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校史探源之一

2017-03-08 06:19蒙赫达赉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海拉尔兴安呼伦贝尔

孛·蒙赫达赉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 海来尔 021008)

呼伦贝尔学院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集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发展大成于一身,是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和引领者,其校史亦是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史的缩影。呼伦贝尔地区的高等教育从无到有,历经坎坷,学脉不断,前后呼应,其发展脉络和前行的印记是清晰可辨的。这些办学探索和尝试一脉相承,薪火相传,承载着呼伦贝尔人魂绕百年的兴学办校梦想,为最终建立呼伦贝尔学院做了长期的准备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呼伦贝尔学院宝贵的精神遗产和后人不断汲取办学力量的源头。1946年4月,呼伦贝尔高等学院成立,是内蒙古地区成立较早和当时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呼伦贝尔高等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新型学校,不仅开启了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为当时牧区民主改革和东北大后方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而且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兴办高等教育的一次重要尝试而载入史册,并成为呼伦贝尔学院70年风雨兼程、追逐梦想的起始点和出发地。呼伦贝尔高等学院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历史上第一所正规高等学校,是呼伦贝尔学院的前身和主源,在呼伦贝尔学院多元一体校史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呼伦贝尔地区对高等教育的企盼

呼伦贝尔地区从兴办第一所新式小学到正式建立新式中学,期间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少数民族人才,为其后本地区高等学校的顺势诞生和办学尝试奠定了基础。“呼伦贝尔地区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从本地区来说,在短短40年时间内取得上述成果,发展效率是比较快的。”①1923年6月,郭道甫在《蒙古问题》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在海拉尔建立呼伦贝尔蒙汉大学的设想。1937年,由伪满洲国蒙政部下令在海拉尔成立“海拉尔兴安学院”,该校具有现代大学的雏形,属于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育的启蒙期和萌芽阶段。

呼伦贝尔地区在兴办中学教育的同时,就有一部分人赴国内外高等学校接受教育,成为呼伦贝尔地区接触现代大学教育的第一批大学生。1915年,郭道甫入北京外务部俄文专修馆学习。“郭道甫出身官宦书香世家,从小好学聪颍,兼通蒙汉语言文字,还懂满文、俄文,才华出众,有‘蒙古圣人’之誉称。”②郭道甫次年从北京回乡后,第一次组织呼伦贝尔学生会,有时亦译为“蒙古青年团”或“蒙古青年党”,积极倡导新式教育和传播进步思想。在北京求学期间,郭道甫与梁启超、陶行知等人相识。数年后,郭道甫出版《蒙古问题》一书时,梁启超应邀为该书作序,极大地提升了该书的影响范围。郭道甫作为呼伦贝尔地区最早接触现代大学教育的第一人,是闻名中外的少数民族教育家,被誉为内蒙古民族教育和革命的先驱。

1918年,郭道甫在海拉尔创办呼伦贝尔私立蒙旗学校,自任校长。建校时有学生21人。第二年,学校由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承办转为官立学校,办学经费由副都统衙门负责承担。学校借用副都统公署西院部分房屋作为校舍。③郭道甫被任命为校长,校名正式定名为“呼伦贝尔蒙旗学校”。“这个学校学生中的多数,成为1928年呼伦贝尔暴动的主要组成人员。”郭道甫还在其父的资助下,在莫和尔图新建校舍,设立女子小学,首开牧区女孩上学受教育的先河。1922年,郭道甫赴北京任北京蒙藏学校教员、学监,又担任过民国政府中俄交涉公署咨议处俄文翻译等职。次年,郭道甫被派往外蒙古考察,后又游历了苏联莫斯科和乌兰乌德等地,深刻感受到了俄国十月革命后带来的崭新变化。

1920年前后,受辛亥革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呼伦贝尔地区的有识之士开始大力提倡民族教育和传播革命思想。一批蒙古族、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有志青年通过各种渠道,纷纷赴齐齐哈尔、北京、俄罗斯、日本和外蒙古等地求学,如郭道甫、文尚、倭赫、福尔格通等人,他们第一次接触到了现代大学教育,首开呼伦贝尔地区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先河。1921年,文尚(达斡尔族)、倭赫(陈巴尔虎蒙古族),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福尔格通(陈巴尔虎蒙古族),曾在北京大学夜校部学习5年,1925年赴外蒙古学习;1925年,额尔登太(达斡尔族)、布迪扎布(达斡尔族)、利克仓(达斡尔族)等人,赴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1925年冬,索布德(又名松贤)、萨仁、海瑞、仁贤、桂瑞等5名达斡尔族女青年,赴苏联乌兰乌德学习俄语,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④“这对于呼伦贝尔地区的达斡尔族女性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和值得纪念的历史性事件。从此以后,更多的达斡尔族女性进入学校。⑤“郭道甫经营学校的同时,也参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活动。另外,继续参与呼伦贝尔青年会的活动,并且派遣该青年会会员华林太、郭文向、福尔拉特等赴日本留学,另派瓦夫到美国去深造。”⑥

二、拟建呼伦贝尔蒙汉大学

1923年6月,郭道甫在《蒙古问题》一书中,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在海拉尔建立呼伦贝尔蒙汉大学的设想。该书是郭道甫任职于北京蒙藏学校,并应聘为外交部秘书、中俄交涉公署咨议处翻译期间,赴外蒙古等地考察归国后撰写的关于蒙古问题的专著。《蒙古问题》是体现郭道甫教育思想的重要论著,其中关于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理念的阐述和建立呼伦贝尔蒙汉大学的设想显得尤为珍贵,是郭道甫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之一。全书共分十二章,其中在第九章《建设蒙汉大学之大纲》、第十二章《蒙汉大学之效验与进行办法》中,详细阐释了在海拉尔建立呼伦贝尔蒙汉大学的设想和必要性。梁启超在为《蒙古问题》撰写的序言中,对郭道甫本人和他兴办教育的追求给予了高度评价,称“郭君道甫蒙古之振奇士也”,称他兴办教育之举属“为族人树百年大计。”⑦

郭道甫在其设计的《建设蒙汉大学之大纲》中,详细提出了呼伦贝尔蒙汉大学的具体筹建方案:即学校归学校董事会领导;学员初步定为300人;学科分为政治法律、文科、师范科、商业经济科、应用理化科、医科、社会学科、农业牧畜科、宗教科、家事科等10大门类;学制普通科为2年、专门科为3年;办学地点设在交通便利的海拉尔等具体内容。⑧关于拟建的呼伦贝尔蒙汉大学校址为何选在海拉尔,郭道甫《建设蒙汉大学之大纲》中称:“海拉尔为呼伦贝尔蒙古之首府,东接满洲西通外蒙,北界俄国,南连内蒙,中东铁路贯穿之,诚为东西文化交际之要冲。且本东西既为联络蒙汉及世界各族之感情而设,故必择此种地点始能合乎宗旨,而蒙古社会亦可的模范之观感。”⑨他认为蒙古问题“非从教育文化着手不能收效”,反对用武力与外交办法解决,以建设蒙汉大学恢复两族之情谊,认为这是“解决蒙古问题的之根本政策。”基于这种考虑,提出“以养成领袖蒙古各界,巩固蒙汉二族关系,沟通世界各族同情之人才为宗旨”,拟按此目的和要求来筹建蒙汉大学。“郭道甫兴教育救蒙古之设想又前进了一步,而且提出建设蒙汉大学之倡议是意味深长的。”⑩

关于呼伦贝尔蒙汉大学的具体筹建步骤,郭道甫在《蒙汉大学之效验与进行办法》中提出来分“两步走”的设想,认为要内外两方面同时进行方能奏效。“一方面组织中蒙国民协会或中蒙文化协会,对内则著书立说,披露国人待遇蒙古之正当态度。对外则打破武力外交政治之障碍,简派中蒙协和会员,前赴外蒙疏通蒙汉两族应当平等提携之大义。一方面组织筹备建设蒙汉大学委员会。对内则募集经费,对外则物色人才,此其大概也。”⑪尽管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郭道甫倡导拟建的呼伦贝尔蒙汉大学并没有付诸实施,但这毕竟是呼伦贝尔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对其后不同时期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1929年后,郭道甫倡导的民族教育理念,开始在他亲自创办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中得以实现。如果说呼伦贝尔蒙旗学校等是郭道甫兴学办校的起点,那么其后在沈阳创办的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则是郭道甫办学实践的延续和深化。从1923年郭道甫倡导在海拉尔建立呼伦贝尔蒙汉大学,到他在沈阳亲自创办“东北蒙旗师范学校”(后又搬迁到齐齐哈尔与“黑龙江蒙旗师范学校”合并),再到1938年该校迁至扎兰屯改名为“兴安东省师道学校”(成为扎兰屯师范学校的前身),两地三校相隔千里之遥,历史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经过10年曲折的办学历程,魂归故里,再续旧缘,呼伦贝尔地区重新成为实现郭道甫办学遗愿和传承郭道甫教育思想不可替代的重要区域。

三、呼伦贝尔地区兴办高等教育的初步尝试

呼伦贝尔地区兴办高等教育的初步尝试,始于上世纪30年代末。1937年,由伪满洲国蒙政部下令在海拉尔成立“海拉尔兴安学院”,该校具有现代大学的雏形。其后,呼伦贝尔地区又兴办了海拉尔教师养成所,与设在扎兰屯的“兴安东省师道学校”形成互补,重点培养本地区急需的中小学师资。1937年,在扎兰屯卧牛河成立“布特哈青年学院”,又称“卧牛河农业学院”。1938年,该校改为“卧牛河农业学校”。⑫1946年,呼伦贝尔岭西和岭东地区,分别成立了“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和“扎兰屯工业学院”。这两所学院属于中国共产党在呼伦贝尔地区兴办的第一批正规高等学校,在当时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历史地位和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在特殊环境中诞生的这两所学院,不仅为东北解放战争和呼伦贝尔牧区、农区民主改革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而且在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里程碑般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因其成立时间最早和办学地点设在海拉尔,被视为是在数十年间几经整合的呼伦贝尔学院的直接前身和办学源头,在多元一体的呼伦贝尔学院校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呼伦贝尔高等学院成立前后,呼伦贝尔地区还存在过一些其他办学实体,如海拉尔兴安学院、海拉尔教师养成所和内蒙古扎兰屯工业学院等,均属于呼伦贝尔地区兴办高等教育的初步尝试。

(一)海拉尔兴安学院

1937年4月21日,海拉尔兴安学院成立。海拉尔兴安学院是由伪满洲国蒙政部下令在海拉尔成立的,日本人庭部为首任院长。由伪满洲国蒙政部下令颁发的《海拉尔兴安学院规程》,对海拉尔兴安学院的修业年限、学科类别、教科书、入学、休学、退学、学费,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等作了明确规定。⑬当时从兴安北省(今呼伦贝尔市岭西地区)招收了 2个班的少数民族学生,学制分为3个学期,每1个学期为6个月。具体时间为:第一学期入学当年的1月1日至6月30日;第二学期入学当年的7月1日至12月31日;第三学期为第二年的1月1日至6月30日。学院实行公费待遇,授课以日语为主,也学习蒙文。

海拉尔兴安学院属畜牧专科性质,2个班分别为兽医科和加工科。兽医科学习科目为修身、日语、蒙语、数学、畜产、内科、外科、药物等;加工科学习科目为修身、日语、蒙语、数学、化学、皮革制作、毛皮加工等。“兴安北省的海拉尔兴安学院,以兽医和加工的实业教育为主,学制为一年半,分成三个学期。”⑭《海拉尔兴安学院规程》规定:“一月一日、建国纪念日、万寿节、学院创立日,教职工及学生须齐集学院举行式典。”⑮式典就是庆典仪式,届时要在这些节点日举行庆祝活动,其中的建国纪念日、万寿节分别为3月1日和2月6日。伪满洲国时期,明文规定把日语定为第二国语,并强行增加日语的授课时间,《海拉尔兴安学院规程》也具体体现了这一要求。在《海拉尔兴安学院规程》规定的课程表中,每学期总课时数均 38节,其中日语占 10节,占总课时的26.3%;实习课占11节,占总课时的28.9%;其他几门专业课均为2~3节,分别占总课时的5.3~7.9%。“从表面上看,学校开设了不少专业课,但有名无实,教学以日本语为主。”⑯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和控制比较严,如明确规定学生不得中途退学,欲转入其他实业学校时要偿还全额学费,并需经伪满洲国蒙政部大臣许可等条件,实际上限制了学生不得正常休学、退学和转学。纵观《海拉尔兴安学院规程》所列具体规定事项与要求,与同是由伪满洲国蒙政部下令颁发的《王爷庙兴安学院规程》大同小异,应是参照《王爷庙兴安学院规程》制定的,只是在内容上稍显简略一些。

1938年,在海拉尔兴安学院的学生还没有毕业前,伪满洲国公布了新学制,该校改为“兴安北省省立第一国民高等学校”,为完全中学的学制。“这个新学制,在小学教育阶段采用‘四二制’,前四年初小称为‘国民初级学校’,后二年高小称为‘国民优级学校’。中学教育阶段把中国原有的6年制缩短为4年制,称之为‘国民高等学校’。”⑰伪满洲国时期的国民高等学校属中学性质,并不属于高等教育体系。海拉尔兴安学院改制成为“兴安北省省立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后,人们仍然习惯将改制后的学校称之为“兴安学院”或“兴安学校”而难以改口。⑱海拉尔兴安学院存在的历史不长,属于殖民统治时期的特殊产物,虽然在名称上冠以“学院”之称,实则名不副实,距现代大学的要求相差甚远。尽管如此,这所学校在某些方面已具备了大学的雏形,已不同于一般的中学或普通中专学校,曾被人们称为“准大学”或“简易大学”。因此,亦可以将此视为呼伦贝尔地区大学教育的萌芽和兴学办校的初步尝试。

(二)海拉尔教师养成所

1941年,为了解决牧区初等学校的教师紧缺问题,在兴安北省建立了海拉尔教师养成所,其性质与现在的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院基本相同。学生来源主要是呼伦贝尔地区牧业四旗的小学毕业生,还有少数公职人员子弟,来自农区的学生很少。学生全部都是蒙古族,毕业后分配到牧业四旗小学任教。教师养成所的校址在今海拉尔区河东“胜利饭店”东侧,是一个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洋楼。楼上是学生们上课的教室和实验用的仪器室,楼下是学生宿舍。当时学校规定学生全部住宿,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伪兴安北省民生厅厅长善吉米图布(巴尔虎人)兼任名誉所长,教务长是日本人樱井(兼任数学课教师),属于管理层的实权派人物。当时海拉尔教师养成所有专任教师3人,学生50人。⑲其他任课教师分别为:蒙文教师仓吉扎布、理科教师义很格、国民常识课教师塔成嘎,体育教师由海拉尔第一国高的巴图绰日格图兼任,音乐教师由额永图兼任。课堂授课用语,除蒙文课外全部用日语授课,不教授汉语文。教学用书比较缺乏,除蒙语文采用《圣谕广训》作为统一教科书外,其他各科均无现成教材,由任课教师自编教材。学生毕业后,按规定必须在小学服务3年后方可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1941年12月,当时伪兴安四省(包括今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共有 4所师道学校,其中今呼伦贝尔市境内分别有 1所师道学校和1所教师养成所。“教师养成所一般招收国民优级学校或职业学校毕业生,修业年限为1~2年。”⑫1945年,海拉尔教师养成所有2个学年班,学生47人,其中一年级35人、二年级12人。教师养成所学生的食宿全部由学校承担,学生的服装须自备并按学校要求统一着装,并在臂袖上佩戴名签。1945年初,拟将海拉尔教师养成所改为海拉尔国立师道分校,成为扎兰屯师道学校的分校。“在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前夕,曾紧急动员要搬迁到扎兰屯,打算与扎兰屯师道学校合并。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但没有来得及搬迁就解放了。”㉑曾任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的普日布教授,即毕业于该校。

(三)扎兰屯工业学院

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在扎兰屯建立了“内蒙古扎兰屯工业学院”。内蒙古自治政府任命:院长特木尔巴根(内蒙古自治政府财政经济部部长)、副院长额尔敦陶克图(老教育工作者)、政治委员夏辅仁(纳文慕仁盟副盟长)、教务主任才喜雅勒图、总务主任德力格尔胡,政治指导员白音乌力吉(由纳文慕仁盟政府任命)。内蒙古自治政府财政经济部批拨6000万元(当时自治区内通用货币),分批拨付作为学院开办经费。当时聘任的教师有额尔敦陶克图(吉林高等师范毕业生)、才喜雅勒图(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德力格尔胡(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生)、帕克达(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生)、恩和巴雅尔(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毕业生)、金世琳(又名阿拉坦巴干,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毕业生)、钦巴图(就读吉林高等师范)、申波勒扎布(就读哈尔滨学院)、耐勒图(留学日本的著名画家)等等,大多数为曾留学日本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学院发出招生通知后,通过采取各地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共录取了80名学生。其中来自纳文慕仁盟(今呼伦贝尔市岭东地区)的学生有40人、呼伦贝尔盟(今呼伦贝尔市岭西地区)的学生有15人、兴安盟的学生有9人,其他地区的学生有6人。从学生的构成来源来看,来自呼伦贝尔地区(包括纳文慕仁盟、呼伦贝尔盟)的学生达55人,占学生总数的69%。

1947年7月10日,内蒙古工业学院在扎兰屯正式开学。校址在原兴安东省伪满官吏会馆,遗址在今扎兰屯结核病医院后院内。中共纳文慕仁盟委员会书记兼副盟长夏辅仁到会作政治报告,内蒙古自治军司令员阿斯根将军也到会祝贺。扎兰屯工业学院初设 4个专科,即机械工学、应用化学、电气工学和纤维工学专科。考虑到入学新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学院采取了先补好基础知识,然后再转入正规专业课程学习的办法进行教学。学院还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创办了可以生产香皂、肥皂的小型实验加工厂,并购置了一台汽车用于现场实训教学。1947年秋,为了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学院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艺创收为主要目的的勤俭办学活动,如利用扎兰屯附近丰富的山林资源进行了采榛子活动,获利颇丰。当时曾停课 1个月,组织学生上山采了20多万斤榛子。派人到哈尔滨出售后,用这部分经费解决了学生冬装紧缺的急需。当时学院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和革命人生观、阶级观、民族观等方面的教育,大多数学生都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有些人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共纳文慕仁盟委员会的统一要求,学院曾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布特哈旗的农村土改运动。1948年8月,学院吸纳扎兰屯师范学校大龄青年组成的青年干部训练班结束后,学院停办。㉒该校任教的教师分别转入扎兰屯师范学校和纳文慕仁中学,后有一部分教师进入呼伦贝尔高等学院任教。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后,迅速成为各条战线依重的骨干力量。

四、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历史地位

1946年4月,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在海拉尔组建了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先是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而后征得中共东北局批准成立的地方自治机构。“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有益尝试,是1946年4月在承德召开的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与东蒙自治运动统一会议的具体实践,呼伦贝尔亦是全国最早实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之一。”㉓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铲除法西斯奴化教育。以民主为教育的中心,提高民族文化,普及国民教育,推广社会教育,加强职业余师范教育,保障教员与贫困学生的生活,优待各种专家语文化工作者。”㉔成立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初宗和首要任务,是解决当时人才紧缺的问题,亦是呼伦贝尔自治政府重视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呼伦贝尔高等学院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兴办的第一批正规高等学校,是呼伦贝尔学院多元一体校史的前身和源头,其历史地位和引领作用不可忽视。

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首任院长,由蒙古族教育家哈达担任。哈达为呼伦贝尔地区的额鲁特蒙古族,一直热衷于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自身文化素养也比较高,在呼伦贝尔地区各族各界中享有较高声誉。1928~1940年,哈达曾先后三次东渡日本求学,学习了医学和物理等专业知识。“哈达一生勤奋好学,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德、俄、日、英、法、汉、蒙、满等语言文字,并坚持翻译、写作和研究工作。”㉕由于学识渊博,精通日语,办事干练,曾任兴安北省省长额尔钦巴图的秘书。1946年5月25日,哈达作为团长,带领14人组成的呼伦贝尔代表团赴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参加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东蒙总分会成立大会。“此次会议后,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呼伦贝尔分会,哈达任分会主任。”㉖1948年1月15日,内蒙古自治政府主席云泽(乌兰夫)、副主席哈丰阿颁布命令,哈达等11人被任命为呼伦贝尔盟政府委员。㉗呼伦贝尔盟和纳文慕仁盟合并后,哈达任呼纳盟文教委员会主任。

呼伦贝尔高等学院成立后,从呼伦贝尔牧区招收了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入学,开设了社会急需的专业技术班、政治班、干部班等班次,修业期限暂定为 1年,以原兴安北省公署办公楼的一半作为教室和宿舍。㉘伪满日据时期,日本人为了北进的需要在海拉尔兴建了一大批日式军事建筑和民房,如南门外的军营(后成为呼伦贝尔大学校址)、东山下的军营和随军家属住房等,这些相距较远的建筑物在建造时考虑到了一旦有战事可以避开遭到集中轰炸。过去海拉尔的城区范围仅限于河西区,日本人为了长期占领的需要开辟了河东区,还搞了修桥筑坝植树等项基础建设。原兴安北省公署办公楼位于海拉尔河西西大街,是当时海拉尔为数不多的一座 3层楼房,属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1946年12月,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决定扩大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办学规模,学院下辖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当时共有女生71人、男生144人。㉙学校以蒙文授课为主,兼教汉文和俄文,没有指定课本,教师自备教材讲义。当时没有各类教材,任课教师就自编教科书并油印发给学生使用。“为了提高文化程度及文化教育,成立教科书编纂委员会,聘请德乐格尔、额尔德尼陶克陶、玛尼扎布、昂儒布四大杰编纂小学教科书(蒙文),现已编出教科书21种。因未经审查,尚未付印。”㉚由于学院安排的课程门类比较多,任课教师又比较少,教师一般都是一专多能者。“学生食宿一律官费。兴安省政府提供了80袋小米,自治政府拨给了200只羊。学生为牧业各旗的男女120名少数民族青少年。教职工共 8人,大部分为日伪时期的国内大专院校毕业生。”㉛

1947年1月,为了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领导,中共党员昂如布来校任副院长,孟和那苏、根东扎布、额尔登挂等来校任教。1948年1月14日,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领导和教师由以下人员组成:哈达(院长)、昂如布(副院长);教师为孟和照日格、根东扎布、额勒杜喜、志伦、孟和那苏、额尔登挂、通贵、玛扎、吴门代、诺尔布苏荣、额克扎那、奥登挂、索依尔、达兰泰等。在此之前调出的人员有:副院长仁升扎布、教授薄尔布、教师毕力格巴图等。㉜当时在呼伦贝尔高等学院任教的教师行政级别都比较高,如薄尔布、毕力格巴图等从学院调出后,分别任呼伦贝尔自卫军第一团政委和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公安总局副局长。㉝1947年,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全体师生参加了海拉尔地区开展的“一条心”活动,即要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条心的思想改造活动,主要开展了以“查历史、查思想、查立场、查阶级、查作风”为内容的“五查”活动。当时,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部分青年团学生还曾被借调到牧区参加民主改革运动,如索伦旗组建第一批苏木政权时,曾抽调 9名学生参加工作队,分赴基层帮助开展建立基础政权工作。当时,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对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各项工作非常重视,主要领导经常来学院检查指导工作。1947年,时任呼伦贝尔自治政府副主席的功格尔扎布(巴尔虎蒙古人),在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发表对时局的演讲报告时,突发脑溢血病故。

1948年1月,呼伦贝尔自治政府改称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区之内。1948年初,根据当时东北地区正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呼伦贝尔作为大后方急需新生力量参加革命工作和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办学条件不足等实际情况,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对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办学模式进行了重新调整。当时除保留中学部和教师训练班外,把干部班和政治班的成年学员一律分配到牧区民主改革第一线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初,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将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再改为呼伦贝尔中学,保留中学部初中班和教师训练班,把干部训练班调整出去,补充到牧区民主改革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将小学部调整为中学的附属小学。”㉞至此,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在存在3个年头后停办了。

呼伦贝尔高等学院停办后转为呼伦贝尔中学,内部分设师范和中学两部,原呼伦贝尔高等学院的部分职能由分列的师范部承担,变为以培养牧区急需的小学教师为主。1950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关于教育的指示》中指出:“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小学师资,各地中学附设置师范应有明确的分工,呼盟中学要办好两个师范班;师范课程文化课占70~75%,业务课占15~20%,政治课占10%。”㉟1950年4月,原在呼伦贝尔中学内分设的蒙语授课师范班和汉语授课师范班学生,从该中学中分离出来,调整到扎兰屯师范学校学习。㊱呼伦贝尔高等学院诞生于特殊的呼伦贝尔自治时期,并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新型学校为牧区民主改革和东北大后方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人才。呼伦贝尔高等学院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兴办高等教育的一次重要尝试,不仅开启了呼伦贝尔地区高等教育的新纪元,亦是呼伦贝尔学院70年风雨兼程、追逐梦想的起始点和出发地。

注释:

① 穆丹萍:《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教育探析》,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发表于2003年8月。

② 郝维民:《郭道甫与蒙古民族问题(代序)》,载敖登挂编:《郭道甫文选》,1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③ 于逢春:《国民统合之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内蒙古东部蒙旗教育》,25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④ 阿·恩克巴图、色尔森太:《呼伦贝尔青年赴苏联、蒙古学习情况》,载政协海拉尔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海拉尔文史资料》(第六辑),120页,内新图准印字(92)74号,1999.。

⑤ 于逢春:《国民统合之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内蒙古东部蒙旗教育》,280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⑥ 逢春:《国民统合之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内蒙古东部蒙旗教育》,253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

⑦ 敖登挂编:《郭道甫文选》,11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⑧ 敖登挂编:《郭道甫文选》,58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⑨ 敖登挂编:《郭道甫文选》,58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⑩ 郝维民:《郭道甫与蒙古民族问题》(代序),载敖登挂编:《郭道甫文选》,7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⑪ 敖登挂编:《郭道甫文选》,67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⑫ 金海:《日本在内蒙古殖民统治政策研究》,25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⑬ 伪满洲国蒙政部令第十五号:《海拉尔兴安学院规程》,载载秦政奇主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二辑),419~424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⑭ 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91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⑮ 伪满洲国蒙政部令第十五号:《海拉尔兴安学院规程》,载载秦政奇主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二辑),422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⑯ 任其怿:《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36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⑰ 王魁:《回忆满洲国的“新学制”》,载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伪满兴安史料》,135页,内蒙古文史书店,1989.。

⑱ 苏日嘎拉图、巴金主编:《海拉尔第一中学校史》,10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列宁对对立面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作了阐述。他认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是辩证法的‘本质’之一,是它的主要的特点或特征之一,甚至是它的最主要的特点或特征)。”[9]407列宁具体研究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关系,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9]408。因此,列宁特别注重“对立面的统一”。他认为学者应该认真“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和“在什么条件下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9]88。

⑲ 丁 晓杰译:《满洲事情总览 · 兴安蒙古》,载秦政奇主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二辑),36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⑳ 金海:《日本在内蒙古殖民统治政策研究》,25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㉑ 苏日嘎拉图编著:《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略》(上编),114页,民族出版社,2001.。

㉒ 苏日嘎拉图编著:《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略》(上编),168页,民族出版社,2001.。

㉓ 马岩:《中国共产党与呼伦贝尔自治实践》,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发表于2009年6月。

㉔ 代钦主编:《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08页,呼伦贝尔盟史志办公室编印,内新图准印(94)第 7号,1994。

㉕ 苏勇主编:《呼伦贝尔市人物志》,191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

㉖ 代钦主编:《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55页,呼伦贝尔盟史志办公室编印,内新图准印(94)第 7号,1994。

㉗ 代钦主编:《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43页,呼伦贝尔盟史志办公室编印,内新图准印(94)第 7号,1994。

㉘ 色尔森太:《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成立始末》,载代钦主编:《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55页,呼伦贝尔盟史志办公室编印,内新图准印(94)第7号,1994。

㉙ 特木尔巴根:《在执委会扩大会议上作兴安省工作的报告》,载代钦主编:《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23页,呼伦贝尔盟史志办公室编印,内新图准印(94)第7号,1994。

㉚ 特木尔巴根:《在执委会扩大会议上作兴安省工作的报告》,载代钦主编:《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22页,呼伦贝尔盟史志办公室编印,内新图准印(94)第7号,1994。

㉛ 阿·恩克巴图:《伪兴安北省公署时期琐记》,载政协海拉尔市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海拉尔文史资料》(第六辑),116 页,内新图准印字(92)74 号,1999.。

㉜ 苏日嘎拉图编著:《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略》(上编),164页,民族出版社,2001.。

㉝ 代钦主编:《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185页,呼伦贝尔盟史志办公室编印,内新图准印(94)第 7号,1994。

㉞ 苏日嘎拉图编著:《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略》(上编),166页,民族出版社,2001.。

㉟ 苏日嘎拉图编著:《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略》(上编),172页,民族出版社,2001.。

㊱ 苏日嘎拉图、巴金主编:《海拉尔第一中学校史》,22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1]代钦主编.呼伦贝尔地方自治政府[M].呼伦贝尔盟史志办公室编印,内新图准印(94)第7号,1994.

[2]敖登挂编.郭道甫文选[M].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9.

[3]苏日嘎拉图编著.呼伦贝尔民族教育史(上编)[M].呼和浩特:民族出版社,2001.

[4]载秦政奇主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第二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5]金海.日本在内蒙古殖民统治政策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海拉尔兴安呼伦贝尔
祝福你兴安
兴安四月树
海拉尔油田低产低效区块引效压裂治理技术
追梦兴安
舌尖上的呼伦贝尔
“海拉尔杯”草原星第五届内蒙古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完美落幕
“海拉尔杯”草原星第五届内蒙古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圆满落下帷幕
银色的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之行
游唱在呼伦贝尔的脊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