,可就是没有人举手。“我们现在只是猜测,说错了也不要紧,只要是你的想法就行。”笔者的一句话之后,一只手终于迟疑地举了起来:“我觉得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或半径)之间可能存在倍数关系?”“为什么这样想?”“我画圆时,取的半径从小到大,画出的圆也从小到大?我看有成倍扩大的趋势。”多么仔细的观察,多么勇敢的猜测!“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验证这个同学的猜想对不对。”最后,笔者跟学生一起通过动手测量、动口讨论、动笔计算,验证了这个学生的想法。在验证猜想中,学生们牢固地建立了“圆周率”的概念。实践证明:这种“猜想-验证”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他们进一步尝试准备了心理条件。在教师多次的支持、鼓励下,学生们从不习惯探试猜测到逐步习惯于这样思维,体验到了大胆猜测试探的成功。

主动探究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再现数学家思考的过程,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让学生学会以这种方法学习,使主动探究成为习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培养这一习惯,教师可以在数学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全过程,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的探究学习模式,并通过多次反复强化,使之自动化。

大胆想象的习惯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造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让创新学习展开翅膀。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陈规的训练,通过一系列具有逻辑因果关系的想象活动,有效地改善学生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增长。教师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用自己新颖、独特的想法来解决问题,要允许和接纳学生在学习上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进行想象。

主动实践的习惯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创新能力的获得需要实践的土壤;智慧发端于动作,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课堂要联系社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能把学生禁锢在书本和教室里。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做中学”,即在动手的过程中提高创造力。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同时还要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开发创造潜能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教师应从培养开拓型、创造型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新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其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猜你喜欢
周长想象习惯
快乐的想象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巧算周长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