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让感悟文本“拨开云雾见天日”

2017-03-06 23:18王月琴
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百业神州日照

王月琴

2016年11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笔者有幸与所在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组其他同仁一起,聆听了曲霞镇中心小学教师杨琴执教的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联》一课。下面,笔者仅围绕春联的内容美,谈一点自己的听课体会。

情境回放

第一幅: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第二幅: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第三幅: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第四幅: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春联,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这样的句式汇报自己的学习体会。(课件出示句式:“ , 。”这幅春联 了 。)

生1:第一幅春联描绘了美丽的春光。

生2:第二幅春联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生3:第三幅春联歌颂了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

生4:第四幅春联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师:说得真不错。不过,你们所说的是文中作者的体会。接下来,老师请你们再读一读这些春联,说一说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心里会想到什么?只要你用心去读,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生1:读了“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这一句,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一片红艳艳的杏花。

生2:读了“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这幅春联,我眼前仿佛出现了春回大地,座座大山换上了绿色的新装,显得更加秀美典雅。温暖的太阳光照在祖国大地上,各行各业兴旺发达。

生3:读了“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这一句,我想到了勤劳和睦的人家生活一定幸福美满。

生4:读了“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梅花开得很灿烂,想到了竹子向人们报告平安。

师: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没有学生回答)

问题思考

面对学生浅尝辄止的“浅读”,笔者不禁做出这样的反思:学生们为什么不能透过字面描述,深入挖掘春联中所寓含的丰富美好的内容呢?为什么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回顾教学流程,笔者发现这位老师在引领学生真正“读进去”上似乎走了过场,学生的读也只是“蜻蜓点水”,未能“入乎其内”,那又怎能“出乎其外”呢?

解决策略

以第二幅春联为例,笔者谈一谈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其内涵。对这幅春联的理解,首先应降低坡度,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谈起,让学生作为家乡的小主人,说一说家乡的变化:如家家户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村村通上了平坦宽阔的马路,电脑、小轿车渐渐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等。接着,再引导学生谈一谈全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此时,教师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从道路、桥梁、房屋、医疗、体育等诸方面向学生们展示祖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同步说出“正因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所以……”受此启发,学生们纷纷发言:所以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行;所以2009年亚运会在我国广州成功举行;所以成功发射嫦娥1号宇宙飞船;所以“世博会”选在了我国大都市上海举办……同学们的思路打开了,对“日照神州百业兴”所描绘的内容,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最后,在此基礎上,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诵春联,一切水到渠成。

体会感悟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水平,对教材主动进行加工,并在头脑中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当学生不知如何调动已有的经验时,教师应当适时点拨、引导。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和经验大多是感性的,是具体的,是要由画面作支撑的,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就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在他们学有所困时提供帮助。本课教学中,学生对“日照神州百业兴”的深入理解有了困难,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适切的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出一幅幅多姿多彩、欣欣向荣的画卷,进而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如此,学生的思维有了依托,表达有了内容,对文本的感悟春联的内容美如同“拨开云雾见天日”豁然开朗。

猜你喜欢
百业神州日照
心之向往,便是日照
沧海桑田话日照
神州春天更灿烂
春节颂
新疆行赠秦全晋
在日照(节选)
神州共渡好年华
日照行
大神州
神州谜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