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基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度

2017-03-07 20:08伊玫瑰
关键词:群体性舆情预警

伊玫瑰

(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
——基于政府危机管理的角度

伊玫瑰

(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建设完善,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网络群体性事件也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对地方政府治理地方群体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整体上看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现实群体性事件一样属于公共危机范畴,并且带有十分明显的危机属性,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府危机管理理论为网络群体时间的治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时应该从机制建设、法律法规等层面加强对网络群体突发事件的治理工作。

政府危机管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现实群体性事件;处理原则;解决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各种矛盾、问题以及纠纷也在不断增多,各种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对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相对应的是,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爆发不断增多。随着我国互联网络的快速普及,网民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一个网络社会,一些在现实中的事件、现象以及行为规则等在网络中得到了充分呈现和复制,并且部分网络事件比现实事件引起了更大社会关注和社会影响。从2009年《瞭望新闻周刊》设置了“网络群体性事件专题以来”,这一概念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和认可,并且也成为政府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如何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政府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现实群体性事件对比分析

(一)概念分析

在对群体事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国外学术界认为群体性事件指的是集群行为和群体事件,而国内在对群体事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经过群众闹事、治安事件、突发事件以及群体性事件的演化历程。当前,学术界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尚未统一,但是,通过对各种理论的研究可以指出:群体事件是具有一些群体利益、权力、资源等受到侵害,这些群体通过集群行为表达不满。现实性群体事件表现形式比较多样,例如上访、罢工、聚众、有型等事件。

当前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识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指出: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在一定网络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为了共同利益以及相关的目的,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串联、组织,并在现实中非正常聚焦,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以至于可能或者已经产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群体性非正常事件。狭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指的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形成的“网中人”群体为了共同利益,以网络作为手段进行串联和组织,公开干扰网络秩序,干扰网络的正常运行,并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以至于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事件。[1]文中在研究的过程中为了将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现实群体性事件严格区分,文中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理解以狭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为主。

(二)特征分析

首先,参与主体。现实性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都是现实中的个人,是鲜活的个体;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是网民,具有十分明显的抽象性特征。通常现实性群体事件都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当中,事件的参与主体也主要是生活在这一地区的部分居民;而网络型群体事件的参与主体分部在网络能够触及的不同角落,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任何一个结点所引发的问题都可能成为不同地域的网民讨论的焦点。除此之外,在现实群体性事件当中参与者存在着话语权强弱之分,但是,网络群体性事件当中,大家都有平等的表达权,不存在话语权强弱之分。

其次,组织方式。现实性群体事件的只方式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共同利益的约束下群体事件具有特定的利益诉求,并且群体事件具有十分明显的组织性、计划性以及目的性。另外一种现实的社会群体事件是自发聚集的,没有专门负责制和协调的工作人员,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这种群体事件也往往缺乏明确的规划、明确的目标。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划分为动员型和自发型两种。动员型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是由资深网民和议程设置就某些议题连续、大范围、多网络发帖并对网络成员进行组织和动员。动员型网络群体性事件更易于进行管理和控制。自发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效应和能量范围是不可确定和难以预测的,也更加难以进行管理。

最后,诱发因素分析。现实群体性事件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发生的,例如因为市场经济改革导致了群体利益损失,以及社会在发展中出现的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因素也存在与现实当中,网民虽然在现实中有所感受却难以表达,因此这些事件一旦触动网民神经时,往往会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2]

(三)干预方式比较

一般在进行现实社会群体事件处理时,政府是可以控制的,并且较难处理的社会性群体事件还可以通过警察机构进行控制和处理。并且现实性的群体事件的参与者、组织者以及范围、边界等因素都是可以控制的,如果地方政府难以进行有效约束还可以通过上级政府机构进行管理。并且现实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还是有边界的,其发生和发展还有规律可以遵循。

在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干预时由于地方政府对外地网络不能进行有效干预,因此,当前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地方政府还没有形成有效地管理模式,并且网络群体时间的突发性、变动以及快捷性等特点也往往会出乎政府管理的预测。因此,政府往往对那些事件会发展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以及何时回爆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往往无法进行准确把握。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基于政府危机管理研究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进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典型网络群体性事件负面效应分析

(一)扩大事态,增强政府处置难度

由于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网民能够畅所欲言,往往导致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发生后,网民肆无忌惮,使原本相对简单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使政府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情况。在缺乏必要约束的环境中,很多人就是失去社会责任感以及自控能力,宣扬虚假信息,或者在加入一些情绪化或者是偏激的社会言论误导网民,使原本不严重的事态进一步扩大。通过网络对显示中的有共同利益诉求的群体进行影响,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同时,增加政府处置难度。以“厦门PX事件”为例,厦门的PX事件是由一则短信引起的,进而在各大网站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最终引起了现实群体性事件。虽然最终事件在政府和民众的协调下完美解决。但是,不可否认的厦门PX时间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并极大增加政府处置难度。

(二)公民隐私被侵犯

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时,网络群体往往使用人肉搜索引擎对当事人的信息进行搜索。人肉搜索引擎最初源于猫扑网、与传统的搜索方式不同,人肉搜索一互联网为平台,主要通过人工参与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搜索的机制,实际上是由网民在网络中发出疑问,之后借助网络中广大网民的力量,寻求真相以及具体细节。最初网络中流行的人肉搜索是为了对道德进行捍卫,并对社会中发生的一些公共事件的真相进行揭示。[3]但是,在现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人肉所搜越来越多的被用来对当事人的信息以及生活等各方面信息进行搜索。以2015年5月3日发生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在事情真相还愿之后,当事女司机的生活细节被暴露出来,甚至网友将矛头指向了女司机的家人,在网友公布的信息中女司机的私人生活细节也被暴露出来,严重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这对女司机的正常生活和合法权益造成严重的侵害。

(三)扰乱正常的法律程序

通过对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分析来看,事件发展过程中网络舆论以及网民的活跃度对实践发展由重要影响,这也导致很多公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不是通过法律程序而是通过网络给政府机关施加压力。这样在网络讨论的过程中往往会导致事件的真相被掩盖,给我国政府法律机关处理事件带来很大困难。“网络审判”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为此杜骏飞指出:“网络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以点击、转载等形式表达对事件的报道、他人观点的关注来形成舆论,从而试图干预、影响司法独立和公正的行为”。例如,2015年5月2日发生的安庆枪击事件,在被不了解事实真相的网民上传到网络空间之后,在视频中警察对徐纯合进行暴力执法,最后导致了徐纯合死亡。之后,在网络上掀起了一片哗言,各种主观臆断和猜测纷涌而出,在掩盖了事实真相的基础上,对社会舆论发展造成错误引导,同时还对当地副县长以及其家人进行攻击。这对于按照正常的司法程序解决这一社会实践造成严重的不利意向。

三、当前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缺陷

(一)缺乏科学的预警机制

虽然网络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突发性,但是,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都有一段时间潜伏期和爆发期,如果政府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就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如果加以正确的领导,可以有效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对此欧美国家大多数都已经建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检测和预警。但是,我国政府机关还没有将网络作为一个重要执政领域对待,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缺乏足够的预防措施,这导致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后只能够仓促应对。从具体上进行分析,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预警机构和监督人员,或者是有公安部门兼任,但是由于组织机构不合理,专业人员缺乏,导致了网络预警机制名存实亡。并且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判别制度,对网络突发事件缺乏必要的分析,无法对那些事件可能发展为突发事件认识不足,导致了相关政府部门疲于奔命,但实际效果不佳。

(二)缺乏科学的应对机制

在对突发性网络事件进行处理时,科学、完善的应对机制对于解决突发事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地府政府在处理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时,存在着消极应对或者过激应对的现状,这表明我国地方政府还没有完善的应对策略,这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首先,应对主体不明确。引起突发性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因素是多方面,在我国当前政府分管机制下,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要涉及到诸多部门,这样在处理的过程中往往造成责任不清和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出现。其次,介入时间滞后。相关研究指出,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政府必须在事件发生后的四个小时候介入,喻国明教授指出,突发事件发生后的12个小时是最佳应对时间。[4]但是,当前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往往错过最佳应对时间。例如,在“7·23动车事故”中,政府有超过26小时的话语缺失,这都是与政府介入时间不当引起的。最后,应对方式不合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政府并不是急于将事实的真相公布出来,加强网民对突发事件的了解,而是想着如何将突发事件隐瞒和拖延下去,这样不仅不会平息事件,反而会使情形变的更加复杂和难以处理。

(三)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法律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之后,并且还没有针对出现的互联网突发群体事件制定完善的法律法国体系。虽然我国已经通过《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等十多部法规对互联网行为进行规范。但是,大多数仅限于保障信息安全以及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金融诈骗等一系列犯罪活动,用户专门管理互联网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还十分少。此外,在我国已经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指定的法律条文比较笼统,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实际操作效果不佳,甚至在部分条文当中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在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大打折扣。

四、基于政府危机管理视角的网络群体性事件解决对策

(一)政府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坚持的原则

首先,预防为主的原则。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后往往会对社会正常秩序造成很大的危害,并对政府的公信力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为此,政府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防止结合的措施。通过建立网络群体性事件预警部门,通过设立相关岗位,通过专业的管理人员对网络进行24小时监控,对于有可能引起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网络信息进行及时疏导,避免引起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其次,责任原则。当前,由于我国政府部门实行分块负责模式,因此,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各个部位要明确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后,各个部门要充分负担起本部门的责任,不要推诿责任,延误突发事件处理的最佳时机。再次,透明原则。政府在应对突发性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要及时将最新的调查结果以及事实真相针线在网民面前,避免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之后进一步发酵,引发更加严重的社会后果,避免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基于政府危机管理视角网络群体性事件具体解决对策

1.建立高校的预警机制

首先,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预警机构。从整体上看网络舆情的检测和预警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也是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环节,符合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及时对舆情信息进行引导,能够有效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为了建立专业的网络舆情预警机构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物质、技术保障,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要有危机意识,大力支持网络舆情预警部门的工作。其次,要明确网络预警结构的预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必须要明确网络舆情监督的重点,二是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明确网路舆情预警机构的检测搜集对象,只有如此,才能够有效提高网络舆情预警机构的工作效率。最后,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构的信息搜集方法。一是要进行内部分工,通过人工的方式搜集网络中的舆情信息,并且将其作为主要方式;二是在对网络舆情进行检测的过程中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监测和提取,并进行归类。

2.建立完善的分析判别系统

在当今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网络民意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关注,在民众都在关注网络舆情的整体环境下,面对着当前互联网中的海量的信息,仅仅依靠建立政府部门的舆情预警机构是远远不够,为此,必须建立起依据于网络舆情预警机构的分析判别系统,在对网络中的各种进行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把握网络舆情的本质,并将结果提交给政府部门,及早制定应对措施。为了实现目标,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根据需要在预警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舆情分析判别小组;二是要对网络舆情分析的内容进行确定,其中包括网络舆情的危害指数,玻璃范围以及民意倾向等诸多内容;三是撰写分析报告,并将报告提交给政府部门,以帮助政府有关部门作为正确的决策,消弭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萌芽之中。

3.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

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发生之后,往往会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深刻地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后果。为此,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后,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有效措施,降低社会危害,为此,文中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后,政府各部门之间要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分工,统一指导,及时解决网络群体性事件。其次,要及时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网络环境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是以分钟计算的,因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速度十分快,这就要求政府在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之后,要及时介入,避免因为政府处置不得当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再次,在处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政府需要保持平和心态。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在处置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必须端正自己的态度,整理好心态,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应对突发事件是一是不要敷衍塞责;二是要端正心态;三是正确对待媒体。最后,以正确的方式,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建立网络发言人;利用权威人士的评论引导舆论等方法实现。[5]除此之外,针对当前我国针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法律法规管理和规范薄弱的现状,我国政府必须加强立法力度,通过法律制度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并且做到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又发可依

总之,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以及公民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的概率越来越高。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强度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针对我国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必须基于危机管理意识,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管理,才能够保证我国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行,避免社会动荡。

[1]李金龙,黄峤.挑战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下的政府信息管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38-41.

[2]祁晓霞.基层政府应对群体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策略[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S2):111-115.

[3]廖芳玲,顾金喜.网络群体性事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浙江学刊,2011,(1):216-219.

[4]罗亮,黄毅峰.网络群体性事件:转型时期社会危机的新形态[J].求实,2011,(1):51-54.

[5]丁文喜.网络群体性事件:政府危机管理的新挑战[J].领导科学,2011,(20):14-15.

2015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策略研究——基于政府危机管理的视角”(JAS1505322015)

伊玫瑰(1987-),女,福建莆田人,助教,硕士,莆田学院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前沿研究。

猜你喜欢
群体性舆情预警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消费舆情
舆情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舆情
舆情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