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详注》引《吴越春秋》考论

2017-03-07 19:04
关键词:老妻吴越杜诗

王 学 婷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杜诗详注》引《吴越春秋》考论

王 学 婷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清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是杜诗注释的集大成著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但其所引著作及相关注疏存在较多错误。从《杜诗详注》所引《吴越春秋》及相关注疏存在的问题入手,对其异文、漏引以及误引处进行订正,并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佐证。

《杜诗详注》;《吴越春秋》;注疏考论

网络出版时间:2017-02-28 14:48

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是清代杜注的一部巨作,也是古典注释学的典范之作。该书的完成历经20余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近年来,众多学者热衷于《杜诗详注》的调查研究,使得学界出现了一大批仇注引文研究的优秀成果。

一、学界对《杜诗详注》的评论概述

《杜诗详注》在注释学方面的贡献极为突出,近年来学者多有论述,如张佳与李寅生对“以杜证杜”[1]进行了阐释。所谓“以杜证杜”,是指从文献内证的角度来研究杜诗在杜集中的内在呈现,即从文献内证中找到其出处的回应与印证,进而从整体把握和说明杜诗诗句与其他诗句在相同文本中的互现同映规律。以仇兆鳌《杜诗详注》为参照系,初步探讨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强调“读法”在解读“以杜证杜”中的重要性,并为杜诗的注释学研究开拓新的学术生长点。吴淑玲对仇兆鳌注本在“义理”“考据”和“辞章”[2]3个方面的贡献进行了解析,认为从汉朝对毛诗的解释开始,义理、考据与辞章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范式,但三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而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较为严格地区分了三者,将解释杜诗内涵(义理)、考证杜诗出处(考据)及解说杜诗章法(辞章)融为一体,集前代注杜与评杜之大成,并为全面评价杜诗作出了贡献,可称之为传统批评范式的典范。王群丽对《杜诗详注》对杜诗学的贡献进行了阐释,认为“《杜诗详注》体现了仇氏的杜诗学观点”[3]:在创作论方面,《详注》认为杜诗和其写作对象保持一致;在杜诗评价方面,《详注》认为对杜诗不能用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来要求它;在杜诗考察方面,《详注》广泛地使用了联系的方法。评论虽然多针对单首诗而发,但却从未割裂特定的某首诗同全部杜诗、同其他诗人相关作品以及杜诗同整个文学史之间的联系。这3点对当前杜诗学的研究仍有借鉴作用。

仇兆鳌所撰的《杜诗详注》一书被认为是杜诗学史上注杜的巨作。该书自清代康熙年间问世至今已300余年,一直为众多杜诗学者所称誉和援引,但同时也受到不少学者的批驳。如吴华峰指出,“《杜诗详注》是研究杜甫诗歌的重要注本,但此巨著注文难免有一些欠妥之处”[4],其文章就《杜诗详注》注文的17处作出了补正;胡海英指出,“《杜诗详注》共有9处引用了《何氏语林》,出现了文献出处之误、人名错误与辨别词语之误等问题”[5];谢荣福献疑数则,指出“淮南相公非杜佑,‘山光悦鸟性’非出少陵,薛据非官石首令,崔、卢两侍御考的问题”[6];蒋寅指出,“《杜注》通编引古有错误,有疏漏,有不得要领之处”[7],这些不足具体表现为画蛇添足例、附会典故例、隔靴搔痒例、不明出处例、引而不释例、注语不注典例、误指典故例、引而不断例、该注不注例以及割裂原文例。

由此可以看出,以上学者对仇注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特别对细节问题较关注,也对仇注的批评方法与诗法理论等方面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同时,研究仇注的引文及注释中存在问题的著作也不少,但几乎很少涉及《吴越春秋》,故笔者以此为关注点,展开对《杜诗详注》注释问题的探讨。

二、引文与原文有异的具体表现

仇注引文与原文存在较多差异之处,“仇注引书常有错误”[8]3,具体表现为漏引、引字有异、添加词语以及省略4个方面。

(一)漏引

作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时,有时会在文后列出一些与本文不相关的文献,或漏列已经引用的相关文献,或在引文中只列出曾经引用的部分相关文献,从而造成事实上的伪引和漏引现象。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在所引《吴越春秋》中有6处漏引现象:

1.《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二)》:“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注引《吴越春秋》:“右抱越女。”原文作:“左手拥秦姬,右手抱越女。”

2.《后出塞五首》:“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注引《吴越春秋》:阖闾命于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百金。”有人杀其二子,以血衅金成二钩,献之。王曰:“何以异于众钧乎?”钩师呼二子名:“吴鸿、扈稽,我在此,王不知汝之神也。”声绝于口,两钩俱飞,着父之胸。吴王大惊,赏之百金。原文作:“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

3.《贻华阳柳少府》:“时危挹佳士,况免军旅喧。”注引《吴越春秋》:越王曰:“寡人冀得免于军旅之忧。”原文作:“今寡人冀得免于军旅之忧。”

4.《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壮士血相视,忠臣气不平。”注引《吴越春秋》:椒丘曰:“此天下壮士。”原文作:“此天下壮士也。”

5.《壮游》:“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注引《吴越春秋》:“遂保丘墓。”原文作:“遂保前王丘墓。”

6.《壮游》:“嗟峨阎门北,清庙映回塘。”注引《吴越春秋》:“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复名破楚门。”原文作:“阖闾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阊门以通天气,因复名之破楚门。”

第一例中漏引了名词“手”,第二例中漏引了代词“之”,第三例中漏引了状语“今”,第四例中漏引了语气助词“也”,第五例中漏引了名词“前王”,第六例中漏引了连词“因”和代词“之”。这种漏引对解说诗意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对读者理解文义也没有太多妨碍,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文的真实性,进而影响了原典的准确性。

(二)引字有异

作者在所作注解中出现的引文中有用个别字词替换原著字词的现象,使得引文中的个别字词与原著不相同。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在所引《吴越春秋》中有6处引字有异现象:

1.《前出塞九首(其三)》:“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注引《吴越春秋》:越王夫人歌:“情愤惋兮谁讥。”原文作:“情愤惋兮谁识。”

2.《北征》:“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注引《吴越春秋》:“拣士练卒。”原文作:“拣练士卒。”

3.《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性命由他人,悲辛但狂顾。”《吴越春秋》:子胥谓渔父曰:“性命由天,今属丈人。”原文作:“性命属天,今属丈人。”

4.《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六)》:“士苦形骸黑,林疏鸟兽稀。”注引《吴越春秋》:“人疲士苦。”原文作:“民疲士苦。”

5.《五盘》:“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注引《吴越春秋》:“城郭丘墟,殿前荆棘。”原文作:“城郭丘墟,殿生荆棘。”

6.《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注引《吴越春秋》:“西逾赤岸。”原文作:“南逾赤岸。”

第一例中把“情愤惋兮谁识”作“情愤惋兮谁讥”,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对读者正确理解原著造成一定的影响。第二例中把“拣练士卒”作“拣士练卒”,引文与原著意思相近,只是两个句子的语序发生了变化,因而对读者理解原文并无较大妨碍。第三例中把“性命属天,今属丈人”作“性命由天,今属丈人”,与第四例中把“民疲士苦”作“人疲士苦”皆为同义词替换,虽引文与原文用字有所不同,但替换之后并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第五例中把“城郭丘墟,殿生荆棘”作“城郭丘墟,殿前荆棘”,引文用了与原著不同的字,但整句话的意思与原文相同。第六例中把“南逾赤岸”作“西逾赤岸”,引文曲解原意,用了与原著不同的方位词语,呈现出与原著不同的意思,使读者不能准确地理解原著。

(三)添加词语

作者作注时,有时会在句中增加一个或几个词语,使文章表达更完整,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在所引《吴越春秋》中添加词语现象有3处:

1.《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注引《吴越春秋》:“公子光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怏怏,不平貌。原文作:“光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

2.《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注引《吴越春秋》:“越王令壮者无娶老妻。”原文作:“令壮者无娶老妻。”

3.《夔府书怀四十韵》:“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注引《吴越春秋》:“越王欲报吴怨,悬胆于户,出入尝之。”原文作:“悬胆于户,出入尝之。”

第一例中把“光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作“公子光心气怏怏,常有愧恨之色”,添加了名词“公子”,使得此句有了主语,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第二例中把“令壮者无娶老妻”作“越王令壮者无娶老妻”,添加了主语“越王”,补充了动作的实施者,进而清楚明白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使读者一目了然。第三例中把“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作“越王欲报吴怨,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交代了事件的主人公与起因,对当时的背景作了补充说明,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四)省略

作者在作注时省去一个或多个句子成分,或为了表达的简捷,省去句中可以省略的字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意思,使文章简明扼要。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在所引《吴越春秋》中有3处省略现象:

1.《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开府当朝杰,论兵迈古风。”注引《吴越春秋》:“子胥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原文作:“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鉴辩,知孙子可以折冲销敌,乃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

2.《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脱剑主人赠,去帆春色随。”注引《吴越春秋》:“伍子胥解剑赠渔父。”原文作:“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3.《谒先主庙》:“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注引《吴越春秋》:范蠡曰:“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原文作: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苖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于是要大夫种入吴。”

第一例中省略了原文对孙子姓名、籍贯及特长的详细介绍,使得引文更加短小精悍,但并不影响作者对主要事件的说明,也能使读者对主人公有所了解。第二例中省略了伍子胥解剑赠渔父的过程,也省去了主人公的语言描写,而对事件作了高度的概括。虽引文写出了原文的中心意思,但不够生动形象,因而削弱了原著的耐读性。第三例中原文较长,语义较丰富,引文摘取原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省去其他句子成分,使得引文凝炼简洁。

三、《杜诗详注》所引《吴越春秋》出现问题的原因

仇注引文出现问题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注时间跨度长,所用版本有异

作者作注时出现了引文与原文有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漏引及引字有异。杜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无论是古体、近体,还是五言、七言,都有独到的特色,为历代所重视。所以,注家蜂起,至宋代有“千家注杜”之说。仇兆鳌花费20年完成《杜诗详注》,作注时间跨度长,其搜集各家不同的注本作为参考,是仇注引文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仅凭作者记忆

《杜诗详注》是一部在乾嘉考据学背景下展开的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的研究著作。仇兆鳌将深厚的史学根底移植于对古典诗学的注解,并贯穿“内注解意、外注引古”[9]的笺诗理念。其注解评点最为丰富,及一部集大成的杜诗注本,充分显示了他的“博学理念”[10]。仇注杜诗旁征博引,但也会存在引文凭作者记忆的现象。当作者记忆不准确时,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材料难免会有失偏颇,进而造成引文中出现漏引与引字有异的问题。对于引文中出现的添加词语的现象,则是为了交代当时的背景和原因等,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避免一定的误读。如《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注引《吴越春秋》:“越王令壮者无娶老妻”,而原文作:“令壮者无娶老妻”;《夔府书怀四十韵》:“即事须尝胆,苍生可察眉”,注引《吴越春秋》:“越王欲报吴怨,悬胆于户,出入尝之”,而原文作:“悬胆于户,出入尝之。”

(三)摘引原文

作者采用摘引原文的作法也会导致引文出现问题。有些原文较长,作者会摘取原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如《谒先主庙》:“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注引《吴越春秋》:范蠡曰:“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原文作:昔者,范蠡其始居楚,曰范伯。自谓衰贱,未尝世禄,故自菲薄。饮食则甘天下之无味,居则安天下之贱位。复被发佯狂,不与于世。谓大夫种曰:“‘三王则三皇之苖裔也,五伯乃五帝之末世也。天运历纪,千岁一至。黄帝之元,执辰破巳。霸王之气,见于地户。子胥以是挟弓干吴王。’于是要大夫种入吴。”这样摘引原文精典语句可以浓缩原文的内涵,使文章更加简洁,避免详注因“详”而无限制地扩大篇幅。

《吴越春秋》是东汉赵晔所撰的一部以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它以吴越争霸事件为中心展开叙述,具有浓厚的报恩与尚德思想。仇兆鳌采用《吴越春秋》注解杜诗,使它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对后世有深刻的影响。但由于仇氏此书征引繁博,同时受到个人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异文、漏引以及误引等现象,对读者理解杜诗造成一些不便。该文校订《杜诗详注》引《吴越春秋》存在的问题,可促进《杜注》引文规范,更好地为读者所理解,从而推进杜诗研究。

[1] 张佳,李寅生.“以杜证杜”:《杜诗详注》读法例说[J].唐都学刊,2010,(5):34.

[2] 吴淑玲.《杜诗详注》集“义理”、“考据”、“辞章”的批评方法[J].杜甫研究学刊,2008,(1):70.

[3] 王群丽.《杜诗详注》对杜诗学的贡献[J].聊城大学学报,2007,(1):95.

[4] 吴华峰.《杜诗详注》疑误补正[J].中国韵文学刊,2013,(4):76.

[5] 胡海英.《杜诗详注》引《何氏语林》考论[J].杜甫研究学刊,2008,(3):61.

[6] 谢荣福.《杜诗仇注》献疑[J].铁道师院学报,1998,(6):52.

[7] 蒋寅.《杜诗详注》与古典诗歌注释学之得失[J].杜甫研究学刊,1995,(2):43.

[8] 仇兆鳌.杜诗详注[M].中华书局,1979.

[9] 李伟.浅析仇兆鳌《杜诗详注》的笺注方法[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7):64.

[10] 吴淑玲.仇兆鳌博学理念下的杜诗批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1):84.

(责任编辑 张盛男)

A Study on the Citations inADetailedAnnotationofDuFu’sPoemsfromWuYueChunQiu

WANG Xue-t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DetailedAnnotationofDuFu’sPoemsby Qiu Zhaoao of the Qing Dynast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researches on Du Fu’s poems.However,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sources of citations in this book.The paper intend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citations fromWuYueChunQiuand corrects the citations different from the original,the missing citations and the mistaken citations.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re also explored in the paper.

ADetailedAnnotationofDuFu’sPoems;WuYueChunQiu;a study on notes and commentaries

2016-04-25

王学婷(1989-),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

I 207.22

A

2095-462X(2017)01-0006-0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228.1448.046.html

猜你喜欢
老妻吴越杜诗
《吴越春秋》“折易”新解
老妻
篆刻杜诗记
贫困无田杜太守
吴越“双绝”的千年相逢
丙申三月独走青藏老妻为备行囊(外一首)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老妻,也要多凝视
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