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池塘防病高产改良措施

2017-03-08 07:16张士罡,李为学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17年6期
关键词:溶氧池水底泥

养鱼池塘防病高产改良措施

良好的池塘养殖环境是发展健康养殖的基础,只有切实采取环境修复和改良措施,才能实现养鱼的高产高效。

1 清淤晒塘

经过长时间的养殖,池塘中大理残剩饵料、鱼类粪便及腐殖质等有机颗粒沉入水底,与池底泥沙等混合物形成底泥。一定厚度的底泥能起到保肥、供肥和缓冲水质突变的作用,但若底泥过厚,有机物的分解将消耗大量氧气,造成下层水体严重缺氧,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导致水质恶化,细菌大量繁殖,鱼病频发。因此,鱼种放养前必须进行清淤晒塘。先排干池水,铲除池边杂草、杂物,清除池底过多污泥,保留污泥厚度10~15cm,维持池塘良好的初始环境。清淤后曝晒池底30d左右,直至底泥龟裂2~3cm,以增加透气性,利用阳光紫外线的作用,加速有机物质的风化分解,改善底质生态环境,减缓池塘老化,并消灭病原体、寄生虫等敌害生物。晒塘结束后,可泼洒生石灰,干法667m2用量100kg,带水为150kg,进一步改善污泥的酸性环境。

2 施肥追肥

鱼种放养前需投施基肥,一般投施粪肥(最好是鸡粪,发酵时加入1%~2%生石灰作消毒处理),667m2用量200~300kg,以培养浮游生物。浮游生物不仅可作为鱼种的天然适口饵料,而且还能降低池塘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起到改良水质的作用。为促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繁殖状态,养殖期间还需追肥,一般追施有机鱼肥(主要成分:复合氨基酸、有机质、有益菌、多糖),667m2用量1~1.5kg,每隔10~15d用1次,以迅速补充水体中的多种氨基酸,全面促进氨基酸类营养源的吸收和充分利用,增强水体中的营养元素,维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3 加水换水

在高密度精养情况下,随着鱼体长大和饲料等投入品的增加,池中残饵、污物也随之增多,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水体恶化,尤其是高温季节水质变化更快,因此必须适时加水换水。一般每隔7~10d加水1次,每次加水10~20cm;每隔20~30d换水1次,每次换水30%,保持池水透明度为35~40cm。

4 适时增氧

根据水体溶氧的变化规律,确定开机增氧的时段和时长。3~5月份,半夜开机至日出;6~9月份,晴天早晨开机2h,午后开机2~3h,连续阴雨或低压天气夜间开机至次日中午;10~11月份,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开机,保持池水溶氧充足。建议有条件的养殖者,在增氧机上安装溶氧控制器,并设置池水溶氧上、下限,实现自动增氧,始终保持池水溶氧在每升5mg以上。在增氧机因故不能使用时,可采取全池抛洒久氧(主要成分:过碳酰胺、包膜剂、增效剂),667m2用量200g。

5 移植水生植物

养殖者可根据池塘养殖条件,用竹竿或直径10cm的PVC管子拦截一块水面(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移植部分水花生、水葫芦、水浮萍等水生植物。水生植物不仅能起到增加溶氧、改良水质的作用,而且还能为草食性鱼类提供优质青饲料,降低养殖成本。

6 稳定pH值

若池水pH值偏低,全池泼洒生石灰,667m2用量10~15kg,将pH值控制在7.0以上;pH值偏高,全池泼洒pH值降解剂(主要成分:植物多糖、酶、pH值降解因子),667m2用量200~300g,将池水pH值控制在8.5以下。池水pH值稳定在7.0~8.5之间,可保持池水呈弱碱性,有利于鱼类健康生长。

7 改良水质

每隔15d左右使用1次水产博士(主要成分(乳酸菌、芽孢杆菌、粪链球菌、EDTA、净水剂),667m2用量200mL,以迅速吸附和降解池中的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改善蓝绿、黑红、铁锈等水色,提高池水透明度,营造“肥、活、嫩、爽、稳”的优良水质环境。

8 修复水质

20~30d泼洒1次底毒净(主要成分:复合盐、表面活性剂、除臭素、增氧剂等),667m2用量200g,以分解富营养化底泥,抵制其变黑发臭,阻止池底致病微生物生长,从而修复和改善底质生态环境。

(张士罡 李为学)

猜你喜欢
溶氧池水底泥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7月增氧有学问,如何在对虾养殖中后期做好溶氧管理?
增氧泵如何合理使用?
浅谈制药企业中的发酵工艺优化
지수형:신뢰는 배달에 경쟁력을 실어준다池水炯:信誉,让外卖更具竞争力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德兴铜矿HDS底泥回用的试验研究
苏州河,百年的诉说——访上海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建设者们